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
A 2.C 3.B
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然后发展到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再到宋元之际开始分岔,其中一支沿着文言小说的路线发展,另一支则演化成为白话小说,最后以明代四大奇书和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之作;西方叙事文学的源头之一是荷马史诗,然后发展到中近世的“罗曼史”,再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从而构成了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中国叙事文学的主流是抒情诗,而西方叙事文学的主流是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中国叙事文学更注重抒情,而西方叙事文学更注重叙事。
5.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不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强调道德教化等传统价值,而西方novel则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注重个人主义等现代价值;叙事方式与创作动机有别,中国明清章回小说注重情节曲折和人物塑造,创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西方novel则重心理刻画与社会批判,创作常为反映社会现实;受众群体与文学传统各异,中国明清章回小说面向普通百姓,继承中国古代文学重情节等传统,西方novel受众广泛,继承西方文学重心理描写等传统。
6.A 7.B
8.①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当年乒乓球比赛的赢家,程秀蕊很欣赏这种“风度”——看淡输赢的生活态度。②程秀蕊一直追寻看淡输赢的生活态度,但在现实的城市生活里难以见到这样的风度,人们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
9.示例一:主人公是李博。
①情节上,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写吴端和李博的乒乓球比赛,写李博表现出的风度。②主题上,主要通过李博的言行来揭示主题,生活要看淡输赢。③标题上,“风度”指向人物李博,写他的“风度”。
示例二:主人公是程秀蕊。
①情节上,小说虽然用较大篇幅写吴端和李博的乒乓球比赛,但主要是为了写程秀蕊感受到李博的风度。②主题上,主要通过程秀蕊的心理感受和一生追寻来揭示主题,生活要看淡输赢。③标题上,“风度”指向人物程秀蕊,她欣赏看淡输赢的生活态度,一直追寻这种生活态度。
10.BEF 11.A 12.D 13.
(1)下雨时就登上桥向下看见溪水奔流,天晴时在桥下就可往来通行,可摆放(排列)几案床榻休息。
(2)苏先生不禁改变容色,整理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
14.①材料一侧重以欣赏的眼光描写风景,表现了作者对浮山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想要纵览天下名山大川的豪情,以及未能游览浮山的遗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浮山从东南方向进入,名为华严寺。寺庙位于平旷之地,竹林和树木大约数以万计。从华严寺向西行进,背对金谷且位于山的开阔处的,是会胜岩。岩石纵向三十尺,横向五十尺,就在岩石内部建成了殿堂,而在岩石右侧架设了楼阁。有一天坐在楼阁上,正遇到大雷雨,云雾深远幽暗。楼阁前的几十株老松树,在云雾之间若隐若现,森然如同群龙想要腾空而上的样子。
走出连云峡,又往西北行进,有一块岩石名叫壁立之岩。岩石右侧有泉水,从峡谷中流出,名为桃花涧。跨越山涧建起桥梁。山涧底部全由石头构成,雨后泉水穿过桥梁而落下。在山涧下游玩的人,抬头仰望飞泻的流水如同喷雪一般,水流的声音轰鸣,人的话语无法相互听见。越过桥梁往西有一块岩石,石壁陡峭竖立无法进入,于是在岩石上凿出洞穴作为门户,在岩石上架设石头建成楼阁居住在里面,将这里命名为啸月。
浮山在桐城县城的东面九十里处,登山眺望它,大概东西南北都是水流汇聚之处,而山石高峻空旷,几乎想要乘风而去,所以将这里命名为浮山。
北部起始成为黄鹄峰,从黄鹄峰东南方再度耸起成为妙高峰。妙高峰,是浮山的最高处。山峰的半山腰有岩石名叫凌霄,登上岩石则飞鸟都在它的下面。从黄鹄峰往北曲折延伸,这里是翠微峰。翠微峰的西南方的壑谷中,那里的水流形成了胡麻溪。水流折向南,有条小峡谷,峡谷中有岩石名叫谈玄。走出峡谷往北,有两条石桥,相互并列跨越在溪流之上。溪流底部全由石头构成,而且仰面承接两条桥梁成为一块石头,将这里命名为仙人的桥。下雨时就登上桥向下看见溪水奔流,天晴时在桥下就可往来通行,可摆放(排列)几案床榻休息。从翠微峰的东面另外耸起成为抱龙峰。登上抱龙的巅峰,有大石头,上面平坦得如同磨刀石,叫做露台。四面望去没有遮挡,而且风从远方吹来非常强劲,站在露台上的人往往要跌倒。露台前面有老松树,树枝干枯弯曲,大概是千年的古树。
材料二:
我曾经和仲郛一同乘船,半夜顺流出濡须,四周空旷,月光洁白,云和水汽郁积蒙昧,船中流有微风在波浪上冲击,发出浪浪的声音,大鱼都砉然而跃出水面。各位宾客都唱歌呼喊,举杯畅饮更加陶醉。我于是感慨地说:“日后从容无事的时候,应当携带干粮出游,向北渡过黄河;向东登上泰山,观望沧海之外;沿着边塞往西走,经过恒山、太行、大岳、嵩山、华山,然后到达终南山,凭吊汉代、唐代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山,包揽西极,顺流而下,穿过三峡,渡过洞庭湖,观望庐山、霍山,沿着东海归来,我的心志就完成了。”有一位客人开玩笑对我说:“您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而不回应。如今浮渡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是我未曾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所讥讽的那样。
C
16.①不执着于输赢才能专注投入,获得乐趣。“我固无因客亦非”,正是因为对弈双方都没有刻意争胜之心,才能“意适”,沉浸于棋局之中,不较“疾迟”,充分感受对弈的乐趣。②有静有动、张弛相间方为人生的理想状态。诗中的围棋高手有动有静,静如鱼龙夜潜,不见影踪,动如鹰隼秋猎,迅雷不及掩耳,这既是弈棋智慧,也是人生智慧。
17.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斩草除根 殚精竭虑
19.语序不当,“半岁以内的”应该放在“男婴”前面;
结构混乱,成分赘余,删去“予以”。
20.程婴为救全城婴孩,不得不接受调包计,目睹亲生骨肉惨死屠贼刀下,亲如手足的友人撞柱而死。
21.①不可或缺 ②独具一格 ③截然不同
22.A维持了植物体的水分平衡 B水分进入白杨树根部后 C那就是其叶片的变色属性
23.B
24.①“凋控”改为“调控” ②“检侧”改为“检测” ③“潜立”改为“潜力”
25.植物水分传输方式分为沿着固定的方向单向传输和选择性定向传输(传统液体传输和具有选择性的液体传输)两种。沿着固定的方向单向传输(传统液体传输)的植物如白杨树,它的水分是由根部向上传输;选择性定向传输(具有选择性的液体传输)的植物如若绿,水分在其水平分布的茎上可以选择性地朝着茎尖或根部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单向流动。
26.例文:
做好自我管理 谱写人生华章
韩愈有言:行成于思毁于随。著名作家冯唐说,“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最先决条件”。的确,面对外界诱惑,有人因此沦陷,陷入“躺平”状态;也有人自我规划,实现弯道超车。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产生,在于能否自我管理,唯有实现更好地自我管理,方能通过人生的考验。
企业家王石,以高度的自律进行自我管理,足迹遍布七大洲,亲身攀上最高峰。真可谓“路远脚可量,山高人为峰”。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并能坚持做到苦行僧般的自我管理,这是他能够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所在。
的确,一种自发性的自我管理,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名人王石如此,芸芸众生亦如是。如当别人觥筹交错时,你在挥汗夜跑;当别人沉溺于追剧刷屏时,你在挑灯夜读;当别人酣梦沉睡时,你在伏案写作……这些行动一旦开始,你就启动了新的生活方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有着苦行僧般的自我管理。所以有人说,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
自我管理,需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方能向阳生长。
俞敏洪曾说,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牛顿在霍乱席卷英国之时,严于自我管理,专心实验,终证明广义二项式定理,并创设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雏形,给疫情下倾颓的物理学界带来曙光。钟南山院士的一组健身照曾刷遍网络,引发网友热议。照片中的他手臂肌肉线条紧实健壮,丝毫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他用极致的自我管理,保持着心态的年轻,才有了在疫情中逆流而上,以身犯险,为天下苍生拼尽全力。
自我管理,要求我们学会深度思考,拥有睿智思维。
古人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就要自我反省,深度思考,寻找原因。世人赞誉曾国藩是“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正是因为曾国藩从不放弃对自我的要求,在和自己的博弈中,管理好自己,反省自己,将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求阙斋”,才赢得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震古烁今”的评价。深度思考让我们陷入困境时,不会让多变的外界环境掠走清醒的理智;让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不会让这些诱惑侵蚀纯洁的心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心无旁骛、寻梦不止。
鲁迅先生曾寄语中国青年:“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自律自强,做好自我管理,谱写人生华章,承担时代责任。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史以来,东西文化自有其各自独立的特殊形态,中国文学中“叙事”的含义也与西方文学中的“narrative”的含义,在许多方面大异其趣。这里,我们要界定的第三个基本概念是“什么是中国的叙事传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以抒情诗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以早期叙事文学为核心的古代地中海传统,各自在本质上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澄清中西“叙事”观念上的重大歧异。
所谓古代地中海传统中的早期叙事文学,指的就是被誉为西方文学的最初源头之一的荷马史诗(epic)。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romance),发展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novel)而蔚为大观,从而构成了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
史诗公认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大集成,而novel是它的后继者。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方长篇小说,在英语里是novel,在法语里是roman,在德语里是roman,在意大利语里是novela,在几乎所有主要的现代欧洲语言里均有同一的词源,而与其比较古老的形式“史诗”和“罗曼史”遥相对峙,薪火承传。换句话说,经过中近世和文艺复兴的漫长岁月,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西方古典史诗文化逐渐式微,几乎失传,但到了启蒙时代之后,终于又重新脱胎而出,摇身一变,借novel的形式而复活了。许多西方的文学史家,把novel看成是一种新时代的特殊文化媒介,用以表现启蒙时代以后的现代智慧大集成,而与古典的史诗遥相呼应。由于novel所代表的人生和艺术理想在整个西方叙事文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接历史、维系传统的特殊地位,西方文学理论家们在批评novel的时候便往往会不期而然地根据他们对史诗的体会,运用一整套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标准——诸如“结构完整性”和“时间秩序感”等等——来分析novel这种迟至十八九世纪才告正式诞生的新兴叙述文体。的确,史诗的精神气韵深深地印入了novel的血液中。离开了史诗和罗曼史的传统,novel的出现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的novel不论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还是就批评的立场而言,都源自于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完全不能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成模式,随便套用到其他的文化传统中去。
反观中国的古代文学传统,与上述“epic-romance-novel”的脉络相异趣,其主流乃是“三百篇—骚—赋—乐府—律诗—词曲—小说”的传统。前者的重点在叙事,后者的重点在抒情。可见中西文学的传统,在源头、流向和重心等方面,都各异其趣。而这些异趣之处,又使我们的课题变得愈加复杂化:我们不仅要研究“叙事文学”在以抒情诗为重点的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地位问题,而且还要研究中国叙事文学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叙事文学之间的关联。
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但是如果我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虚构性叙事文体(亦即英文中的fiction)之上,则今天看得到的中国最古的小说,大概是六朝志怪,然后中经变文与唐人传奇,发展到宋元之际开始分岔,其中一支沿着文言小说的路线发展,另一支则演化成为白话小说。前者以《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等清代文言小说为新的高峰,后者则以明代四大奇书和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之作。明代是中国长篇章回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文人开始关心小说的滥觞期。在明清小说批评的领域里,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泾渭分明。文言小说研究的特点是寓批评于分类,主要由胡应麟和纪昀这样的史评家来措手;而白话小说的研究则是寓分类于批评,基本由金圣叹、李卓吾这样的才子文人来进行。
文言小说虽然源远流长,但降至明代的胡应麟,才有了比较完整的分类体系。胡氏把小说分成六类:曰志怪,曰传奇,曰杂录,曰丛谭,曰辨订,曰箴规。而稍后清人纪昀奉旨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乃分小说为杂事、异闻、琐语三派。近人鲁迅综合前人的各种分类,认为“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可以归为“志怪”,而“著录细碎者为琐语”,不妨纳入“杂录”,而实际上小说只有两大类,即“志怪”和“杂录”。同时,他又注意到纪昀特地把《山海经》《穆天子传》从“史”部抽出,列入小说的范畴,“于是小说之志怪类中本非依托之史”,均遭驱逐,而史部从此“不容多含传说之书”。由此可见,文言小说与“四库”中的“子”部和“史”部都有关系。但就文类意义而言,它究竟更是接近于前者呢?还是更接近于后者?这个问题便成为学者们在分类时争论的焦点。然而,无论如何,正如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一样,古人是倾向于把文言小说视为“史余”。
经过追本溯源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代原始意义上的小说就文类意义而言,和我们常说的“明清小说”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文言小说,后者是“章回小说”或“白话小说”。文言小说的源头何在?作为一种叙事文类,它在整个中国叙事传统里占有一个怎样的地位?这些关键的问题,经过从胡应麟到鲁迅几百年的努力,已经大致有了公认的答案。然而“明清章回小说”的情况却并不这样,关于它的源头和文类特征,关于它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关于它与“文言小说”之间在文类意义上的关联,从明代到现在,批评家之间始终充满争论和歧见。
明人李卓吾认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既源于《史记》,又源于上古的诗文经典。清人金圣叹首创“才子书”说,使《水浒传》可以跻身于《庄》《骚》《史记》、杜诗之列,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李卓吾的经、史、子“杂源”说。毛宗岗、张竹坡亦从不同的角度均主此说。降至今人胡适、鲁迅、郑振铎,则又别创所谓“通俗文学”说,认为它是从宋、元、明、清的说书艺人处脱胎而来,此说本是五四时期破文言、立白话的文化思潮的支流,近一个世纪来则渐渐演化成学术界对明清章回小说的主流诠释。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不难想见,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直接套用于中国明清小说的探讨,将会出现许多悖谬之处。因此,要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明清的长篇章回小说,尚有待于若干中间理论环节的建立。在本书导言的第四、五节里,我们将致力于此,一方面以西方叙述理论作为参照,另一方面对先秦以来中国叙事文体的整个演化过程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最后才进入对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具体叙事分析。
(摘编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长篇小说在18世纪和19世纪时,被看作是新时代的特殊文化媒介,用以表现启蒙时代以后的现代智慧大集成。
B.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小说被视为“史余”,与“四库”中的“子”部和“史”部都有密切联系。
C.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既源于《史记》,又源于上古的诗文经典,因此其源头和文类特征在学术界几近达成共识。
D.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但是可以简单地把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间接套用于中国明清小说的探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最能解释“西方文学理论家在批评novel时,倾向于根据他们对史诗的体会,运用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标准来分析novel”的一项是( )
A.古典史诗文化在西方文学中逐渐式微,导致理论家们更多地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来分析novel。
B.西方文学理论家对现代小说的理解有限,因此更倾向于使用古典标准来进行批评。
C.古典史诗文化在启蒙时代之后通过novel的形式得以复兴,使得novel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史诗的精神气韵。
D.novel作为一种新兴叙述文体,尚未完全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借鉴古典史诗的标准来建立批评框架。
3.下列对原文论证手法及其论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列举了大量中西文学作品和理论家的观点,来论证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存在直接对应。
B.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文学传统在源头、流向和重心等方面的差异,论证了中国叙事文学的独特性和研究其与世界其他各国叙事文学关联的必要性。
C.文章通过分析文言小说与“四库”中的“子”部和“史”部的关系,驳斥了文言小说在文类意义上更接近于“史”部,而非“子”部。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尚书》《左传》到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再到明清章回小说,展现了其清晰的发展脉络。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叙事文学和西方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并指出二者的差异。
5.材料指出“中国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分,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度 铁凝
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包房,在丽景酒店三楼。
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大约八点才能到。
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村插队的人。她下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看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一家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省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家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
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是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制服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孤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男子乒乓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一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在经历了一整夜的长途跋涉之后,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名牌的,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一些“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程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遗憾。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校看了比赛,但村里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握手不可。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乎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洁白纯真。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
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茶,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么。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秀蕊走进法兰西时,从胡晓南他们那里得知李博的航班晚点了,胡晓南他们的高谈阔论引发了程秀蕊的反感和不快。
B.生于黑石头村的程秀蕊三十多年前与来这里插队的胡晓南他们相识。胡晓南、王芳芳、宋大刚和李博现在的事业都不错。
C.当年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成了C市的市民,但她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
D.文章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如文末“这样想着……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写程秀蕊想明白了一些道理,自己也解脱了。
7.关于文中“乒乓球比赛”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的那一场乒乓球比赛是在吴端和李博之间进行的,是由程秀蕊促成的。
B.李博和吴端如约会面,两人比赛时使用的球拍差别大,暗示了比赛的结果。
C.据说吴端和李博在赛前、赛后互相握手,程秀蕊因为她娘做手术而没去观赛。
D.程秀蕊到处打听比赛的结果,后来又去问李博,但李博没有告诉她谁赢了。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博还是程秀蕊?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浮山自东南路入,曰华严寺。寺在平旷中,竹树殆以万计。自华严之寺西行,背金谷而当山之豁者,会胜岩也。岩纵三十尺,横五十尺,即岩内为殿,而架阁于其右。一日坐阁上,值大雷雨,云雾窈冥。阁前老松数十株,隐见云际,森然如群龙欲上腾之状。
出连云之峡,又西北行,有岩曰壁立之岩。其右有泉,自峡而出,曰桃花之涧。跨涧为桥。涧以全石为底,雨后泉穿桥而堕。游其下者仰见飞流如喷雪其声轰然人语不能相闻也。逾桥而西有岩,石壁陡立不可入,乃穴石为门,架石为楼而居之,名之曰啸月。
浮山在桐城县治之东九十里,登山而望之,盖东西南北皆水汇,而山石嵽嵲空虚,几欲乘风而去,故名之曰浮山。
北起而为黄鹄峰,自黄鹄东南复起而为妙高峰。妙高者,浮山之最高处也。峰之半有岩曰凌霄,登之则飞鸟皆在其下。自黄鹄北迤,是为翠微峰。翠微峰之西南壑中,其水流而为胡麻溪。折而南,有小峡,峡有岩曰谈玄。出峡而北,有石梁二,相并而跨于溪上。溪以全石为底,而仰承二梁为一石,名之曰仙人之桥。雨则登桥而下见溪水奔流,霁则桥下可通往来,可罗几榻而居之。自翠微之东别起而为抱龙峰。登抱龙之巅,有大石,上平如砥,曰露台。四望无所蔽,而风自远来甚劲,立其上则人辄欲仆。台前有老松,枝干虬曲,盖千岁物云。
(节选自刘大櫆《浮山记》)
材料二:
余尝与仲郛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①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
(节选自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
[注]①浮渡:即浮渡山,浮山的别称。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游其下A者B仰见C飞流D如喷雪E其声轰然F人语G不能H相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看见,与荀子《劝学》中“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见”意思相同。
B.穴,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曹操《短歌行》“乌鹊南飞”的“南”用法不同。
C.墟,废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依依墟里烟”的“墟”意思不同。
D.循,顺着,与姚鼐《登泰山记》中“余始循以入”的“循”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前两段以游踪为序,分别介绍了华严寺、会胜岩、壁立岩等几处浮山胜境,描写了它们周围的景致。
B.材料一运用侧面描写,以见飞鸟在下表现出凌霄岩的高峻,以人在露台上站立不稳表现出此处风力的强劲。
C.材料二视听结合,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中夜泛舟所遇之景,又连续使用动词表达出游之志,语言简洁明快。
D.材料二中作者许下未来要历览胜景的誓言,友人却戏言他绝不可能实现,作者无法反驳,就此打消了念头。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雨则登桥而下见溪水奔流,霁则桥下可通往来,可罗几榻而居之。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璧赋》)
14.两则材料由观山水而引发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和棋 释宝昙
意适何曾较疾迟,战酣夜漏继朝晖。
骊山信有无双手,野老宁知第一机。
静等鱼龙潜夜壑,迅如鹰隼击秋围。
春风过尽花无数①,我固无因客亦非。
[注]①花无数:古人常以落花来比喻棋盘上棋子的错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弈棋双方自夜及朝沉浸于对弈,“战酣”写出对弈场面的激烈。
B.“无双”“第一”分写双方棋道之深,不分伯仲,为后文写和棋埋下伏笔。
C.颈联形象写出了弈者既有安静等待对手的耐心,也有出手时的迅速决断。
D.尾联既形象地呈现了棋局的态势,又流露出对弈双方的淡然、愉悦之情。
16.本诗既写弈棋,也表达了诗人的人生体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在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时,看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誓言,不禁联想到《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计划,而是“ , ”。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两句与他写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蕴含着类似的哲思,表现出展望未来的豁达胸襟。
(3)“对比”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5题。
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盾一家三百余口为奸贼屠岸贾所害。屠贼为了 ,追杀赵氏遗孤。草医程婴冒死救出婴儿,开始了十六年刀尖上的生死之旅。为保护赵氏这仅存的秧苗。一个又一个义士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先是小丫头彩凤不畏私刑,然后是守城大将军韩厥以身守信。屠贼发现婴儿被“劫”,下令民众三日内交出此婴,否则半岁以内的全城男婴,将予以格杀勿论。
唯一能救全城婴孩的,就只有这个遗孤了。但是被献出的却不是赵氏孤儿,而是程婴中年所得的独根苗。为了能瞒住屠贼,程婴不得不接受公孙杵臼的调包计,密告公孙匿藏“赵氏孤儿”,实为程婴的亲骨肉。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婴孩死于屠贼刀下,亲如手足的公孙老兄撞柱而死。
“死比生更容易”——公孙死前交代程婴。逝者逝矣,一死壮烈,生者却要背负更沉重的偷生命运。为保护遗孤,程婴搬进贼府,日日与虎狼为伴,并让婴儿认屠贼为义父。比千刀万剐更难熬的是让义士背负一世骂名。每一天,每一年,一面是 地抚育遗孤,一面是国仇家恨,忍气吞声,独咽亲人死别之冤苦、深埋正义不张之忧愤。
18.请在文中画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20.简要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液体的传输为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是生命体正常运转 ① 的部分。血液通过血管网络实现机体中的循环,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且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维持着生命系统的稳定。植物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产生拉力,驱动根部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导管系统将其输送到需要水分的部位,从而( A )。
在动植物体内,液体的传输通常都是沿着固定的方向单向传输,具有单一性。比如,白杨树体内的水分输送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B ),通过根毛细胞进入成熟区的导管,经由相通的根中导管进入茎中导管,再向上运输给叶、花、果实等,供树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那么是否存在可以沿着任意方向选择性传输的液体通路呢?答案是肯定的。
若绿是一种景天科、青锁龙属多肉植物,原产于南非和纳米比亚,以其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而著称。若绿的外观奇特,叶片小巧,排列散乱,它的分枝除了垂直方向分布外,还存在横斜匍匐分布,在多肉植物中 ② 。
若绿能够博得园艺爱好者的喜爱还有另一个原因,( C )。在日照充足时,若绿顶部的叶片会变成红色,为单调的植株增添了一抹光亮。
研究者在为若绿浇水时发现,液体在若绿水平分布的茎上,竟然可以选择性地朝着茎尖或根部这两个 ③ 的方向单向流动,这种具有选择性的液体传输方式与传统液体传输方式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若绿多肉叶片的选择性定向液体传输能力揭示,我们有望实现液体传输的可重构性与传输方向的智能化凋控,进一步实现自主、长距离的定向液体输送。这一能力在生物医学检侧、化学反应分析、微流控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极为广阔且诱人的应用潜立。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天气还可以,不算太热,适合出门散步。
B.草木灰可以做肥料,我们要物尽其用,不要浪费。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这次机会很难得,你可以去试一试。
24.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5.班里建立了一个“百科知识科学角”,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例写一则关于“植物水分传输方式”的知识介绍。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农业生产中,“我们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下什么样的果子。当然种上以后,还更需要勤加管理,间苗、除草、浇水、施肥……”其实,人生也是一门管理学。
对于管理和自我成长,著名作家冯唐说:“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最先决条件。真正的强人,对自己最狠,要求自己最严,对别人不强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守住自己的节奏,优化社交圈子,遇事学会深度思考,经营好自己,做人生合格的管理者。”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人生自我管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