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
生 物 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复杂多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质膜内、外侧的蛋白质呈对称分布
B.温度变化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速度
C.叶绿体内膜上存在与水分解有关的酶
D.神经元质膜上存在与K+、Na+主动转运有关的通道蛋白
2.近年来,浙江省全力打造黄金海岸线,发展生态旅游。一路沙滩、岛礁、滩涂红树林(秋茄,红树林的常见品种)等景观,展现了浙江滨海的独特风光和人文魅力。下列关于黄金海岸线及其改造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次生演替
B.改造影响了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
C.红树林净化海水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改造过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指导生产实践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肝脏时血浆中的氧气浓度大于肝脏组织细胞
B.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生在内环境中
C.激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尿素均存在于内环境中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渗透压、pH和温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4.血液流经组织时会发生物质交换,血液流经肝脏后,下列物质的含量不可能减少的是( )
A.葡萄糖 B.胆固醇 C.二氧化碳 D.氧气
5.下列与人体激素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激素调节均存在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B.水盐调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
C.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起协同作用
D.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并发挥作用
6.生物膜上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行使不同的功能。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与相应的神经递质识别并结合
B.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ATP合成酶可催化O2与[H]结合
C.酵母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可识别并运载葡萄糖和酒精
D.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细胞膜上的K+通道蛋白有关
7.新冠肺炎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重症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重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液的氧浓度较高
B.治疗重症患者需要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
D.血浆疗法主要依赖康复者血浆中的抗体
8.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这个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下列关于成熟过程中的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各项比较,错误的是( )
选项 群落特征 成熟过程中的群落 顶极群落
A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简单 复杂
B 生产者的同化量与群落的呼吸总量之比 >1 <1
C 物质在生物群落中的流经环节 少 多
D 抗干扰的能力 弱 强
9.按照演替方向可将生物群落的演替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逆行演替的进程与进展演替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都可能保存原来的物种
B.人类参与的演替都是进展演替
C.进展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逆行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长江流域的弃耕农田会发生逆行演替
10.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题15图实验。将小鼠置于图1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传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属于胞吐,穿过0层膜
B.阴影刺激了小鼠的视网膜,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C.根据图2的结果,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D.天敌捕食引发小鼠的防御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通过信息传递来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11.酚类物质可抑制某植物种子萌发,多酚氧化酶可催化酚类物质的氧化。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该植物种子,测定种仁与种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可促进酚类物质的氧化 B.赤霉素可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多酚氧化酶主要在种皮中起作用 D.赤霉素浓度对种子萌发具有两重性
12.如图是人体部分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BAFF和BAFF——R分别为细胞X激活因子及其受体,IL—17是一种细胞因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细胞Y为浆细胞
B.IL—17和溶菌酶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C.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时细胞X会迅速增殖并分泌大量抗体
D.人体内BAFF过量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过敏反应
13.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以来,针对 AD的研究都是以神经元为主。2022年8月初,Amit团队和Schwartz团队在AD中发现了一类“疾病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DOLs)”,并比较了不同年龄段野生型和 AD模型小鼠中的DOLs的占比,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患者受到刺激导致大脑皮层产痛觉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神经系统中多数为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辅助作用
C.实验结果表明 DOLs在AD模型小鼠细胞中的占比随年龄增大而上升
D.通过鉴定 DOLs的特征基因产物,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14.已知赤霉素(GA)能诱导合成a-淀粉酶,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能抑制种子萌发。某研究小组利用GA、ABA和6-甲基嘌呤(mRNA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处理,设计了甲(喷施GA和蒸馏水)、乙(喷施GA和6-甲基嘌呤)、丙(喷施GA和ABA)三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组喷施一定量的蒸馏水,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
B.ABA与GA在诱导合成α-淀粉酶方面具有抗衡作用
C.该实验证明6-甲基嘌呤抑制了与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
D.该植物种子的萌发既受基因的调控,也受激素的调节
15.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现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电表甲、乙测得的最大偏转幅度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纤维不进行Na+和K+的跨膜转运
B.刺激强度小于b时,④⑤处都无电位变化
C.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
D.曲线1对应电表乙的结果,曲线2对应电表甲的结果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在同一地点将甲、乙两种植物种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种植,计算收获时的种子数比值,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M与N的关系所反映的两者之间的竞争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植物混合播种时生态位完全重叠
B.为保证收获到甲的种子,播种比例不应小于a
C.M=b,乙植物将逐渐被甲植物淘汰
D.M=c时,甲乙两种植物收获的种子数相等
17.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N=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
C.当M=b时,甲乙两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
18.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19.随着衡水潮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衡水潮变得风景优美,环境宜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衡水湖的物种数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图中c代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衡水湖的鱼、虾、鸟、虫等生物能加快物质循环
D.生态恢复工程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组分,提高了抵抗力稳定性
20.研究人员发现冬季马鹿在避风场所采食的百分比与风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0~3级风时,雌雄马鹿在避风场所采食比例均较低
B.随着风力的增加,雌雄马鹿在避风场所的采食比例逐渐增加
C.风力由6~7级增加到8~9级时,雌马鹿在避风场所采食增加幅度更大
D.马鹿通过选择采食地降低风对自身的影响,雄性采食地选择受风影响程度大于雌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甘蔗螟虫,是糖料蔗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如防治不当,可造成每亩糖料蔗减产10%~30%,糖分下降造成每亩产值损失3%~5%,蔗农通常依靠大面积喷洒农药来减少甘蔗螟虫的危害,广西植保站与南宁生物防治公司合作,在全国创新示范推广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甘蔗田易受甘蔗螟虫侵害的主要原因是 。
(2)赤眼蜂可将卵产在甘蔗螟虫的卵内,造成甘蔗螟虫卵空壳率大幅升高,这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是 。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分析“以虫治虫”的优点: (至少答出两点)。
(3)实践中又发现,性信息素可干扰成虫的交配,也可达到防治螟虫的目的,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甘蔗螟虫的意义: 。
22.人类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唯一的自然宿主,VZV原发感染引起水痘痊愈后,病毒仍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下降,VZV会发生再活化,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下图为人体对VZV的具体免疫过程,图中①~⑦表示细胞,d~g代表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d、e、f、g在免疫学上统称为 ,细胞⑤⑥⑦参与 免疫,细胞①的种类可能有 (答出2种),该类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 。
(2)VZV原发感染机体时,细胞②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其中第二个信号是 。当VZV再次活化时,机体进行二次免疫应答,细胞 (填序号)迅速增殖分化产生细胞④,并分泌大量g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3)我国科研团队研制了全球首个具有皮肤与神经双减毒性的新型水痘减毒灭活疫苗(v7D),助力VZV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但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宜接种减毒灭活疫苗,理由是 。
23.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
2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主要表现是在压力下易腹泻。IBS-D发作的关键机制如图所示。
(1)图中排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角度分析婴儿不能自主排便的原因是 。
(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直肠、结肠平滑肌构成 ;图中乙酰胆碱是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结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 结合后会导致钙离子内流而引起平滑肌收缩。
(3)IBS-D与免疫代谢失调有关。图中的CD4+T经活化后可产生辅助性T细胞,进而活化 细胞和 细胞,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4)图中亚精胺 (填“能”或“不能”)诱导产生IBS-D;通过药物促进图中 的合成,可以减轻IBS-D。根据IBS-D发作的机制尝试提出减轻IBS-D的一种方案 。
25.研究发现,蓝光和赤霉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能起调节作用。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系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拟南芥发育过程中,赤霉素能和 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并使其降解,最终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
(2)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野生型拟南芥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相同时间后,再用蓝光或黑暗处理,分别检测R蛋白的含量,如甲图所示。
分析实验结果可推测:蓝光受体被蓝光激活后,能 (填“促进”或“抑制”)R蛋白的降解。
(3)为进一步探究R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科研人员用药物阻断了野生型拟南芥赤霉素的合成途径,并以之为材料进行了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对各组细胞裂解液中与蓝光受体的抗体相结合的物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乙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①由ABC三组结果对比可知,赤霉素受体能与蓝光受体结合,且这种结合受 影响,与 无关。
②A组结果表明,与蓝光受体的抗体相结合的物质中检测不到赤霉素受体,原因可能是 。
(4)综合上述探究结果可知,甲图中蓝光处理组野生型拟南芥R蛋白含量之所以较黑暗处理组高.原因可能是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学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B A A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C C B D BCD BCD ABD
21.(1)甘蔗田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 生物防治 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2.(1) 免疫活性物质 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使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③
(3)减毒灭活疫苗(v7D)仍有一定的活性,而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有可能感染病毒而患病
23.(1)种群密度
(2) b ef 变大
(3) 1.2×1010 偏大
(4)代谢废物积累或ph改变
24.(1) 脊髓 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控制排便反射
(2) 效应器 兴奋性 乙酰胆碱受体
(3) B(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4) 能 IFN-α ①主动放松减压②控制乳杆菌数量③维持正常免疫代谢功能
25.(1)赤霉素受体
(2)抑制
(3) 蓝光 赤霉素 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的结合必须有蓝光的处理,在黑暗条件下,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不能进行结合
(4)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后,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便无法形成复合物,无法与R蛋白结合并使其降解,故R蛋白含量将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