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历史时空】
【基础知识】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①农业的产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芋头、水稻、粟(小米)、玉米、南瓜等农作物。
②畜牧业的产生:人类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2)影响
①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②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文明的产生
(1)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
①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私有制的产生: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③剥削的产生: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2)国家的形成
①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 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②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③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特别提示】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1)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1)诞生区域: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发展状况:在这些古代文明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3)特征: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古巴比伦文明
(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兴起过程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3)文明成果
①政治文明: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②法律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③文化科技: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3.古埃及文明
(1)自然环境: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兴起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3)文明成果
①政治文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②文化成就
A.文学: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B.文字: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C.历法: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D.建筑: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E.造纸:尼罗河的特产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4.古印度文明
(1)兴起过程
①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②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③到公元前6 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2)文明成果
①种姓制度
A.形成: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B.内容: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C.影响: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文化成就
A.宗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B.诗歌:《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
C.自然科学: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思考2:印度种姓制度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
5.古希腊文明
(1)自然环境: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2)兴起过程
①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②公元前8—前6 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 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概念阐释】古希腊公民与居民
古希腊公民是城邦居民中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团体。一般来说,只有纯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本邦公民。而居民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人等。
(3)文明类型
①寡头政治: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②民主政治: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A.表现: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局限性:但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4)文化成就
①文学: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史学: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思考3:古希腊在哲学上的成就有哪些?
【随堂练习】
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
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早期城市出现
C.私有制逐渐产生 D.国家开始形成
解析: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故A项正确;早期城市出现是由于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定居点发展为早期城市,B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私有制产生,国家形成都是在人类变成食物生产者和定居以后,排除C、D两项。
2.当你漫步法国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根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诞生在( B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诞生在两河流域,故B项正确。
3.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A )
A.集权专制 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 D.礼仪德治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4.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文化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D )
A.《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C.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解析:A、B、C三项均为古代西亚的文化成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是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故D项正确。
5.“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B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的原始史料,故B项正确。
6.下面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 D )
A.良港众多有利于外邦人发展海外贸易
B.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C.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D.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据结构图显示,雅典自由民的人数不到总居民人数的一半,这意味着雅典享有民主权利者占少数,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7.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西方文明产生较早,东方文明出现较晚
B.西方文明依托于海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C.西方人传统保守,东方人冒险进取
D.西方文明以农耕为主,东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明,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以工商业为主,属于海洋文明,形成了西方人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主,属于农业文明,形成了东方人的保守传统的特点,故选B项。
8.“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的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B )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可见其强调公民意识,B项符合题意;A项权力制约、C项平民政治、D项法律至上,以上三项虽然也是雅典民主制中体现出的一些原则,但是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排除。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动乱的社会恢复稳定,人民所受的痛苦得以减轻。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行。“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倡导的“仁”学,是以调整阶级关系为出发点的。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摘编自朱绍侯、王育济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与孔子的“仁”相对应,并能与之媲美的是古希腊雅典伦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善”。苏格拉底是在对宇宙进行思辨以及对自然哲学的批判中提出了“善”的根源性思想的,把“善”的根本性意义贯彻于对伦理道德的研究,致力于人的心灵的改造。苏格拉底提出改造人的自我灵魂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是知识。
——摘编自刘彦生《论中西哲学伦理方向的分异
——孔子“仁”与苏格拉底“善”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仁”学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礼崩乐坏;社会上思想活跃。
(2)伦理思想:以知识为基础的“善”。
原因:自身研究方向转移的推动;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的需要;挽救陷入危机的城邦制度。
解析:第(1)问,由材料“当时动乱的社会”,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由材料“人民所受的痛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民生活困苦;除此之外,还可以答出思想活跃。第(2)问,由材料“把‘善’的根本性意义贯彻于对伦理道德的研究,致力于人的心灵的改造”“改造人的自我灵魂所依靠的根本力量是知识” 可得出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关于“原因”,根据所学,苏格拉底所生活的时代,智者忽视道德、讲求功利,世风日下,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苏格拉底试图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政治。
二、能力提升
10.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比以前的狩猎行为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A )
A.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的发展,未反映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非“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大分工,故D项错误。
11.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主人赔偿损失;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除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C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为《汉谟拉比法典》。从题干内容看,这部法典制定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这说明该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实质。故本题选C项。
12.“一个印度人在办公室里热情地欢迎某位‘表列种姓’(贱民或不可接触者)做他的下属……在家中却坚决反对未来的女婿是非婆罗门。”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D )
A.非婆罗门地位最高
B.印度人的女婿都应该是婆罗门
C.现代印度需要佛教
D.印度社会的种姓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古代印度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是造成印度阶级隔阂的历史根源,故选D。
13.(2020·江苏高考)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D )
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伯里克利被罢免后,民众又把国家事务交给伯里克利,这些都是雅典民众直接投票的结果,这反映出在雅典政治事务中公民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故D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平民权力至上”,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达到高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C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主要观点。
答案:(1)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形成原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
(2)地中海文明: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或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南亚文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东亚文明: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得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据材料一“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得出三者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再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各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第二小问,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所涉及的地区文明典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