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目标素养】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学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目标素养】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学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6 08: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文明的扩展,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2、掌握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感悟文明交流对促进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分析古代世界帝国崛起的条件,以及他们对外扩张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分析文明之间交流的意义。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明确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疆域,以及扩张的路线范围,以及在历史上存在的先后顺序。
【史料实证】分析帝国扩张的影响,以及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影响。
【历史解释】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古代世界帝国崛起、壮大、走向衰亡的历史,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发展及文明交流
教学难点:分析帝国战争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一部分: 时空坐标
第二部分: 预习导学
一、古代文明的扩张
1.农耕文明的扩展
(1)原因:比较发达的 、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2)方式: 。
(3)表现
①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 。
②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 。
③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 。
2.海洋文明的扩展(希腊文明)
(1)扩展地域: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
(2)方式和条件: ,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3)表现: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文明扩展的影响: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 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帝国的概念:
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
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2、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
(1)扩张概况:波斯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制度:
①中央: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②地方:实行 。
灭亡:被马其顿所灭。
※波斯帝国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波斯帝国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为后来的帝国所承袭。
(2)波斯帝国承袭了古代文明,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做了总结,同时又为希腊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在文化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它的征服战争也给这一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了该地区的正常秩序和规则。
3、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
(1)扩张概况: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入侵 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制度:
①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
③推广 (看地图马其顿最早的发源地理解)
4、罗马帝国(前27年—4世纪):
(1)扩张概况: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2)国教:1世纪, 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3)顶峰:由于奴隶和广大 的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4)分裂和灭亡:
①分裂: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②灭亡:
原因:3世纪以后,官僚体系和 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
灭亡:5世纪后期,在内外夹击下, 灭亡。
三、文明的交流
1、趋势: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2、西亚文明的传播与文明的交流
(1)农耕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3)文学艺术: 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希腊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 。
(4)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 。地处埃及和西亚的交汇点,商业比较发达。腓尼基人发明22个字母,称为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 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演化出 。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欧洲几乎所有字母的源头。
※字母文字会广泛流行的原因:
(1)字母文字符号少、便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等。
(2)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
(3)古代亚非欧帝国,商业比较发达,经济交流的需要。
3、汉朝与罗马文明的交流
(1)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
(2)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 ,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就已经到达地中海东岸。
(3)东汉的班超曾经派 出使大秦。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 。
答案提示:
社会分工、武力征服、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埃及、移民方式、奴隶制;
专制制度、行省制、波斯帝国、希腊文化、基督教、平民、职业军队、西罗马帝国;
西亚、埃及、腓尼基、阿拉马、拉丁字母、丝绸之路、甘英、洛阳。
第三部分: 重难点突破
1、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①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
②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③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
④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各大帝国的区域性扩张,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①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文化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交融;促进了帝国商业的繁荣和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②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各文明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
③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罗马化使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地区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
④汉朝:在整合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础上,汉向统一方向进一步发展;并通过佛教开启了与南亚文明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同时,中国文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圈开始启动。
第四部分: 思维导图
第五部分: 针对性练习
1.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统治管理,并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稳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B.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
C.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
D.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
2.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A.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3.在杨共乐先生的《罗马史纲要》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为了消灭迦太基的海军,罗马人慷慨地捐出自己的资金帮助国家建立舰队;……为了鼓励前方的战士英勇杀敌,他们甚至取消了从敌人手中赎回自己儿子和亲属的做法”。据此可知当时
A.古罗马人服从城邦,珍视自由 B.罗马公民保障了国家的强大
C.罗马法保护罗马城邦共同利益 D.罗马人强烈的团结护国意识
4.据记载,一位名叫梅斯的马其顿巨商从地中海东岸的推罗城启程,沿于闐、楼兰、敦煌等地,于公元100年抵达洛阳,受到中国皇帝的接见,并被赐予“金印紫缓”。这一记载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B.汉代东西方间的接触和交流
C.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 D.洛阳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5.公元前1世纪,意大利爆发了为争取公民权的"同盟战争",起义者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公元前90年至前89年,罗马统治者相继颁发一系列法律,授予未参加暴动和限期退出起义的同盟者以公民权。这些法律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增强了罗马帝国内部凝聚力
C.表明罗马统治者丧失立法主导权
D.扩大了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6.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列举出公元前6世纪—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中,公元后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针对性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根据“亚历山大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统治管理,并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稳固的作用,排除A项;消亡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是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产生冲撞和交融,排除B项;C项中“开始”一说不恰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
为了消灭迦太基,罗马人不仅为国家捐款建立舰队,而且能够舍弃落入敌手的儿子和亲属,这些举措体现了罗马人强烈的团结护国意识,D项正确;珍视自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罗马的强大并不是罗马公民保障的,而且从材料无法看出罗马的强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罗马法对于罗马城邦起到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其顿巨商梅斯于公元100年抵达洛阳,当时正值中国东汉统治时期;梅斯途经的于闐、楼兰、敦煌等地,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所以梅斯是从地中海东岸的推罗城启程,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受到中国皇帝的接见,并被赐予“金印紫缓”的。这一记载反映了汉代东西方间的接触和交流,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记载了马其顿巨商梅斯到达洛阳并受到礼遇,无法说明洛阳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罗马统治者授予没有参加为争取公民权战争或嫌弃退出起义的人公民权,扩大公民权的授予,使更多人拥有公民权,可以扩大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正确;材料信息显示授予未参加或退出活动的人公民权,并不涉及各个解决的利益与要求,故A错误;材料的做法克鱿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但是罗马社会内部的凝聚力无法判断,故B错误;材料与立法无关,故C排除。
6、(1)方式多样,有武力、商贸、文化交流等;范围广,从欧洲的英国到亚洲的中国;相互性,既有西方传到东方的,也有东方传到西方的。
(2)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波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发展;商人、旅行家为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解析】
(1)特点:从材料中的交往方式来看,方式多样,有武力、商贸、文化交流等;从材料中的交往范围来看,范围广,从欧洲的英国到亚洲的中国;从双方的交流情况来看,相互性,既有西方传到东方的,也有东方传到西方的。
(2)列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帝国;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波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发展;商人、旅行家为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