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常见的碱 课时作业(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
A.烧碱 B.小苏打
C.生石灰 D.纯碱
【解析】选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选A。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石灰水
C.浓硫酸 D.浓盐酸
【解析】选C。氢氧化钠溶液与石灰水都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使溶质成分发生改变,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质量增加,成分没有改变,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减少。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的清洁剂
B.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C.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D.氢氧化钠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氢氧化钠的认识,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将其除去,能作为炉具的清洁剂,A正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B正确;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C正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它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D错误。
4.下列氧化物中,既不和酸反应,又不和碱反应的是( )
A.CO2 B.CO
C.Fe2O3 D.SO3
【解析】选B。CO2和SO3是非金属氧化物,能跟碱反应,Fe2O3是金属氧化物,能跟酸反应;CO跟酸或碱都不反应。
5.把生石灰、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向它们的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现的颜色依次是( )
A.蓝色、红色、紫色 B.红色、无色、蓝色
C.无色、蓝色、紫色 D.紫色、蓝色、红色
【解析】选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食盐的水溶液呈中性,石蕊溶液为紫色。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10分)生石灰是白色的块状物,应用广泛。
(1)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填化学式),在食品包装中,常用生石灰作干燥剂,其干燥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使用时,用纸袋装着生石灰放入食品包装盒中,如果用塑料袋装生石灰就起不到干燥的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农村,生石灰常用于畜禽栏舍的消毒。畜禽出栏后,将生石灰用水调成20%的石灰乳,涂刷墙面和地面。某农户误将生石灰直接撒在猪圈中消毒,一段时间后发现猪的蹄部干燥开裂,有的甚至出现灼伤、溃疡,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用于消毒的浆状物要现配现用,放置过久就没有消毒的作用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CaCO3,用________洗涤,可以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石灰的成分为氧化钙,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常用作干燥剂;纸能透水而塑料不具有透水性,所以用塑料袋装生石灰就起不到干燥的作用;(2)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熟石灰具有腐蚀性;(3)氢氧化钙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生成的碳酸钙不具有消毒性;(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用稀盐酸洗涤。
答案:(1)CaO CaO+H2OCa(OH)2 水分子不易透过塑料,不易被CaO吸收
(2)CaO可与猪蹄表面的水分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Ca(OH)2对皮肤具有腐蚀性可能导致灼伤
(3)Ca(OH)2+CO2CaCO3↓+H2O
(4)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方法归纳】干燥装置的基本类型和气体流动方向
盛装干燥剂状态
液体干燥剂
固体干燥剂
装置示意图
气体流动方向
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U形干燥管:进气口和出气口没有区别;球形干燥管应该大口进气,小口出气(在干燥管的进出气口都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干燥剂流动)
7.(10分)(1)小明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获得了两种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①如果他想验证某瓶气体样品中含有二氧化碳,他应该选用的是________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想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他应该选用的是____________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使之与瓶中固体接触,可使小气球鼓起来。请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把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进行了比较,二者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生成的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故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本题应记住:检验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能使小气球鼓起来,一是产生气体,二是放出热量,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接触发生分解反应产生O2,Ca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可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1)①氢氧化钙[Ca(OH)2]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明显现象
②氢氧化钠(或NaOH) NaOH易溶于水,吸收的CO2较多
(2)2H2O22H2O+O2↑(答案合理即可) CaO+H2OCa(OH)2(答案合理即可)
【方法归纳】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选用
(1)检验CO2:CO2与Ca(OH)2溶液反应后有白色浑浊现象,而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没有明显现象,故选用氢氧化钙溶液。
(2)除CO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即使在饱和溶液中,含氢氧化钙的量也比较少,只能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可以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故选用氢氧化钠溶液。
8.(10分)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实验探究题,主要考查碱的性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压强减小,因此气球鼓起,为证明气体是否被吸收完全,可以将注射器3向外拉,看石灰水的变化,无明显现象,证明吸收完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加入盐酸冒气泡,气球变瘪,向外拉注射器3,石灰水变浑浊是操作③生成二氧化碳的缘故。
答案:(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3 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CO2+Ca(OH)2CaCO3↓+H2O
(4)CO2能和NaOH反应
10.1常见的酸 课时作业(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化工厂储运浓硫酸的容器上应贴的标识是(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常见标识的意义。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故选A。
2.某同学在化学晚会上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化学魔术”四字,然后再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化学魔术”四字。该同学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
A.NaOH溶液、酚酞溶液
B.CuSO4溶液、NaOH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D.酚酞溶液、“雪碧”饮料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颜色和酸碱指示剂。CuSO4溶液呈蓝色,B不可能;石蕊溶液是紫色,C不可能;酚酞溶液遇到显酸性的“雪碧”饮料不变色,D不可能;NaOH溶液和酚酞溶液都是无色的,酚酞遇到显碱性的NaOH变红色,所以选A。
3.下面有关盐酸与硫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常将水加入浓硫酸中
B.在实验室中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应盖紧瓶塞
C.只要把试剂瓶的瓶塞打开,放在空气中观察,就可以鉴别浓盐酸和稀盐酸
D.盐酸是混合物,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解析】选A。稀释浓硫酸时,常将浓硫酸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硫酸有吸水性,如果两种酸都敞口放置,时间久了会造成浓盐酸中氯化氢溶质因挥发而减少,溶质质量分数降低,浓硫酸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剂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也降低;浓盐酸挥发时在瓶口能观察到白雾;盐酸实际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溶液是混合物。
4.要完成下列变化,仅通过盐酸一步能使反应实现的是( )
A.CuO→CuCl2 B.Cu→CuCl2
C.Fe2O3→FeCl2 D.Fe→FeCl3
【解析】选A。CuO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CuCl2,故能够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铜和盐酸不反应;氧化铁中的铁元素应为+3价,所以应该生成氯化铁,而非FeCl2;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是亚铁盐,而非FeCl3。
5.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以下化学实验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小木条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B.用水区分固体硝酸铵和氯化钠
C.用无色酚酞溶液证明柠檬酸呈酸性
D.用稀硫酸除去铜粉中的少量氧化铜
【解析】选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木条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以水的形式脱水而变黑,而稀硫酸不能;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而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所以可用水区分固体硝酸铵和氯化钠;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氧化铜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铜,而铜不会与稀硫酸反应,经过滤便可得到铜粉。故选C。
【知识拓展】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①浓硫酸不但可以脱去皮肤中的氢、氧两种元素,而且也可以脱去纸张、木材、布料中的氢、氧两种元素,这种作用又叫脱水性。
②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化学变化过程,不同于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是原物质中没有水,只是将原物质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而浓硫酸的吸水性是物理变化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6分)许多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化学实验室中,常用作酸碱指示剂。现提取几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分别滴入三种溶液中,实验记录如下表:
植物浸出液
稀盐酸
氯化钠溶液
稀氢氧化钠溶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牵牛花
红色
紫色
蓝色
玫瑰花
浅红色
浅红色
绿色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花瓣浸出液中,不能作酸碱指示剂的是________。
(2)若将牵牛花浸出液加入到食醋中,溶液会变____色,若将玫瑰花浸出液加入某无色溶液中,溶液变绿色,则该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解析】酸碱指示剂是在酸和碱溶液中能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从题目的信息看,万寿菊的浸出液在酸、碱、中性溶液中都显示黄色,所以不能作指示剂;食醋是酸性的,因此加入牵牛花的浸出液,应该显示红色;从题目提供的信息看,玫瑰花的浸出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绿色。
答案:(1)万寿菊 (2)红 碱性
7.(12分)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该同学一起通过图中Ⅰ、Ⅱ、Ⅲ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Ⅰ.把少量的CuO装入试管内,加入适量的水,振荡,CuO不溶解。
Ⅱ.把少量的CuO装入试管内,加入适量的某物质的溶液,振荡,CuO不溶解。
Ⅲ.把少量的CuO装入试管内,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振荡,CuO溶解。
(1)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Ⅰ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Ⅱ中应该加入________溶液。
(4)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除实验Ⅲ所用试剂外,还能够溶解氧化铜的一种常见物质是________。
【解析】把CuO中加入水,振荡,CuO不溶解,说明水不能溶解CuO,则能溶解CuO的不是水分子的作用;加入Na2SO4溶液于CuO中,CuO也不溶解,因Na2SO4溶液中存在S,故S也不能溶解CuO;实验Ⅲ中,加入稀盐酸后,CuO能溶解,则通过Ⅰ、Ⅱ、Ⅲ三个实验的对比,得出能使CuO溶解的是H+。
答案:(1)溶液中的H+使CuO溶解
(2)H2O不能溶解CuO (3)Na2SO4(合理即可)
(4)溶液中的H+使CuO溶解 醋酸
【方法归纳】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是化学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较多的控制变量的题目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物质燃烧的条件、金属活动性、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以及酸碱溶液的化学性质由哪种微粒体现等。
8.(12分)某兴趣小组用10 g镁条与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反应。测得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镁条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镁外,没有其他杂质)。
(1)当稀硫酸的质量为70 g,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当稀硫酸的质量为10 g时,为什么不产生氢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由图像分析可知:当稀硫酸的质量为70 g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5 g;当加入稀硫酸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MgO+H2SO4MgSO4+H2O,所以一开始没有氢气产生;设参加反应的金属镁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2
x 0.5 g
24∶2=x∶0.5 g,x=6 g。
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为6 g+(10 g-6 g)××100%=8.4 g,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84%。
答案:(1)0.5
(2)MgO+H2SO4MgSO4+H2O
(3)84%(计算过程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