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二氧化碳
课题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及章节 上海教育出版 九年级 上册化学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氧气的相关知识和一些气体研究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CO2 气体是学生熟悉的物质,是在学生学习探究了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学会怎样探究另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CO2 的检验、CO2 与灭火、CO2 与H2O的反应。最后联系到CO2 用途。第二课时包括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学生分析能力不够成熟,很多地方需要再详细讲解,让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结合生活经验,掌握CO2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2、通过CO2和水反应实验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碳酸的分解反应,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讨论,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成“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性质和用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法 对比分析法 实验探究法
资源与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让学生们对CO2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更进一步认识,接着从CO2在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引出CO2“奇妙”之处,从设问:既然二氧化碳作用如此之大,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引导学生认识“温室效应”的产生,并提出解决温室效应的方法。再以一瓶可乐展开探究,以及结合实验,总结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着就继续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去探究CO2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的特点(二氧化碳+水 碳酸),再进一步分析碳酸的不稳定性,加热易分解,写出反应方程式(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水),接着就以上反应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概率,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展示化学美的一面,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仅化学有用,而且化学还很美。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 农民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傅称它是粉刷能手。环境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手。 思考,学生基本上能回答出这是二氧化碳。 从二氧化碳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作用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新课第一部分: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那同学们知道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呢(表格)?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 【投影二氧化碳循环过程图片】 思考,归纳总结,完成二氧化碳生成和消耗的表格 让学生根据图片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提升归纳学习能力。
设问 从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思考,回答: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太多会产生温室效应 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看书,辩证看待事物,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利的一面,我们需要控制一个度
进一步引导 看来同学们生活经验很丰富,课本也预习得很好,知道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了“温室效应”。那我们来归纳一下温室效应的危害,并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 【投影二氧化碳危害和缓解方法表格】 回答表格内容 表扬学生的回答和对生活的观察,再引导学生归纳温室效应的危害和缓解方法,建立学生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过渡 【设问】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中的气体二氧化碳,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氧化碳会和水一样,也是有气、液、固三态存在的吗? 回答:有 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了解二氧化碳其他状态的兴趣。
第二部分: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既然同学们回答如此肯定,那必须满足一下同学们的好奇,我们一起看看,并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等会儿请同学回答。 【展示二氧化碳三种状态的图片】 根据图片和书本知识,自主完成气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其液体和固态二氧化碳的用途。 以图片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不同状态的印象,通过让自行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归纳 【引导】同学们完成了,那我们接下来请三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三名学生分别回答所提问的三个问题(回答不上或不全的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积极性
过渡 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那接下来我么了解一下气态的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反应。 思考 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准备 同学们看书上的“观察与思考”,我们接下看实验视频,观察现象。
观看实验视频 【视频】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以实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发生的变化。
完成现象归纳 【引导】通过以上视频,我们发现,气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溶于水之后能使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变红。 得出实验现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使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变红。 让学生根据视频实验现象自行归纳现象,老师再进行总结,同时通过实验视频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问 【设问】那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使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变红的是二氧化碳,还是新生成了的物质呢? 思考 以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讲解实验设计方案 现有一个表格,是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其他物质的可能现象探究,同学们等会儿通过实验视频记录现象,完成表格,然后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表格】①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醋酸,②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③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水,④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加有水的二氧化碳。 思考可能出现的现象 对于当下学生的学,给学生预设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完成推论,得出使得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
引导分析 ①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醋酸--变红(醋酸(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不变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③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水--不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④紫色石蕊试液的小花与加有水的二氧化碳--变色(二氧化碳与水生成酸性物质) 二氧化碳+水 碳酸 学生核对自己的表格 引导学生再次进行现象归纳总结,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感受“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法”探究实验,感受化学变化之美。
过渡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还看到吹干第四组实验的小花,可以又恢复紫色,说明碳酸分解了,分解成我们熟悉的二氧化碳和水了 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水
引入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设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碳酸的生成和分解,从反应前的物质种数和反应后的物质种数分析,发现了什么,可以归纳出什么? 思考,回答,碳酸的生成,有两种物质生成一种,属于化合反应;碳酸的加热分解,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以上的新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补充 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但老师需要强调一下,化合反应,可以是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不局限于只是两种,但生成的物质必须是一种,且是新物质,不是反应前的物质;分解反应,分解之后也可是多种新物质,不局限于只分解成两种,且必须是新物质,反应前原本就在的物质不属于生成或分解的新物质。
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上了什么内容,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请同学给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这节课所获 让学生先小结老师再总结的方式,了解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
板书 奇妙的二氧化碳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循环--产生和消耗 2、温室效应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气态 加压、降温 液体 加压、降温 固态 无色无味 白色固体,俗称“干冰” 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灭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水 碳酸 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水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水 碳酸 多变一(化合反应) 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水 一变多(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