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导学案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导学案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6 19:4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放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观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通过相关史料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新技术革命的革命性意义和所带来的挑战。
难点: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导航
核心 概念 第三次科 技革命 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原子 能、航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革命发源于美国,推动人类社 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新技术革 命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 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原因 理论突破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
军事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军事需求(原子弹并用于实战、远程液体燃烧火箭)
军备竞赛 二战后军备竞赛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政府重视 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物质基础 战后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高风险、高投资的 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 成就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计算机: ①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 ②出现: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 法尼亚大学问世。 ③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互联网: ①产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 ②发展: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 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 ③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走入家庭,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 ①含义:英文缩写为Al,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 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 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②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③应用:a.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 b.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励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创新,是当 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c.“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 人工厂”也纷纷出现
④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航天技术 成就: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俄罗斯、美国、法国、 中国等国家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影响: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对现代国防与经济 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海洋技术 ①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②中国: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 处;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 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材料技 术 成就: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意义: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原子能技 术 成就:1945年7月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用于二战,1951年开始试验原 子能发电;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开始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俄罗斯“五十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
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①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 活;②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生物技术 20世纪初,人们已经初步掌握多种为医疗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某些疫苗和血 清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 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二战后,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生物学的分支突飞猛进
主要 特点 规模大、范围 广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
革命 性意 义 经济层面 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由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增长模式: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社会层面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日益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生活:网络通讯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人类视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 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阶层结构: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工人阶级地位得到一定改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负面 影响 带来社会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 难的威胁
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习题巩固
1.(2024·山西高二检测)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科技革命是决定国际格局的唯一因素
B.科技革命浪潮促使霸权主义终结
C.西方以科技优势主导了国际格局变化
D.科技革命极大影响世界历史发展
2.(2024·苏州高二检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运用了新科技革命中的 (  )
①原子能技术 ②航天技术 ③生物工程技术 ④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24·北京高二检测)2024年北京冬奥会由中国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如果你要第一时间了解冬奥会的赛况,需要借助 (  )
A.网络技术 B.电讯技术 C.航天技术 D.电话技术
4.(2024·济南高二检测)材料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推动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属于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新材料的有 (  )
①高分子材料 ②纳米材料 ③生态环境材料 ④生物医用材料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2024·海口高二检测)如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
A.美国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B.美国丧失世界制造业优势
C.美国经济以外向经济为主 D.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6.(2023·广东茂名高二统考,有改动)基础设施有“传统”与“新型”之分,下表是对二者的简介。据此可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传统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域,中国相对擅长,但仍存短板
新型基础设施 一般认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一领域,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A.旨在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B.有助于新兴产业发展
C.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局面
D.可以代替传统基础设施
7.1956年,计算机领域的10位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掌控了这个领域。这反映出(  )
A.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B.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C.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D.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8.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由于科技积累优势,美国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9.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
A.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10.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信息反映了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
B.农业向商品化发展
C.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答案
DDAAD BD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