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6 19: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班级 姓名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认识近代以来城市化演进呈现的规律性特征。
历史解释:认识城市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改善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健康的现代观念、和谐意识。
唯物史观: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家国情怀:结合上海城市的发展现状,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介绍并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对于上海的科学城市规划,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导航
一、近代以来城市化
含义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型逐渐转变的历史进程。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 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表现 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影响 经济发展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城市要求 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程 世界 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时期: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 口50%的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殖民地半殖 民地缓慢
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英国城市化 兴起原因:圈地运动的推行;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结构的变动;生活观 念的改变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发展原因:①政治: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独立,为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发 展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③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④社会: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特点:起步较晚晚(20世纪中叶);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经 济畸形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城镇发展不合理
中国 近代中国城市化 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 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 济活跃;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④通商口 岸的开放
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 响大;④空间布局不均衡主(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新中国城 市化 发展和阶段:①中华人民综合过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②1978年 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1978年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 经济的高速增长);③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影响 积极 人口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消极 环境问题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 下沉。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大, 社保缺口难以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这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如何解决城市化中出 现的问题 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加大宣传与法治建设,增强公民环保意识与素质等;④完善交通网络,改善路面状况,推动交通公共化、轨道化等;⑤改善环境,提高居 住质量,加大住房建设的投入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房件 改善 原因 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变化
表现 电梯 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在楼房住宅中的普及,使 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钢筋混凝土 技术 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供暖和制冷 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
生活 服务 表现 社区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 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生活服务 ①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 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②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 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意义 为人们提供极大便利;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展 西方国家 供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表现 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 信 :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交通: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 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 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近代中国 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自来水、电力、公路等事业也发展起来
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现代中国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有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对社会生活意义 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缩短时空的距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题巩固
1.下面是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思想的确立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3.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4.1863年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了向地下延伸的时代。城市基础建设向地下延伸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进行
B.城市化的发展
C.城市人口的增加
D.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
5.电梯的出现改变了建筑的高度,改变了城市的风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853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出现了由美国人奥的斯设计的升降装置,这是电梯的前身。它的动力来自于(  )
A.电力  B.蒸汽  C.石油  D.畜力
6.(2023·浙江1月选考)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所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依仗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8.(2022·天津南开期末) 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
B.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C.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9.1854年,美国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高高升起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砍断平台的提拉缆绳,平台没有坠毁,而是固定在半空中。下列对于升降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升降梯动力为电力
B.奥的斯提高了升降梯的安全性
C.此时升降梯只能依靠蒸汽动力
D.此时升降梯已应用到住宅中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答案
CCCAB AC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