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北京的春节》
仿写练习
详略得当绘年味
跟着课文学写作
详略安排的秘密
01
跟大师学详略
02
04
星级修改指南
目录
分层写年俗
03
详略安排的秘密
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前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祭灶王
吃糖
吃团圆饭
穿新衣 放鞭炮
祭祖 守岁
拜年
逛庙会
赏灯
吃元宵
准备过年
贴春联 扫房
预备年货
铺户开张
放鞭炮
春节结束
详
略
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些日子?
这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腊八
打比方
制作方法
色泽、味道
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食品写出了腊八的风俗特点
详略安排的秘密
食材丰富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除夕
嗅觉
视觉
听觉
运用多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除夕真热闹”。
详略安排的秘密
详略安排的秘密
时间 典型事件 感官描写 修辞手法
腊八
腊月 廿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祭灶王、吃糖
吃团圆饭、
穿新衣、
放鞭炮、
祭祖、
守岁
拜年、
逛庙会
赏灯、
吃元宵
视觉:各种豆米混杂的斑斓色彩;嗅觉:豆香与蒜的辛辣味交织
比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蒜泡得色如翡翠"
视觉:灶王像的红纸金字;
味觉:关东糖的甜黏
拟人:"灶王爷升了天,为百姓说甜言蜜语";
夸张:"糖瓜粘住灶王的牙"
听觉:鞭炮声"日夜不绝";
视觉:红对联、新衣裳;
嗅觉:祭祖香火味
排比:"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听觉:"恭喜"声此起彼伏;
视觉:庙会里"人山人海"的彩色人流
比喻:"庙会像潮水般涌来";
夸张:"风车转动的声音淹没了人语"
视觉:"各形各色"的纱灯、走马灯;味觉:"糯米皮裹着芝麻馅"的甜软
比喻:"走马灯里转着《西游记》故事,像连环画活了";拟人:"火炽而美丽"
详写:北京地区 独特习俗
春节高潮 最热闹 最美好 最具有代表性
表达:多感官描写、运用修辞
删除略写部分,时间轴是否连贯?为什么作者要保留略写部分?
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前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祭灶王
吃糖
吃团圆饭
穿新衣 放鞭炮
祭祖 守岁
拜年
逛庙会
赏灯
吃元宵
准备过年
贴春联 扫房
预备年货
铺户开张
放鞭炮
春节结束
详
略
略写的作用:使文章保持时间连贯性+ 突出重要节日 + 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详略安排的秘密
课文中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前,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部分都是略写的,让我们仿照课文中详写的部分的写作方法,运用多感官,修辞手法选一个内容进行扩写吧!
详略安排的秘密
句子: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大家忙着准备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
修辞
嗅觉
视觉
听觉
示例: 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忙着准备年货。走在街头,红彤彤的春联如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格外引人注目;吆喝声此起彼伏,“快来看看呀!”“新鲜的水果,便宜卖啦!” 那声音仿佛是一支欢快的交响曲;各种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直往人的鼻子里钻。街道两旁加多了货摊子,这些货摊子像一条长龙蜿蜒在道路两侧,那一幅幅春联在风中跳舞,似乎在兴奋地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详略安排的秘密
句子:腊月二十四,大家忙着扫房。
示例: 腊月二十四一大早,妈妈系上围裙,戴上头巾,用长竹竿绑上扫帚,把房梁上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我和妹妹帮忙擦窗户,玻璃上映出我们忙碌的身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尘土味。
详略安排的秘密
回忆过年情景
分层写年俗
春节习俗
找到你的独家记忆
贴春联
吃年夜饭
放鞭炮
挂灯笼
守岁
发红包
拜年…
特色习俗
奶奶包铜钱饺子
客家 “上灯” 礼
东北的扭秧歌……
我的独家记忆
第一次守岁
和爷爷一起写春联……
这些习俗很常见,你能写出独特感受吗?
这些习俗很有地方特色,你有亲身经历吗?
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你的独家记忆!
选一个让你难忘的瞬间,写出你的独特感受。
基础层:让常见习俗生动起来
分层写年俗
贴春联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感官描写让常见习俗变得生动。
示例:
贴春联时,我踮起脚尖,把春联对准门框上残留的旧浆糊痕迹。红纸上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条盘踞的小金龙。手指不小心沾到浆糊,凉丝丝的,让我想起去年和爷爷一起熬浆糊时,他总说“黏得牢,福气才跑不了”。空气里飘着墨汁的淡香,混着隔壁厨房飘来的腊肉咸香,这是过年的味道!
提高层:写出特色习俗的独特感受
分层写年俗
奶奶包铜钱饺子
示例:
腊月二十九的厨房热气腾腾,奶奶系着碎花围裙坐在木凳上。案板上堆着雪白的面皮,韭菜馅的香味一个劲儿往我鼻子里钻。我托着下巴凑近看,只见奶奶捏起一张圆面皮,舀上绿莹莹的馅,忽然手腕一翻——有枚铜钱悄悄溜进了馅里!
“瞧仔细喽,”奶奶的手指像变魔术,把面皮边捏出十八道褶子,“褶子多,福气多!”那饺子鼓着圆肚皮坐在案板上,铜钱在薄皮下顶出个小鼓包,像揣着秘密的胖娃娃。
(接下一页)
结合地方文化,写出习俗背后的意义。
分层写年俗
锅里水咕嘟咕嘟冒泡时,要下饺子了。我忽然发现个褶子特别密的饺子:“这个肯定藏了铜钱!”奶奶却用沾着面粉的手点点我脑门:“傻小子,福气要闭着眼等!”饺子们扑通扑通跳进沸水,沉到了水底,不一会儿,就在水中上下翻腾。我使劲咽口水,想起去年咬到铜钱时,奶奶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在跳舞:“咱家要出小状元咯!”今年我还要咬到铜钱饺子。
拓展层:用独家记忆打动读者
分层写年俗
和爷爷一起写春联
示例:
腊月二十八,我和爷爷一起写春联。爷爷颤巍巍地拿起狼毫笔,稳稳地悬在红纸上方。“这笔要这样握,”他手把手将我的食指按在笔杆的凹痕处,“腕子得活,字才有筋骨。”墨汁在砚台里漾开,散出淡淡的松烟香。我学着他的样子,一笔一画写下“春风送暖入屠苏”,可“暖”字的日字旁歪成了月牙。爷爷眯眼瞧了瞧,突然笑出声:“像你小时候啃的糖画,歪歪扭扭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四十年前的他,也是这样教父亲写下第一副春联——纸是粗麻纸,墨是锅底灰,但那份郑重,从未改变。
融入人物对话、动作描写,让场景更鲜活。
客家的“上灯”礼
正月初十,天还没亮,族人们就忙碌起来了。祠堂前的空地上,竹骨灯笼一字排开,红纸糊成的灯罩上,金粉写就的新生男孩名字在晨光中闪闪发亮。这是客家一年一度的“上灯”礼,寓意着家族添丁,香火绵延。
我捧着属于我们家的那盏灯笼,小心翼翼地跟在爷爷身后。灯笼很轻,竹骨和红纸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我心里,它却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希望。爷爷走在前头,背微微佝偻,但步伐坚定。他的手里提着一篮供品,糯米糕、红枣、茶叶,还有一壶自家酿的米酒。
祠堂里,烛光摇曳,香烟缭绕。族人们陆续到齐,灯笼被一一挂上祠堂的横梁。火光透过红纸,将整个祠堂映得通红。我抬头望去,灯笼上的名字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开始。
分层写年俗:佳作赏析
捧灯笼
挂灯笼
“上灯——”随着族长一声高喊,鞭炮声骤然响起,震耳欲聋。我捂住耳朵,却忍不住踮起脚尖,想看得更清楚些。火光中,爷爷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那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柔。他低声对我说:“孩子,记住今天。这是我们客家人的根,也是你的根。”
仪式结束后,族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供品。糯米糕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祠堂内外。我咬了一口糯米糕,甜味在舌尖化开,心里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火光摇曳中,我仿佛看见了祖先微笑的脸,他们的目光穿过时光,注视着这片土地,注视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分层写年俗:佳作赏析
详写“上灯”仪式的过程
族长高喊
鞭炮声
略写仪式后的聚餐
客家的“上灯”礼
正月初十,天还没亮,族人们就忙碌起来了。祠堂前的空地上,竹骨灯笼一字排开,红纸糊成的灯罩上,金粉写就的新生男孩名字在晨光中闪闪发亮。这是客家一年一度的“上灯”礼,寓意着家族添丁,香火绵延。
我捧着属于我们家的那盏灯笼,小心翼翼地跟在爷爷身后。灯笼很轻,竹骨和红纸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我心里,它却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希望。爷爷走在前头,背微微佝偻,但步伐坚定。他的手里提着一篮供品,糯米糕、红枣、茶叶,还有一壶自家酿的米酒。
祠堂里,烛光摇曳,香烟缭绕。族人们陆续到齐,灯笼被一一挂上祠堂的横梁。火光透过红纸,将整个祠堂映得通红。我抬头望去,灯笼上的名字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开始。
分层写年俗:佳作赏析
视觉
“上灯——”随着族长一声高喊,鞭炮声骤然响起,震耳欲聋。我捂住耳朵,却忍不住踮起脚尖,想看得更清楚些。火光中,爷爷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那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柔。他低声对我说:“孩子,记住今天。这是我们客家人的根,也是你的根。”
仪式结束后,族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供品。糯米糕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祠堂内外。我咬了一口糯米糕,甜味在舌尖化开,心里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火光摇曳中,我仿佛看见了祖先微笑的脸,他们的目光穿过时光,注视着这片土地,注视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分层写年俗:佳作赏析
听觉
嗅觉
味觉
评价维度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详略安排 主次分明,详略段落比例恰当 有详略区分但详写部分稍显不足 无详略区分,全文平铺直叙
细节描写 至少3种感官+1种修辞手法 2种感官描写,无修辞 仅概括叙述,缺乏细节
地方特色 体现独特习俗并解释文化意义 提到特色习俗但未深入描写 仅描写常见习俗,无地域特点
星级修改指南
对照练笔评价表,圈出文中需修改的句子自己进行修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