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2-03 21:0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一 美术鉴赏教材(必修)第十课
教材分析
中国近现代美术以传承与创新为这一变革时期的主旋律,在时代变革中积极反映社会变化,表达社会进步;在改革开放时代,进一步开放思想,用新的题材、形式与观念表达真、善、美的核心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以及中国历史课程学习,相对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理论及历史储备知识,能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下进行一定的鉴赏活动。但深入探究画作体现的思想与情怀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
课时设计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策略
提问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诱导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基本特质,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红船精神”,提升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鉴赏能力
2.认知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进行探究和评价,形成对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
3.理解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涵,提高人文素养,认同美术作品中延申的中国共产党的不朽精神,提升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红船精神”。
2.难点: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准备 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任务学习单 准备好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学习资料 制作有助于推进教学的电子课件 阅读教材、利用校图书馆及网络信息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小组完成预习任务。 依据不同作品的学习组成探究小组,以利提高课堂学习实效。
导入启发 问题导入:你知道2021年7月1日是谁的生日吗?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引入课题: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做出回答。 引入本课课题
探究发现 探究发现 探究发现 探究发现 探究发现 探究发现 一、中国近现代美术 展示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四幅代表作品; 讲明中国近现代美术是指1840年至今的美术。 观察思考:通过这四幅作品,分析在中西美术的交融碰撞中,中国近现代美术产生的基本特质。 小结:1.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2.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 3.多样化的艺术探索 过渡:今天我们将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来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 中国近现代美术中所蕴含的“红船精神”。 观看视频了解历史背景(59秒) 提问:中共一大顺利召开了吗?发生了什么事情? 引出作品:鉴赏《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何红舟、黄发祥 2009年 油画 270cm×550cm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教师讲解部分:作品基本信息讲解 提问:1.画面中的人物和船只形成什么样的构图系? 天空的云和暗流涌动的海水画家又以什么样的线条来表达? 画家是如何运用色彩的技巧将画面中心的人物突出的? 整体画面的色调是怎样的?会让你觉得画面平淡而沉闷吗? 画家将前面部分的空间用暗色表现,(乌云压顶、海水涌动)后面的空间又是怎么描绘的呢?预示着什么? 小结:画家运用西方写生的手法,描绘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困顿未知的危险境地,但是他们依然坚定内心信念,乘着这艘红船坚定不移的往前航行。 红船会议又被称为红船精神,那么什么是红船精神呢?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去了解一下。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鉴赏所分发的小组作品及资料,探讨该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表现传达思想。 并请1-2位代表学生分享所鉴赏的作品。 鉴赏《长征》李可染 1959年 中国画 96cm×146cm 教师讲解部分:作品基本信息讲解、构图讲解 学生讲解部分; 说一说:1.这幅作品是以毛泽东哪首诗为创作题材? 画家如何将这幅山水画作品融入新的气息? 画中星星点点的红旗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对比: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观察思考:李可染将中国传统画做了哪些改良。 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将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将西画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促进了中国画的传承与革新。 过渡:对于《七律长征》这首诗我们袁老先生也有自己的感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视频资料:袁隆平《长征》 小结:李可染先生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大胆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画的改良与发展,袁隆平先生所开创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解决了千千万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他们所展现的正是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过渡:那么红船精神还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通过这件雕塑作品来探究。 鉴赏《艰苦岁月》潘鹤 1956年 铸铜雕塑47×40×55cm中国美术馆 教师讲解部分:作品基本信息讲解、历史背景讲解、构图形式讲解。 学生讲解部分; 说一说:1.作品采用什么样的构图形式? 2.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琼崖纵队最后的命运如何?观看视频资料; 小结:在23年艰苦岁月的坚守中,琼崖纵队由130人扩大至上万人的队伍,最终迎来了海南岛解放的重大胜利。 这是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展示:临高角热血丰碑 短片中所提到的登陆地点就是我们的临高角,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临高角建立了一座热血丰碑雕塑。 热血丰碑的建立,既是美术作品中的雕刻艺术,更是让后人勿忘先烈们为解放海南,解放全中国作出的伟大牺牲,让红船精神永世相传。 过渡:我们鉴赏了中国近现代中国画作品以及雕塑作品,接下来我们一起鉴赏中国近现代油画作品。 鉴赏《南泥湾》靳之林 1964年 油画 95cm×260cm 教师讲解部分:作品基本信息讲解、构图讲解。 学生讲解部分:1.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这幅画描绘了八路军和当地百姓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历史背景:1941年,八路军在南泥湾当地百姓的支持下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坚持持久抗战。 这次大规模生产运动的结果如何?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听一听,唱一唱:《南泥湾》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在人民百姓的支持下,曾经的“烂泥湾”已经是“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抗战时期,人民选择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也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 播放:精准扶贫视频资料。 小结:7年的精准扶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过渡:最后我们一起来鉴赏中国近现代版画作品。 (四)鉴赏《到前线去》胡一川 版画 黑白木刻 23cm×30cm 1932年中国美术馆 教师讲解部分:作品基本信息讲解 学生讲解部分:1.画家胡一川先生运用什么样的创作手法表现这件木刻作品? 2.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胡一川与新兴木刻运动 1931年,由鲁迅先生倡导开展了新兴木刻运动,胡一川先生参与其中,走在了抗战革命木刻运动的最前沿,他运用版画艺术大力宣扬革命理念,唤醒人民的战斗意志! 过渡: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却也仍然存在着战场,一场疫情在2020年春节前夕悄然发生,这些人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 播放:抗疫视频资料 小结:疫情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医护人员、军人、警察、工人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中国做到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在此次战疫中,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 说一说:建档百年,中国共产党牢记着他们的使命,作为青年学生的你们又有着怎么样的使命呢? 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说感想。 小组活动: 试一试:请两组同学用30秒时间选择辅助道具。 并分别以三角形构图、线性构图以人体来构思摆设相关本课主题的作品构图。 学生探究与思考问题,表述探究见解。 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美术鉴赏方法的形式与内容方面分析作品。 根据教师的问题要求,按主题研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享作品。 根据教师的问题要求探究,并派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教师的问题要求探究,并派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教师的问题要求探究,并派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教师的问题要求探究,并派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运用本课所学开展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对比作品。 引导学生在鉴赏中获得信息,了解中国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通过作品鉴赏,教师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发现答案,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同时,为后面小组自主探究鉴赏美术作品做准备。 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在鉴赏探讨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 结合作品相关联时事,引出党的精神。 引导学生从作品继承与创新方面进行观察,提升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 结合作品相关联时事,使学生感悟党的党的精神。 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在鉴赏探讨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 结合作品相关联时事,使学生感悟党的精神 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判断,理解美术创作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与人民苦难的主题是历史变革的需要。 结合作品相关联时事,使学生感悟党的精神 课题拓展,情感升华。 对所学知识的加深与巩固。
课堂总结 小结: 请两位学生进行本课小结,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进行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以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掌握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感悟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船精神“,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秉持着这样不朽的精神果敢创新,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 结合本课所学,师生共同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总结。 鼓励学生交流,点拨与引导学生的总结主力学生形成文化理解。
板书设计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 基本特征:1.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2.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 3.多样化艺术探索 观看 展示本课课题
拓展学习 尝试用本课所学到的美术知识解决你在鉴赏中的问题: 你知道多少位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大师?讲一讲你最熟悉的美术大师及其作品。 思考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和时代变迁关系,并整理成评论文章。 尝试解决“拓展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导学案
合作探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将答案标上问题序号并用直线划出来。
这幅作品是以毛主席的哪首诗为创作题材?
画家如何将这幅山水画作品融入新的气息?
画中星星点点的红旗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李可染《长征》
作品鉴赏:
1959年,画家李可染以毛泽东诗《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经典国画作品《长征》。
他觉得这幅山水画必须是新山水画让人一看就有新的气息,《长征》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李可染首次离开写生对象虚构的一幅山水画。他运用“以小观大”和“高远”的手法画出了几十个层次的山水表现了山峰的不同形态峰、峦、叠、嶂中主峰、次主峰和山冈在形式上相互呼应,后面的群峰更加展现出毛主席《七律长征》的诗意。
整幅画作留白部分很小,李可染匠心独具利用传统山水画题跋“齐头不齐脚”的特点,将毛主席诗词与画作形态相呼应。画作中星星点点的红旗,既贯穿起红军长征的队伍,将长征的路线和行进的动态感清晰呈现,又起到了引路灯塔的作用。在浓黑中间的点点红色,恰恰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带有精神象征性的一种智慧的用法。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导学案
合作探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将答案标上问题序号并用直线划出来。
作品采用什么样的构图形式?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艰苦岁月》潘鹤
作品鉴赏:
《艰苦岁月》是1956年潘鹤创作的铸铜雕塑,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规格47×40×55㎝
从两位战士褴褛的衣服、短裤、赤脚和瘦骨如柴的躯体上,可以看出这是在艰苦岁月中,并自然联想到琼崖纵队战士在被围剿时的艰难情景,但人物的精神状态却超越了所处的环境,而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战士和小战士相互依偎,前者侧身吹笛,脚掌打着节拍,脸上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使人仿佛听到了悠扬的笛声:后者右手托腮,左手扶枪,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
雕像采用金字塔形的构图,具有很强的稳定感,笛子与枪一横一斜,又于沉稳中增添了活力。两个人一老一少的关系安排的自然妥帖,显得十分亲切。造型写实,塑造手法随意流畅,留有活泼生动的“笔触”,有力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导学案
合作探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将答案标上问题序号并用直线划出来。
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这幅画描绘了八路军和当地百姓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南泥湾》靳之林
作品鉴赏:
画家靳之林耗时五年创作的经典油画巨作《南泥湾》,2米多长的画卷,描绘了在黄土群峦衬托下,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百姓在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场景。
审视整幅画作,靳之林构思细腻、独具匠心,既有休息学习的场景,又有生产战斗的场景,气势恢宏,充分彰显了当时军民生产的热情。既有战士修复镐头的细节,又有烧荒烟气前后的叠加、层次分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一起开荒种地,画作构图层次丰富、透视严谨,透露出陕北高原特有的浑厚气息,用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体现出振奋、乐观的精神。
《南泥湾》由多组画面构成,结合了生产战斗和学习。通过俯视,把近景的劳动和远景的黄土高原结合起来,既有宏观场景,又有局部刻画。
《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党的百年精神》导学案
合作探究:思考探究下列问题,将答案标上问题序号并用直线划出来。
画家胡一川先生运用什么样的创作手法表现这件木刻作品?
画面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到前线去》 胡一川
(黑白木刻)23.2×30厘米 1932年
作品鉴赏:
《到前线去》的人物造型夸张有力,作者运用粗犷、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群革命工人像洪水般奔流出城,准备到前线去抗战杀敌的场面,那一双双怒不可遏的眼神正是“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的行动体现。其中,位于画面最前方的工人身着对襟白褂,转身、招手、张嘴大喊……一系列动作既体现出其爱国之情和号召之力,也体现出事态之紧急;背景则采用了具有象征性的烟囱,暗示了画面人物的工人身份。《到前线去》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极其深刻的,强劲的黑白对比和夸张的人物造型,以特写定格式的构图塑造了一个悲愤、英勇的工人手握大旗,挥动双臂,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到前线去抗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