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分。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二十年来,专业人员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现
2.某校学生参与了2024年“科学小记者”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在遗址公园的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会看到北京人()
A. 围在火堆旁取暖 B. 用陶瓶从井里取水
C. 用骨针缝制衣服 D. 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3.《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推恩令
4.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力量的渗透开始达到了底层;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文化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一时期”指的是()
A. 史前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5.以下两幅绘画共同反映了当时()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图中左侧女子正在采桑。学者认为女子为西域龟兹国人 《北齐校书图》(摹本·局部)。胡床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流行
A. 政治制度完备 B. 区域经济发展 C. 南北政权对峙 D. 北方民族交融
6.“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上述材料共同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加重了人民负担 C. 促进了中外交往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7.史书记载,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从端门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这一景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史事是()
A. 焚书坑儒 B. 科举考试 C. 崇文抑武 D. 设军机处
8.《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直接反映出宋代()
A. 农业高度发达 B. 出现最早纸币 C. 市民生活丰富 D. 边境贸易繁荣
9.《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此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 标志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 明确了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10.书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对以下书籍评价正确的是()
选项 书籍 评价
A 《论语》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齐民要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 《本草纲目》 对药物重新分类的药物学巨著
D 《红楼梦》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A. A B. B C. C D. D
11.每逢公民大会召开的日子,所有男性公民都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罢免公职人员,或决定其他重大事项。这个场所可能是()
A. 罗马的元老院 B. 雅典的会场 C. 法兰克的庄园法庭 D. 英国的议会
12.阿拉伯人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这体现了阿拉伯人()
A. 促进了唐与印度的交往 B.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 取得了杰出的医学成就 D. 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13.中世纪的欧洲曾经流传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以下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城市中的()
①居民拥有人身自由 ②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拥有较大自主权
③工商业日益繁荣 ④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某学者认为欧洲在走向近代时表现出“转型”“发现”和“扩张”三个特点。以下能够体现“转型”的是()
A. 基督教的兴起 B. 罗马帝国的分裂 C. 租地农场的出现 D. “珍妮机”的问世
15.下面是某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的部分目录,他研究的历史人物是()
土伦战役露锋芒 发动政变任执政 颁布法典固成果 加冕称帝变帝国
A. 屋大维 B. 查理曼 C. 克伦威尔 D. 拿破仑
16.某专刊“历史纵横”栏目的主题文章选用了以下配图,文章的标题可能是()
A. 手工工场的逐步推广 B.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C. 交通运输的技术突破 D.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7.文明·交往
材料一
材料二 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 A 。他们试图以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文化领域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的特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曾率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船队在南海周边区域广泛联系各国,之后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稳定的往来。随着彼此交往的深入,明朝与南海周边各国之间的互助互信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一种将各国联结起来涉及商业贸易、区域安全等方面的体系化合作网络也由此产生。
——摘编自邢蕾《明朝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新走向》
15世纪,西欧航海家掌握了远洋航海技术,他们凭借这种物质手段可以到达地球上任何有人烟和适于居住的陆地。对于所有非西方社会而言,西方的冲击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压力……中美洲和安第斯世界的西班牙征服者用武力迅速制服当地装备低劣、毫无戒备的受害者。实际上,他们彻底消灭了那些有着渊博本土文化知识的当地人,一跃成为一小撮异族统治者。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1)将以下文明成果与图中字母所指代的文明区域对应。(填序号)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将A处填写完整。(填序号)指出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①贵族专权②大化改新③幕府统治
(3)依据材料三,指出15世纪时,明朝、西方同其它文明进行交往的区别。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文明间交往的看法。
18.思想与时代
材料一 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认识你自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宇宙万物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材料二 14-15世纪上半叶,人类文明在欧洲爆发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揭露了贵族和教会的专横、残暴,表达了他们对非教会世俗思想的推崇。这一伟大变革,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驱使了航海家们远渡重洋。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其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舍曼《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将以上思想主张与发源地分别对应。(填序号)指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现象以及出现的社会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举出两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革命理论”的名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与时代”的认识。
19.法治推动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条文摘录:
·自由民开启其渠,水淹其邻人之田,则应按照邻区之例,以谷为偿。
·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购买者得将其退换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
·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以牛皮鞭之六十下。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材料二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随着拜占庭帝国的扩张,罗马法也随之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因研究罗马法方面成就突出,名闻欧洲,欧洲各国的学生慕名而来,学成之后在本国的学校里开设罗马法的课程。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来欧洲当地的习惯法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罗马法原本就是一部城市的法典,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商业的立法,可以直接为欧洲各地新兴的城市所借鉴和使用。同时罗马法中所具备的皇帝的谕令即法律的观念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因此罗马法的推广也得到国王的鼓励。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四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新议会召开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A 制逐渐形成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 B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1月,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1793年底,平定国内叛乱,打退反法联军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罗马法在欧洲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补全A、B两处。归纳上述法律文献所起的共同作用。
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1)A:③。B:②。C:①。D:④。
(2)A:②。态度:推崇借鉴
(3)区别:明朝同其它文明进行和平交往、西方对它文明进行殖民掠夺。看法:积极的文明交往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8.【答案】(1)对应:古代中国①③;古代希腊②④。现象:百家争鸣。原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2)代表:但丁、彼特拉克。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3)名称:马克思主义。背景: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同时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4)认识: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
19.【答案】(1)社会状况: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强调双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主要原因:罗马法与中世纪欧洲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发展需要相符合;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4)A:君主立宪制;B:《独立宣言》。作用:都通过颁布法律文献来规范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