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正学区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选择题(14个,每个2分,合计2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 )
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献帝 D 、隋炀帝
2、“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3、如果你生活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可以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耕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良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面试”已成为目前各单位及公司招聘新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追溯历史,开创面试先河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5、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安世园会会徽名为“长安花”,其取意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取意源自我们古代( )
A、科举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民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与刻苦精神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派遣遣唐使
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8、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9、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 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10、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半岛、东南亚等地区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设立的给他们专门办理相关手续的机构是( )
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宣政院D、广州十三行
11、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在夜市喝冷饮 B、达官贵人出门坐轿子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子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红色衣服
1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13、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1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文学著作,以下哪一项内容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A、尧舜禹时期禅让制 B、明朝八股取士
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D、清朝文字狱
二、材料解析题(合计32分)
15、电视剧《隋唐英雄》在各卫视播出,引发了人们对隋唐历史关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材料一 它以洛阳为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古人赞颂它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今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同上)
材料三 史学家郭沫若在评价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时,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对“它”做一简要评价。(2分)
(2)材料二中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材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3分)
(3)郭沫若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1分)为什么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高宗
材料三: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1分)这一变化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完成?(2分)
(2)材料二中的“市舶”是指什么?(1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1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1分)元世祖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1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2分)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指出材料中所指的中国选举制度是什么?正式诞生在什么时候?它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3分)
探究二 经济篇
(3)唐朝时期,达到封建社会统治的鼎盛阶段,这一鼎盛时期是指___________(1分)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时期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2分)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说出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2分)并举一例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贡献的成就。(1分)
探究四 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龙正学区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答题卡
学校 级 班 姓名 得分
选择题(14个,每个2分,合计2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合计32分)
15、(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对“它”做一简要评价。(2分)
(2)材料二中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材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3分)
(3)郭沫若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1分)为什么说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分)
16、(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1分)这一变化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完成?(2分)
(2)材料二中的“市舶”是指什么?(1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1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1分)元世祖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17、(1)统治阶级为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指出材料中所指的中国选举制度是什么?正式诞生在什么时候?它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3分)
(3)唐朝时期,达到封建社会统治的鼎盛阶段,这一鼎盛时期是指___________(1分)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时期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2分)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2分)并举一例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贡献的成就。(1分)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龙正学区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D 3 B 4 C 5 A
6 A 7 B 8 A 9 D 10 A
11 D 12 B 13 C 14 C
二.材料题:
15.(1)隋朝大运河。 评价: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答出其意即可)
(2)唐太宗 天可汗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武则天。 武则天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答出其意即可)
16、(1)经济重心南移,政府财政收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来自东南地区(或说明那时政府的经济重心在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唐朝中后期 ; 南宋
(2)海外贸易 ;宋朝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发展(或宋朝海外贸易繁盛)
(3)元世祖重视农业;
措施:多次下令禁止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作用(意义):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7、(1)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
(2)科举制度;隋炀帝时(答隋朝也给分);清朝末年(或1905年)。
(3)开元盛世
(4)曲辕犁、筒车
(5)宋词、元曲;印刷术
(6)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