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6 21: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学校专业班级姓名座号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
)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
总得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C. 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 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2. 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 )
A. 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化家为国,君权至上 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4.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 北庭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
5. 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 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6据记载,朱熹不仅按照《周礼》将“孝弟忠信,人伦日用间事,播为乐章,使人歌之”,而且还“遍示乡村里落”“粉壁所书条禁”。这一做法()
A. 反映了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B. 推动了儒家伦理观的世俗化
C. 说明理学只适用于民俗乡风 D. 削弱了儒家礼制的政治地位
7. 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人即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这充分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至此时完成B. 海外贸易是重要财财政来源
C. 市舶司采取高额关税政策D. 南宋政府盘剥海外的商人
8.《“南海一号”:还是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段材料表明(  )
A. 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生活质量
C. 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D. 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
9.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以下史实能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②宋与辽夏金设置榷场进行互市
③元朝时,由直属中央的宣慰司对吐蕃进行管理 ④元朝时逐渐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A. ①③④ 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
10.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A. 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B. 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
C. 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D. 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11.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A.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 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12.据《史记》记载,高祖之母因一条龙(赤帝)而受孕。因而,高祖拥有了非凡的面相,且有五彩祥云在他的头顶上空盘旋。这一神话故事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 人们的认知能力低下B. 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C. 诸侯王国势力的强大D. 为现存秩序建构合理依据
13. 汉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这一做法能够成为惯例的原因在于()
A. 避免了宦官干预朝政B. 加强了国家管理军队
C. 有利于削弱诸侯王威胁D. 有利于与外朝形成制衡
14. 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 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
C. 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 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15. 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丰富了中华文化多元特征。在这些文字中,沿用至今的是()
A. 契丹大字、小字 B. 女真文字
C. 畏兀体蒙古文 D. 八思巴字
16.13世纪中叶,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大败波军。波兰历史书曾记录这种“妖术”:只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军队已经冲上前来。此“妖术”即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应用,下列项中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①在唐末开始应用于战争 ②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③宋朝时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④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北部的行政系统被称为“北面官”,其涵盖的地区包括上京和中京,这片地区是原契丹部落的发源地。南部行政系统以“汉人官”为人所知,其统辖区域包括南京、东京和西京,这里是汉人、渤海人及其他原住民的家园,故其制度有意承袭唐朝的官制。北部行政系统只用契丹官员,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和需求。
材料二金朝于1137年采纳了汉入历法,1138年重新建立了汉人的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汉人的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
——摘编自《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指出辽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这一制度有何重要意义?(8分)
(2)据材料二指出金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突出特点。(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陆上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农产品有芝麻、蚕豆、黄瓜、石榴、核桃、萄葡、胡萝卜、菠菜、大蒜等数十种。由中国传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主要是由安息商人转运从中国来的大量丝绸到欧洲。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相反,唐代鼓励海外贸易,唐代海船制造技术称雄世界,海上贸易发达。唐朝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都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西方的历法、数学、医学等伴随着外贸传入中国。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三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抑商”的根本目的,归纳汉代“抑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和汉代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分析唐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4分)
(2)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发展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实现“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的创新措施。(6分)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相比于唐朝“羁縻之州”,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4分)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河姆渡人培育的水稻在外形、颗粒大小和粒重等方面已接近现代栽培稻,远超野生稻,这充分展示了当时水稻培育技术的先进,说明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D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种植水稻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A选项错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与河姆渡人所处时代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仅提及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未涉及南稻北粟种植格局,C选项错误。
  2.答案:A
  简析:荀子认为礼义需通过学习和努力获得,强调后天努力对完善个人品德的重要性,A选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后天学习和努力对品德的塑造,而非个人独特性格,B选项错误;荀子主张遵循礼义,并非突破传统礼制束缚,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专制暴政相关内容,D选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秦朝“三公九卿”中部分官员负责皇帝家族和生活事务,体现了家国一体,本质是化家为国,凸显君权至上,A选项正确。官员众多、政务繁杂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政体本质,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选贤举能的人才选拔标准,C选项错误;职能细化、各负其责是机构运行特点,不是政体本质,D选项错误。
  4.答案:C
  简析: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选项正确。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机构,A、B选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D选项错误。
  5.答案:B
  简析:唐朝礼部设置“采风使”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对民情民意的关注,B选项正确。礼部的职责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事宜,不执掌官员监察,A选项错误;采集民歌民谣主要目的是了解吏治和民风,并非加强文化建设,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学地位变化,D选项错误。
  6.答案:B
  简析:朱熹将儒家伦理道德“孝弟忠信”以乐章、条禁等形式在乡村传播,使儒家伦理深入民间,推动了儒家伦理观的世俗化,B选项正确。理学在南宋后才被确立为官学,且材料未体现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A选项错误;理学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并非只适用于民俗乡风,C选项错误;朱熹的做法是强化了儒家礼制在民间的影响,有利于巩固其政治地位,D选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这表明海外贸易税收是南宋重要的财政来源,B选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体现,仅关税收入不能证明经济重心南移至此完成,A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市舶司的关税政策,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南宋政府盘剥海外商人,D选项错误。
  8.答案:C
  简析:宋瓷传入东南亚后,当地改变饮食习俗,用上精美实用的瓷器,这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C选项正确。“文明转型”夸大了宋瓷的作用,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瓷对当地文明发展的促进,并非单纯提高生活质量,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两地友好关系,D选项错误。
  9.答案:C
  简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宋与辽夏金设置榷场互市,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元朝时回回的形成是民族融合的结果,①②④正确。元朝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理吐蕃,主要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非民族交融,③错误。
  10.答案:A
  简析: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使下层平民有机会凭借才学做官,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A选项正确。科举制打击了士族势力,但“彻底”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巩固统治,隋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导致,并非科举制所致,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对社会生活世俗化的推动,D选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唐代三省官员由内廷官变为外朝执政官并掌握宰相职权,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D选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机构调整,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矛盾,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僚内部矛盾,B选项错误;内外朝制度形成于汉代,C选项错误。
  12.答案:D
  简析:高祖受孕的神话故事为其统治披上神权外衣,目的是为现存秩序建构合理依据,巩固统治,D选项正确。神话故事的出现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与人们认知能力和历史文化传统关系不大,A、B选项错误;材料与诸侯王国势力强大无关,C选项错误。
  13.答案:D
  简析:汉武帝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将军辅政领尚书事成为惯例,目的是让其与外朝形成制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选项正确。该做法不能避免宦官干预朝政,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朝政权力结构的影响,并非加强国家对军队的管理,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诸侯王威胁的削弱,C选项错误。
  14.答案:C
  简析:吐蕃赞普派使节入唐求见唐太宗,反映出唐朝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周边民族具有巨大向心力,C选项正确。材料仅展示吐蕃使节入唐这一单向行为,并非互派使者,A选项错误;唐朝与吐蕃并非册封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交往,并非经济交流,D选项错误。
  15.答案:C
  简析:畏兀体蒙古文在蒙古族文化发展中作用重要,且至今仍在使用,C选项正确。契丹大字、小字和女真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不再使用,A、B选项错误;八思巴字在元朝灭亡后不再使用,D选项错误。
  16.答案:D
  简析: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宋朝时火药大量用于军事,且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①②③④均正确。
  17.
  (1)特点:行政系统分为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拥有更大权力。
  意义:开创因俗而治的政治模式,尊重不同民族的特性和需求;有利于政权巩固和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举措:学习汉族历法,建立科举制度,模仿汉族礼仪制度,尊崇儒学。
  特点:学习汉族文化。
  18.
  (1)目的:维护统治稳定。
  措施:商人不得衣丝乘车;课以重税;商人子弟不得为官;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
  (2)不同:唐代海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外贸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对外贸易带动科技交流。
  原因:江南开发带动沿海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造船技术发展。
  (3)表现:工业化方面,北宋普遍用煤作燃料,制瓷业发展;商业化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基层市场涌现,与周边政权经济往来密切,城市繁荣;货币化方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9.
  (1)措施:采取“和亲”政策;赠送礼物笼络匈奴;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
  (2)发展:“绢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唐太宗改变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
  (3)措施:地方实行行省制;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
  (4)新特点: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加强中央集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