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以下考古发现,可以作为本结论论据的是()
A. 使用火的遗迹 B. 石制的纺轮
C. 简单的乐器骨笛 D. 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2.依据以下时间轴判断,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历史事件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何尊(见下图)登上了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封面。其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的记载。通过何尊,我们可以()
①了解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②探寻“中国”这一概念的起源
③了解中国最早文字的造字特点 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儒藏》是一部收录儒家文化经典的丛书。其中应收录有()
A. 《墨子》 B. 《庄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5.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秦朝统一的()
《荀子·强国》 (秦国关中地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商君书·农战》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史记·商君列传》 秦据河山之固、东乡(向东发展)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A. 条件 B. 过程 C. 结果 D. 影响
6.某公众号推文《汉武帝究竟有多厉害》,文中的小标题可能包括()
①统一货币:大家都用半两钱 ②治国思想:尊崇儒术
③削弱诸侯王:阳谋“推恩令” ④破财政困局:盐铁专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墓室壁画图像统计(部分)
壁画题材 画面中出现的少数民族 图像数量
农耕图 羌、氐、月氏、鲜卑 18
放牧图 氐、羌、鲜卑、其他少数民族 9
采桑图 龟兹、氐 3
上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汉族人民接受草原民族的服饰 B. 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C. 汉语成为北方的主要通用语言 D. 内迁各族统治者任用汉族士人
8.一场战乱破坏了唐朝正常的统治秩序和安定统一的局面,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乱是()
A. 楚汉之争 B. 赤壁之战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9.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例如“端午(阳)节”“重阳节”等;舶来的奇珍异宝与日常用品成为唐朝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各国使节、商人、僧侣云集长安,使其成为汇聚各种文明因素的大都市。以上内容反映出唐朝()
A. 中外交往繁盛 B. 政治制度完善 C. 民族关系和睦 D. 诗歌创作繁荣
10.以下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
A. 设置西域都护,有效管辖新疆地区 B. 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改进生产技术,推动东北地区的初步开发 D. 增进唐蕃友好,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
11.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这组图片反映了()
A. 民族交往交融 B. 中外文明交流 C. 政治制度创新 D. 经济重心南移
12.明朝将领戚继光写道,“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他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和雄心壮志。为实现这一壮志,戚继光()
A. 抗击葡萄牙侵略,捍卫海疆 B. 基本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 解决了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
13.以下示意图描述了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其中①和②处分别应为()
A. 秦汉;休养生息政策 B. 隋唐;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C. 辽宋夏金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明清;与欧洲建立直接贸易联系
14.下表梳理了中国古代一位人物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部分)。这位历史人物是()
1673—1681年 1683—1684年 1685—1686年 1690—1697年 1713年
采取剿抚并行策略,平定三藩之乱 派施琅将军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命清军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沉重打击俄军 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稳定西北边疆 册封五班禅,确立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A. 秦始皇 B. 明太祖 C. 康熙帝 D. 乾隆帝
15.分类整理历史知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下侧分类整理中的①和②处分别应为()
类别 中国传统典籍
① 《史记》《资治通鉴》
农学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医学 《伤寒杂病论》②
A. 文学;《天工开物》 B. 数学;《道德经》
C. 天文学;《红楼梦》 D. 史学;《本草纲目》
16.下面两幅图描绘的是17世纪英国一家手工工场生产经营情况,它们所体现的手工工场的特点有()
①工人们在同一场所集中劳动 ②工人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③工场主将产品投向市场,获取利润 ④采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阅读下图,成功横渡太平洋的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18.1690年,思想家洛克为了论证某事件的合理性,批判“君权神授”理论,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暴君。洛克为之辩护的这一事件是()
A. 查理一世解散议会 B. 英国“光荣革命”
C. 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D.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9.同学们在学习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针对某历史文献的进步意义展开辩论。下面是双方辩手的部分观点。据此判断,该历史文献是()
正方 按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方 它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如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1787年宪法 D. 《人权宣言》
20.下侧为1811年、1871年英国工作人口结构图,造成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大众教育的普及 B. 工人运动的高涨
C. 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D. 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
21.某同学梳理人物事迹,有以下关键词句:“为创立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政党而奋斗”“巨著《资本论》的创作”“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满腔热情支持巴黎公社”。他(她)正在复习的人物是()
A. 克伦威尔 B. 华盛顿 C. 马克思 D. 爱迪生
22.对下图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叔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共产党宣言》
A. 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 B. 阐明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C. 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的革命作用 D. 说明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和剥削阶级
23.从以下示意图可以推断,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①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②英国成为技术发明最领先的国家
③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④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交通运输领域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下文节选自某位科学家的考察日记,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这位科学家是()
1835年10月9日 我们向岛的内地进发……高处,空气越发的湿润起来……树上,雀鸟利用他们灵巧、锐利的喙完成捕食工作,它们的身形相似,但鸟喙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让我产生出一种猜想:物种间的差别是否是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演变的呢?
A. 牛顿 B. 达尔文 C. 诺贝尔 D. 莱特兄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5.北京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材料一
① ② ③
材料二 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是战国七雄之一
①至迟战国晚期,燕地已普遍使用铁农具,而且冶制工艺水平先进。
②燕昭王即位,在纵横家代表人物郭隗的协助下广招天下贤人谋士,其中最著名的有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和兵家代表人物剧辛。
③燕昭王励精图治,劝督农耕、发展生产,论功投爵投禄。
④乐毅率燕军伐齐,连取七十余城,陷齐都临淄,将蓟丘(在今北京附近)的竹子种到齐国的汶水地区。
材料三 北京地区治玉有近八百年历史,至清代达到鼎盛。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大量和田玉料自新疆地区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有些玉料甚至重达万斤。清朝宫廷玉器制作汇聚了汉族、满族、维吾尔族的能工巧匠,汉族工匠有着深厚的玉雕技艺传承,技法丰富且细腻;满族等少数民族工匠带来了自身独特的工艺风格与审美观念。
清代中期以后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玉器小件,如玉镯、玉坠等。它们多采用“三羊开泰”“福禄长寿”等吉祥图案,体现市民阶层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许与向往。
——摘编自王君秀《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治玉技术史初步研究》
痕都斯坦式白玉嵌宝莨苕花纹盖壶:清朝宫廷玉器代表作品。运用了痕都斯坦(位于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典型的薄胎工艺,造型和纹饰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1)历史学习小组要探究北京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从材料一中选出两件出土文物。( 写序号)说说这两件文物所反映的生产生活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战国时期社会特点 可体现社会特点的史实序号
兼并战争规模大 ④
诸侯国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秩序
①
思想学术繁荣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清代北京治玉技术达到鼎盛的原因。
26.中国古代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材料一 西周分封诸侯以管理地方,贵族们各占山头,互相兼并,战乱不已。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废分封,建立 A ,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583年,隋文帝打破了以往根据门第等级而选拔人才的方法,采取一些较为简单且无严格程序的考试,按照国家统一需要的人才科目,不分身份阶层地位直接从社会中考评人才。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完善了通过平等考试从社会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较之以前更加严格。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即位后,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武举。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摘编自黄喆《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
材料三 宋代在地方上设立多个平行机构,分别掌管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事务,难以形成强大的权力中心。元朝统一后,版图辽阔,远迈汉、唐。为管理广袤疆土,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行省制度。行省辖区广阔,地方民政、军政、财政往往无所不统,与宋朝的制度设计意图明显不同。然而,元朝行省官员均由中央任命,重大案件裁决、军队调动等也要报请中央批准。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材料一中A处应为以下哪一政治制度?(填序号)结合所学,写出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禅让制 ②郡县制
(2)依据材料二,完成上面思维导图,(填写在答题卡上)概括其反映的科举考试的变化趋势。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科举制度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三,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
27.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交通进步影响经济交流、人口流动等领域。
材料一
A
B C
材料二 宋代食盐、茶叶、瓷器、纸张等商品畅销海外,多数商品都是由商人自行出售,这使得他们对货船这样方便快捷且载货量多的运输载体有了极大的需求。宋人建造的用于远洋贸易的商船“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施(船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船大到可以养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随着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宋代航运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宋代规定,海商只要在政府登记、并领取“公凭”便可贩货出海。当时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在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蕃学”。如此周到的措施自然使得宋朝成为了海商向往的圣地。
——摘编自刘永加《宋代航运业为何如此发达》
材料三 15世纪,居住在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主要种植玉米、木薯等,烧制陶器,也从事渔猎。大的聚落有数千居民、部落首领由选举产生,负责处理争端。各岛居民乘坐独木舟相互交往,互通有无。
进入17世纪,英、法等国继西班牙之后,在西印度群岛建立自己的殖民地。黑人奴隶、欧洲移民在西印度群岛居民中占多数,印第安人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在一些岛屿上消失。甘蔗最早由哥伦布引入,由于其种植可以带来巨额利润,逐渐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作物。甘蔗种植园中一般附设糖厂,由从欧洲引入的马、牛、风车或水车提供动力。
17世纪西印度群岛贸易示意图
——摘编自[美]D.H.菲格雷多等《加勒比海地区史》
(1)将正确的地图序号填入下表。从以上三幅地图中,任选其一说明图中交通路线的影响。
图名 丝绸之路示意图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相应地图序号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航运业兴盛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从15到17世纪西印度群岛的变化,完成下表。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15世纪 17世纪
政治状况 松散的印第安部落 沦为西班牙、英、法等国殖民地
贸易范围 主要局限于群岛内部
28.14世纪起,西欧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一
罗马政府完全不应该服从罗马教廷,因为在某些方面,我们追求尘世生活的幸福就是为了得到不朽的幸福。——[意]但丁《帝制论》(写作于1313年左下) 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意]洛伦佐·德·烫第奇(1449—1492)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英]莎士比亚《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
材料二 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的宗旨,是按照法国的面貌去塑造意大利,把意大利变为法国最大的战争补给地。拿破仑废除封建制度,强制推行《拿破仑法典》,实行公民平等原则,废除贵族的人身和财产特权、封建贡赋等。他还废除限制工商业发展的规定,挖掘运河,修建公路,便利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拿破仑从意大利榨取巨额税款,征集粮草,供应驻扎在各地的法国军队。意大利人还被迫参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例如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随行的三万余名意大利士兵,回到家乡的不超过300人。
——摘编自赵克毅、辛益《意大利统一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主张。结合所学,说出14—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流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拿破仑战争对意大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完成图2的文字说明。(可参照图1说明)
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B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C
22.【答案】D
23.【答案】B
24.【答案】B
25.【答案】(1)文物:②③;生产生活状况: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2)填表:诸侯国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秩序——③;铁制农具进一步推广——①;思想学术繁荣——②;
(3)原因:清朝宫廷玉器制作汇聚了汉族、满族、维吾尔族的能工巧匠,汉族工匠有着深厚的玉雕技艺传承,技法丰富且细腻;满族等少数民族工匠带来了自身独特的工艺风格与审美观念。
26.【答案】(1)制度:②
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填空:①进士科;②唐太宗。③武举制度。
趋势:考试科目逐渐增多;录取人数呈现增加;考试组织逐渐严格和规范。
(3)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4)不同:宋朝在地方上设立多个平行机构,权力分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权力相对集中。宋朝的制度设计意图是防止地方形成强大的权力中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行省制度主要是为了管理广袤疆土,适应其版图辽阔的统治需要。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元朝对广大地域进行有效管辖,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7.【答案】(1)丝绸之路示意图:A。隋朝大运河示意图:C。郑和下西洋示意图:B。丝绸之路。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原因:商品经济发达;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
(3)17世纪贸易范围:欧洲、美洲、非洲。原因:哥伦布开辟了到达美洲的航路;西班牙、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28.【答案】(1)主张:追求尘世生活的幸福;及时享乐。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的壮大;教会的思想控制。
(2)积极:废除封建制度,推动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消极:掠夺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3)说明: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是环境很差,河里都是工厂排放的污水,烟囱中涌出滚滚黑烟,空气中弥漫着恶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言之有理即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