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 2025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黄河长江源远流长,涵盖了诸多不同民
族的思想和文化,造就了惊世绝伦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文明形态。“山水”并不
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自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可居可游,但山水之游并非我们当今的“旅游观光”。山水可游首先是对 心性的陶
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早春三月,与诸
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志在自然山水中沐浴、吹风、歌咏,
显示出超然、清远、乐道的心性,“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划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
中洞悉天道、开阔心志。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尽管人世充满劳作的艰辛,人类认可诗意地栖居在天地
山水之间。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
未显明的东西。作诗乃是领略未昭明的天理的一种方式,将人的生活引向原初的自然。王维
描述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
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
子·知北游》)。自然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人们也能在乐居山水中静心
品读、游心于宇宙万物之自然。
山水可近可远,小桥流水人家变式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桃花源”式的山水环境则是
远离尘世的精神生活。像江南水乡就在我们生活世界的周遭,江南的山水、园林、村落,具
有悠闲、自在、隐秀、幽微的特质,这样的山水文明更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这
种悠闲、隐逸的内敛特性,有益于个人和政治形成节制的精神:个体不会过于追求欲望的满
足,政治不会走向过度的对外侵略和扩张,寻求帝国的辉煌。山水介于此世与超越性的彼世
之间,乃是隐逸和世俗之地的分界处,可视为此世的超越之地。
1
山水是历史的见证者,出没于山水之间的渔樵深谙历史之道。“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与
渔樵话未休”(刘大绅《新居口号》)。处于山水之间的渔樵,静观青山和青史,穿梭于形而
上与形而下之间,通过永恒的山水来反思变动的历史和人世。渔樵如哲人般深入思考宇宙、
政治、人世变迁和稳定之道,思考无常与有常、俗世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张文江《渔樵象释》)。
渔樵“话未休”是对历史、政治的不懈探索和追问,因此,山水文明背后隐含着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的深刻问题。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又显露于大地,悠闲且深邃,阅尽历史沧桑、
人间冷暖,具有内在的超越精神。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
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
便可领悟至高天理,“神超理得”(宗炳《画山水序》)。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
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
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
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 0 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
径通幽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浴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
超越性的层面。但此超越性处于可感的山水世界之中,并未试人转向彼世。水无根,山有根。
人不能长久生活在水上,而要生活在大地上。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
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
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
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
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
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
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
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人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
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
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
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
作的艰辛、各种物语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
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2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独特的山水文明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等有着深刻的认知,山水的滋养,浸润可
以帮助现代人从不必要乃至非法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B.“山水”不仅仅指涉“风景”,“山水之游”也并非当今的“旅游观光”。孔子高度赞赏将
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
C.像江南水乡这样处在我们周遭的山水,更加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其悠闲、隐
逸的内敛特性,使个体不会追求欲望的满足。
D.山水可近可远,“近”是指身边的日常生活,“远”则是远离尘世的精神生活。山水介于此
世与超越性的彼世之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所描绘的“夕阳”“村落”“牛羊”等意象,不只表示出
诗意栖居的美好,更是对人世充满艰辛劳作的嗟叹。
B.作者引用老子“道法自然”、庄子“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话语,表明自然山水是
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论证了山水“宜学”的性质。
C.虽然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但人的精神可以超脱于外物,领悟至高天理,杜甫从
“岱宗夫如何”的山水中悟出了登高望远的大道。
D.苏轼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水中所看到的是秩序之美,感悟出“只
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D.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3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山水的独特价值。(4分)
5.某班“中国山水文化研究”课题组正在开展中国山水文明的专题研究,假如你是课题组的
一员,请结合材料一中有关渔樵的论述,梳理并归纳材料二中渔父劝说屈原所体现的“山水
之道”的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长津湖(节选)
暮霭渐起的时候,异常孤寂和荒凉的黄草岭:1081 高地已在他们的脚下。欧阳云逸带
领部队占领了阵地,百十号人的百十条枪一起指向了山下的道路。北望古土里,风雪弥漫之
中一片沉寂。
欧阳云逸的百十号人到达 1081 高地以后,史密斯的陆战队还在古土里以南的山路上徘
徊着,他面临着新的是难题,撤退途中的一废桥梁被中国人炸掉了。没有这座桥,陆战 1
师的所有车辆和人员都将被继续堵在长津湖地区的崇山峻林中,他们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要
前功尽弃。
这就是架设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水门桥。
史密斯把里兹伯格团长找来,分析了一下眼前的险峻形势,“水门桥是陆战队的生死命
门,我们若无此桥,所有的陆战队员最终都会葬送在长津湖畔的风雪风雪中。”
里兹伯格眉头紧锁,同样感觉到问题的万分严峻:“必须重新架设一座桥梁,而且要快,
要争分夺秒。我建议立即请求远东空军的援助,要他们空降一座新的桥梁下来,空降一座车
辙桥。”
史密斯同意了里兹伯格的请求,目前看也只有这个办法能够挽救危局。史密斯下令马上
呼叫远东空军的支援,同时要求里兹伯格的部队配合工兵分队的行动,一旦车辙桥投下来,
就立即进行架设。
远东空军几乎不假思索就答应了陆战队的请求,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这些钢
制桥梁的构件每件都重达一千多公斤,超出了降落伞所能负载的最大重量,第一次空投没有
成功,车辙桥的钢梁摔得变了形。里兹伯格建议远东军使用双降落伞空投,即每两具降落伞
负载一件钢制的构件。远东空军照此办理,他们取得了成功。
史密斯将要迎来的下一个生死命门是黄草岭上的 1081 高地。不过他不打算让陆战队冒
着夜晚进攻的风险,惯于夜间战斗的中国人不会善罢甘休,而极度的严寒也会大大削弱部队
的战斗力。他要求所有的陆战队员坚守住既有阵地,他们可以待在暖和的棉帐篷里,可以一
4
边喝着热咖啡一边等待着又一个明天的到来。明天到来以后,他的部队将向黄草岭上的 1081
高地发起最后的一击,尔后他们就可以大步朝着海边前进了。
纷纷扬扬的雪花再度飘落下来,伴随着一阵猛似一阵的寒风,气温砸急剧地下降着。炮
兵部队的气象军官向史密斯报告,此时的温度已达零下四十摄氏度,而且他有绝对的把握料
定它还会下降。①史密斯暗自笑了笑,他叫陆战队的小伙子们待在棉帐篷里是一个不多的主
意,否则他们就有冻死的可能。
风寒雪冷的 1081 高地上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大雪遮盖了一切,散兵坑、
堑壕、堑壕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被吼吼的积雪包裹着,欧阳云逸和他最后的部队遭受着前
所未有的磨难。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
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变得僵硬。部队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
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②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
没有一个人要求下山,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都在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
极度的严寒摧残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更折磨着他们饥饿的神经。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
下,部队没有一点可以果脯可以提供热量的食物,饥饿和寒冷把他们推到了承受力的极限。
欧阳云逸想要部队站起来活动活动,哪怕是蹦一蹦跳一跳也好,不然美国人到来的时候就动
不了了,就不能战斗了。欧阳云逸对部队下着命令:“都……起来,活……动……活……动。”
堑壕里的人都站立起来,他们按着欧阳云逸的要求来蹦、来跳。但是每个人都没有力气
了,他们蹦不动、也跳不动了,他们站了一会儿,又都抱着枪蹲了下去,他们觉得这样还能
躲避一些寒风,还要暖和一些。
“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
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学下得好像小了些,但是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部队睡着了,他知道在
这样严寒的的夜晚一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要大家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或
者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战士们艰难地站起来了,他们立在刀子般的寒风中,三五个人抱在了
一起。③欧阳云逸竭尽了气力喊道:“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
个阵地上,决不让美国鬼子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老王头去搞吃的东西,天就要亮
了……”
欧阳云逸大声地喊叫着,他声嘶力竭的声音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又一阵
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大家互相抱了一会儿又重新蹲在堑壕之中,毕竟堑壕里面的寒风要比外面小一些,他们
5
一个挨着一个,挤得紧紧的,似乎都觉得这样能够给他们带来些许的温暖。
陈阿毛紧紧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省下压着包裹着破烂毯子的檀木匣子铜锣。暗黑中的
脸上是一片神往的柔情:“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江南好,没有这么……冷。”
欧阳云逸抱着他的肩膀说:“打走了美国……鬼子就……回去,回到我们的……江南。
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
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
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腰,而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
着,从他们山清水秀的江南一直飘散到脚下的长津湖畔,飘到了他们的身旁。④他们都张大
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密斯称“水门桥是陆战队的生死命门”,在远东空军的帮助下陆战队重新架桥并取得了
成功。
B.史密斯不让陆战队夜晚进攻的主要原因是寒冷的天气,他想在棉账篷里喝热咖啡,更是害
怕夜间行军会被冻死。
C.由“没有一个人要求下山,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可见,战士们在严寒的风雪环
境中的坚强的意志力。
D.小说结尾想象“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沉甸甸的稻谷”“桂花的芬芳”等景象,这些符合江
南特征的美景极富画面感。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子①使用了细节描写,突出了史密斯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安排的得意。
B.句子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给人以黑到极致的压抑之感。
C.句子③中欧阳云逸反复强调“坚持”,是为了鞭策并鼓励那些想要放弃的战士。
D.句子④中对战士的动作这一细节的描写,细致地刻画了战士们对江南的渴望。
8.本文在情节叙述方面采用了平叙模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模式的特点和效果。(4
分)
9.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是如何体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 分)
6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注】
武帝长驾远驭,所用皆跅弛 之士,不计.流品也。《张骞传》,自骞开外国到致尊贵,
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利害,天子为其绝远辄予节,募吏民无问所从来,为备人众遣之。或道中
侵盗及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辄案致重罪,以激之令赎,复求使,其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
副,故妄言无行之徒争应募。此其鼓动人材之大略也。
至其操纵赏罚,亦实有足以激劝者。如卫青、霍去病等,屡经出塞,为国宣力,固贵之
宠之,封侯增邑不少靳。或奋身死事,如韩千秋战死南越,帝曰:“千秋功虽不成,然亦军
锋之冠。”则封其子为成安侯。或在军有私罪,而功足录者,如李广利伐大宛,斩其王毋寡,
而私罪恶甚多,则以其万里征伐,不录其过。甚至失机败事,而其罪可谅,其才尚可用者,
亦终不刑戮,使得再自救。如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广失亡多,骞后期,皆当斩,
皆许赎为庶人。广又全军覆没,身为匈奴所得,佯死,夺其马奔归,当斩,亦赎为庶人。他
如公孙敖亡七千人,赵食其迷失道,楼船将军杨仆击朝鲜,坐兵至列口不待左将军,以致失
亡多,皆当斩,皆许赎为庶人,后皆重诏起用,使之立功。
且任用时不拘以文法。如李广夜行,为灞陵醉尉所辱,及为将,请尉俱行,至即斩以报
怨,上疏自言,帝不惟不以为罪,反奖誉之以成其气。其有恃功稍骄骞者,则又挫折而用之。
如杨仆已破南越,会东越反,帝欲以为将,为其伐.前劳,特诏责之,又数其受诏不至兰池宫
等罪,激使立功自赎。
其驾驭豪杰如此,真所谓绦镟在手,操纵自如者也。而于畏懦者,则诛无赦。如大司农
张成、山州侯刘齿击东越,畏贼不敢进,却就便处,即立诛之。又或冒功行诈,如左将军荀
彘击朝鲜,与杨仆争功嫉妒,虽克.朝鲜,终坐弃市。赏罚严明如此孰敢挟诈避险而不尽力哉
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汉武用将》,有删改)
【注】跅弛:放纵,不循规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 分)
赏罚严明 A如此 B 孰敢 C挟诈 D 避险 E而不尽力哉 F史称雄才 G 大略 H固不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计,考虑,与《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计”意思不同。
7
B.“天于为其习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C.伐,夸耀、炫耀,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的“伐”意思相同。
D.克,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武帝为了鼓励人们出使西域,采取给职位大的符节,让职位小的充当副使的方法,一时
之间相应之人众多。
B.对待功劳显赫的大将,如多次出塞、为国效力的卫青、霍去病等,汉武帝宠爱有加,从不
吝惜封侯增邑之类的奖赏。
C.李广得势后杀了羞辱过自己的灞陵尉,汉武帝不仅没有追究,反而赞誉他,这体现了汉武
帝用不拘文法的一面。
D.汉武帝对于奋勇杀敌的大将,即便没有建功也会给予奖励,对于胆小怯懦的大将,一旦因
畏敌而延误战机便立即诛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天子为其绝远辄予节,募吏民无问所从来,为备人众遣之。
(2)广失亡多,骞后期,皆当斩,皆许赎为庶人。
14.杨仆和荀彘都在攻打朝鲜时有功,但汉武帝对他们的态度不同,请简要说明原因。(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李君昆弟访别长芦至淮阴追寄
王安石
怒水凭风雪垄高,乱流追我只鱼舠。
忽看淮月临寒食,想映江春听伯劳。
道义当成麟一角,文章已秃兔千毫。
后生可畏吾知子,南北何时见两髦【注】。
【注】古代一种儿童发式,发分垂两边至眉,谓之“两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通过“怒火”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在风雪乱流中艰难行进的画面,画面感极强。
B.颔联虚实结合,由眼前淮水月色,想到江上春色、伯劳纷飞,自然引出对李君的描写。
C.诗人在诗歌中从道义和写文章的角度肯定了李君,从中可见诗人对后辈的欣赏。
D.诗人在长芦时接受了晚辈李君的拜访,对其印象深刻,因此在分别后又写诗赠给他。
8
16.本诗是如何表达对李君的赞美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小清给笔友小刚写信,在信件结尾引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 , ”,表达虽无缘相见,但仍对他充满仰慕之情。
(2)古人写景的诗句往往先摩其声,再现其人,起到曲折委婉的效果,比如王维《山居秋
暝》中的“ , ”。
(3)台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具有祭祀、赏景、军事防卫等多种功能,古人的
很多活动就在这里进行。诗词中也常写到“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Ι(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炊烟,到.底.是乡村跳动的精灵,让乡下平凡的日子泛起诗意。
炊烟是乡村的呼吸。吞掉了风箱鼓进去的风,灶膛生火,烟乘着风裹着热,龙一样蛇一
般在灶膛地下穿行,或呼啸或低吟,烟囱升烟,淡薄的青烟是吐气如兰,墨黑的浓烟是气喘
如牛。
有风的日子,炊烟扒住烟囱口,露出探寻的眼睛,风太大,想缩头,不好,被风一把薅
住头发,甩了出来,一股浓黑,呼,转眼四散。无风的时候,炊烟又有了闲适的袅娜,柔弱
扶风聘聘婷婷,一把团扇掩在面前,一个转身又悠然飘飞而去。
乡村是天然的水墨丹青,炊烟就是对田居图的渲染。炊烟吞吐聚散,乡村朦胧氤氲。
18..第三段描写“有风的日子”多用逗号,而描写“无风的时候”则相对少用逗号,请简要
分析二者表达效果的不同。(4分)
19.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画横线的语句,要求语意流畅,句式整齐,不少于 50 个字。(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自己好像就不认识它了,产生了短暂的
陌生感。这一现象砸心理学上被称为“语义饱和”。
“语义饱和”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你仔细观察一个字,你的视觉系统会将这个字的
图像信息传递给你的大脑。大脑随后会解析这个图像,并将其与已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从
而识别出这个字的具体含义。所以,我们在看到字的那一刹那, ① 。但是如果我们长
9
时间盯着一个字看,大脑在持续接受相同信息的刺激后,神经元会感到疲惫,就会选择偷懒,
甚至直接罢工。此时,我们看到的字就只有它的形状,而短暂失去了它的内涵。然而, ② ,
当我们闭上眼睛适当休息下或转头看一下其他事物,这种陌生感就会消失。
①研究发现,②一些中性的字词,③最容易出现词语饱和的情况;④最不易发生语义饱
和现象的,⑤是那些消极情绪的字词。⑥人对于中性的字词来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⑦而消
极的词语可能会起到警告的作用,⑧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⑨大脑会尽量避免出现语义饱和
这种现象。
20.语言文字运用Ι和Ⅱ都有“到底”一词,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炊烟,到底是乡村调动的精灵,让乡下平凡的日子泛起诗意。
(2)“语义饱和”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中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民间
也有相似的俗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国家治理,我们
都需要思考,是根据“脚的大小”选择“合适鞋子”,还是迷恋“鞋子”而“削足适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0
参考答案
1.C 解析:“更注重灵魂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构建”的主语是“山水文明”;“不会追求”表述
绝对。
2.A 解析:“更是对人世充满艰辛劳作的嗟叹”错误;作者引述王维诗句是为了论证山水具
有诗意栖居的特点,选项以递进关系强调诗句重在表达对人世艰难的嗟叹,偏离了文章引述
这句话的意图。
3.D 解析:“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是说自己拜见裴十四如见晋人裴叔则,就好像在玉
山中行走,朗然照人。这句话是形容人身姿俊伟、玉树临风,不能体现第七段山水自然对人
精神世界的滋养的观点。
4.①山水宜游,可以洞悉天道、开阔心志。②山水宜居,可以为人提供诗意栖居的天地。
③山水宜学,可以让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④山水悠闲、隐逸的内敛特性有益于个人
和政治形成节制精神。⑤山水的滋养可以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
精神秩序。
5.①渔父以圣人为例,强调圣人能够顺应时代变化,不固守过去,劝说屈原不要受外界事物
的束缚,而要随着世俗变化。这体现出渔父以永恒的山水之道对历史、现实人世变换的反思。
②渔父以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为喻,以对山水之形的深刻洞察启示屈原,随波逐流才是自然
之道。③渔父以众人都沉醉,自己也要吃点酒糟、喝点薄酒这样的俗世追求,告诫屈原怀抱
美玉一般的品质只能是自取灭亡,这体现出渔父以对山水之神的感悟,表达对俗世与超越这
对永恒的对立又统一关系的思考与追问。
6.B 解析:“他想在棉帐篷里喝热咖啡”错误,不行军的原因是寒冷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
中行军有冻死的可能,且中国人惯于夜间作战,夜间行军会有被袭击的危险;文中没有说哪
个是主要原因。
7.C“那些想要放弃的战士”无中生有,欧阳云逸反复强调“坚持”,是为了给战士们打气,
怕战士们睡着了,冻死在堑壕里。
8.①特点:小说采用平行叙述(平叙)的模式,分别讲述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欧阳
云逸率领的百十号人和史密斯率领的陆战队的故事。②效果:分别从作战双方的角度讲述,
可以使故事线索更加清晰,更富有条理,便于读者更好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作者更好
地控制故事节奏和气氛,使叙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能够让读者感知事件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提升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11
9.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①描写环境的恶劣。欧阳云逸带领
部队忍受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坚守在 1081 高地上。②描写生活的艰难。战士们穿着
单薄的衣裤,挤在风寒雪冷的堑壕里取暖;没有食物补充热量,只能靠动一动防止冻死。③
描写人物的语言。陈阿毛和欧阳云逸反复强调“江南好”,表现了他们对战胜后回江南的渴
望,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思乡之情。
10.BFH 解析:赏罚严明如此,孰敢挟诈避险而不尽力哉!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11.D 解析:A项正确,考虑/计算。B项正确,介词,因为/动词,认为。C项正确,都是
“夸耀”的意思。D错误,攻克/能够。
12.A 解析:“给职位大的符节,让职位晓得充当副使”错误。
13.(1)汉武帝因为西域偏僻遥远便给予出使的符节,招募官吏百姓而不问他们来自哪里,
为他们准备好随性人员,派遣他们出使。
(2)李广的军队伤亡众多,张骞晚于约定时间汇合,二人都应该斩首,(最终)都允许他们
赎罪,贬为庶人。
14.①杨仆虽然冒进,错失机会导致伤亡众多,但他的才能可以利用,罪行可以原谅;
②荀彘有假冒功绩、欺骗皇帝的行为,并争功嫉妒,罪行严重,需要重罚。
15.A 解析:从颔联可以看出此时临近寒食节,且诗人乘船行在江上,因此首联中的“雪”
不是具体的雪,而是对浪花的描写,就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因此 A 项中“在风雪
乱流中艰难行进”错误;从“忽看”“想映”可以看出“虚实结合”,“伯劳”象征着分离,
如“劳燕分飞”,因此会由“伯劳”想到李君,B 项正确;“麟”指“麒麟”,指美好的事物,
因此可看出 C 项正确;从试题和颈联对李君的夸赞可以看出 D项正确。
16.①巧用比喻。“道义当成麟一角”一句将李君的道德品质比作麒麟一角,写出了他的品格
高尚,世上罕见。②运用夸张。“文章已秃兔千毫”一句以夸张之笔写出李君文章之丰盛多
产,可见他文思敏捷。③直抒胸臆。尾联说李君值得敬畏,普天之下少见像他这样的青年才
俊,直接表达对他的欣赏赞美之情。
17.(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12
18.①描写“有风的日子”多用逗号,形成多个简短有力的短句,节奏紧凑,极富画面感,
突出了有风时炊烟活泼灵动的特点。②描写“无风的时候”则相对少用逗号,使句子节奏舒
缓下来,更契合无风时炊烟闲适婀娜的特点。
19.炊烟吞吐之间,乡村星罗棋布的房屋朦胧了,笼罩着静谧与祥和;炊烟聚散之间,乡村
广袤无垠的田野氤氲了,流淌着生机与美好。
20.(1)句中的“到底”意思是“毕竟”,强调了炊烟的特点和炊烟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
(2)句中的“到底”用在问句中,表示探究,加强了疑问语气。
21.①就会理解它的含义②这个过程不会持续太久
22.⑤改为:是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字词
⑥改为:中性的字词对于人来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
23.立意参考:①适合才是最好的;②从实际出发,择合适道路;③削足适履不可取,鞋子
适足至千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