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4 08: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5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本课共三个子目,即:“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养成了查找、搜集资料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参与意识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不足。教师要从感性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分析史料,将对战争前因后果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如何以史为鉴,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中日关系也是本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具体到本课,很多同学已经看过相关影视作品及邓世昌的相关故事,对甲午战争有一定的知晓,但对于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及影响未必会深入了解,因此需要重点引导。因为还没有学习世界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明治维新等世界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同时,教师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战争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
2、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幕,学习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线索,通过综合运用问题、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同时,教师帮助学生依据知识脉络,准确把握学习内容。
2.史料研读法: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影像史料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使史料教学更好地聚焦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合作探究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课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能够对战争进行更为理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视频《七子之歌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设问)听完这首歌,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主人公是谁吗?(参考答案:台湾)
(教师讲述)历史上宝岛台湾和祖国大陆有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其中第一次回归就是歌曲中歌颂的“郑氏的英魂”,即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此后在历经230年左右后,台湾第二次和我们分离了,这便是“酷炎的夏日”即日本所导致的,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厚颜无耻的日本强迫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由此引发了台湾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起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音乐并了解歌词背后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一)甲午战前——战争背景
(教师讲述)1853年美国“黑船”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日本,一向崇拜强者的日本于是开始实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并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
(教师设问)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国内的生产状况,在短短的四十年间,日本经济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参考答案: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增长)
(2)日本只是一个小国,国内的市场和资源都是有限,生产出这么多产品该销往何处呢?又要从哪里获取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呢?日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得市场和资源呢?(参考答案:销往中国,从中国获取原材料距离最近,通过战争的方式)
(教师总结)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军国主义势力,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所以日本当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教师设问)
同学们观看地图,日本想征服中国,首先选择了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和内蒙,但是日本要登陆中国,中国还隔了一片日本海,那么想要跨越日本海登陆中国,就必须以哪国为跳板?(参考答案:朝鲜)
朝鲜当时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在受到外敌入侵时,中国有责任出兵保护,因此日本想通过朝鲜来挑起中日战端,以达到其侵华的目的。现在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找找这时候朝鲜发生了什么事件,给了日本出兵中国的理由?(参考答案: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直接原因或导火线)
(过渡)东学党起义平定后,日本拒不撤兵,反而提出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内政“改革”的无理要求。此时,日本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战争一触即发。
战场交锋——战争过程
(教师设问)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这场战争有哪几场重大战役组成,每场战役发生在地图的什么位置?(播放PPT,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阅读课本讨论3分钟)现在我们来根据地图,请同学填写这个表格并讲述一下战争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军队,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打响;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平壤陷落;与平壤战役差不多的时间,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但是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仍可背水一战,可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黄海制海权,黄海海战是至关重要的一战,为日军将战火蔓延到中国陆地打下了基础;之后,日军占领旅顺,在这个地方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正如美国报纸所报道“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1895年初,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甲午中日战争正式落下帷幕,结果——中国惨败。
(教师设问)
(1)纵观甲午战争,让你最有感触的一幕是什么?(播放视频《黄海大海战》片段)
(过渡)尽管清军百病缠身,但战场上依然涌现出不少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他们中有“誓与舰同沉”的邓世昌、有“苟丧舰,将自裁”的刘步蟾、有“余绝不弃报国之大,今惟一死以尽臣职”的丁汝昌等。我们被他们所感动,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令人动容和震撼的精神品质。
(2)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为之感动并以此铭记呢?(参考答案:忠勇无畏、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爱国精神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图读史的能力。通过补充史料和欣赏视频,引导学生理解黄海大战在此次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更便于记忆、理解几次重大战役。通过让学生说英雄,增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运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结合地理知识来讲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
(三)吾国之殇——战争结果、影响及战败原因
教师讲述:随着北洋舰队的覆没,日本进一步逼降清政府。1895年初,李鸿章东渡日本马关,被迫与日本谈判,并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和危害
(教师设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学完成任务单表格,请同学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阅读讨论5分钟)
(教师讲述)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危害最大的是设厂,这是因为在之前都是商品输出,就是在日本生产的商品运到中国,期间要收关税、内地税以及各种路费,成本高,价格高,而同类的中国产品因为是本土不需要缴纳这么多费用,因此价格更低,在客观上这对于我们的民族工业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而如今《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投资设厂,就意味着要把工厂搬到中国,这就从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了。在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加工商品,这样商品生产出来后由于没有那么多额外费用要缴纳,因此物美价廉,挤压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这个危害是最大的。
(过渡)以上是《马关条约》的危害,但是《马关条约》的危害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同学们都看过《蝴蝶效应》这部电影吧,电影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它说:“亚马逊的蝴蝶偶然扇动一下翅膀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这意味着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巨大的影响,《马关条约》亦是如此,都引发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分四个小组讨论回答列强对此反应,俄国、法国、德国、美国,时间为5分钟)
(设计意图)给出“蝴蝶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时局图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找出《马关条约》引发的各方反应:“三国干涉还辽”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传统列强(法、德、俄)的反应;“门户开放政策”属于新兴列强的反应,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马关条约》在近代历史上引发的“蝴蝶效应”,理解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深刻感受到《马关条约》的危害。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设问)列强不仅向清政府举借外债,而且还帮列强拿回割让出去的土地,同学们觉得是列强友善还是另有企图呢?(参考答案: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如此,它们只是以此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过渡)借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借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更像是打开了这个缺口,许多国家看到日本这个弹丸小国都可以在中国获得如此大的利益,那么其他的列强就纷至沓来,寻找其他的借口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总结)一张漫画《时局图》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吃相难看的列强在图上都以不同的动物表示,那么,你能指出众列强在《时局图》上分别对应的动物是什么吗?图片下端的那些摇旗呐喊的怪兽有何寓意?除此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参考答案:德国——香肠‘贪得无厌’,沙俄——熊‘横霸无忌’,法国——蛙‘任意收揽’,英国——犬‘守住不放’,日本——太阳‘自视为太阳’,美国——鹰‘飞来分食’。)图片下端摇旗呐喊的怪兽反映出其他侵略者也在觊觎着中华大地,而与此同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置民族利益于不顾,他们寻欢作乐,搜刮民财,腐朽至极,中华民族正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
(过渡)同学们看图,这个老鹰有没有明确的侵占地?(参考答案:没有)它是谁?(参考答案:美国)事实上,美国是作为瓜分中国的迟到者,因为当时美国忙于与西班牙在争夺殖民地,等他回过头来时,其他列强已经将中国瓜分完毕了,那么美国甘心吃其他列强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呢?那当然不可能,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计谋,也可以说是阳谋?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美国向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教师设问)那么,如何解释“门户开放”政策呢?(参考答案: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教师总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从“势力范围”内排挤出去,而提出的一项新的政策,这项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其政策得到其他列强的同意,表明列强在实际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设计意图)《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加剧之间的关系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在“瓜分中国狂潮”一目的内容设置上,主要是结论性的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事实,因而适当的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瓜分”狂潮和“门户开放”政策,从而真正理解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甲午战败原因
(教师讲述)同学们学习完本课甲午中日战争后,我们仅仅知道的是一个战争的失败结果,现在让我们每一位同学来充当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我们来结合相关史料来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过渡)要弄清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军事力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 INCLUDEPICTURE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ah5k055TbicDYs82lLfarLv7yuUicd9zyA1VNuqJ6ZXebywibpVtamcK3rJ8tnyyiaG2RVsKsYNk95HrTKZKlGEJg/640 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 MERGEFORMAT \d
海陆军军费 陆军人数 海军舰舰数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
1883—1894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 1892:23万 战舰:31艘鱼雷艇:24艘 1892:41%1890:31.6%1881:16.6%
(原因1)根据上表可看出日本日本蓄谋已久,军事力量强大
(教师引导分析)尽管日本联合舰队略占优势,但当时的中国除北洋舰队之外,还有南洋、福建和广东三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而且,日军远离国土作战,在后勤补给等方面有很多的劣势。因而许多学者认为,若当时清政府举全国之力坚决抗日的话,中国是极有可能取得胜利的。可见,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并非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舆日本一国的战争。
——徐中约主编:《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可看出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国民有较强的民族意识;而中国实行的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对中日双方形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舰队的实力,战争中李鸿章总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当然,这也与当时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密切相关。
材料三 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办盛大庆典,庞大开支除要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饷需与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重镇失守,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原因3)根据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材料三,我们便可看出中国统治集团腐朽不堪,消极避战。
(教师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既有日本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国方面的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落后、统治集团腐朽、消极避战等是战败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甲午战败的原因的理解。
(四)举国之悼——战后觉醒与当代启示
(教师讲述)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此后,在反思甲午战争惨败原因的基础上,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走上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正如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教师设问)那么在学习了这场战争后,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受到了什么启发呢?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参考答案:落后就要挨打 ,弱国无外交,勿忘国耻,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建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历史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甲午战败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始,并且思考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以古鉴今。
【随堂练习】
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该条约是(C)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C)
A. 虎门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3、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C)
沙俄侵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4、运用年代尺进行史实梳理是形成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下述史实说明( )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横线处应填的地区是(B)
A香港 B台湾 C新疆 D西藏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C)
A.《辛丑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6、《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B)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7、阅读下列材料: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践踏中国主权:割占土地;强行租借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强迫开放通商口岸;控制海关、司法、航海、外交主权等等。
经济上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垄断航运、工矿企业、铁路等行业;通过银行实施金融控制;以大量政治性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各个方面;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法与其竞争,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通过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手段实施文化侵略,灌输殖民主义思想。此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侵略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总之,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首要力量。先是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然后从经济、文化上对中国进行侵略,还签订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列出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形成有决定作用的三个不平等条约。(3分)
(2)三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
(3)香港被割占后,香港岛哪一年回归?结合条约,你想说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分)
(3)1997年7月1日,雪洗了三百年的耻辱。(3分)
【作业布置】观看纪录片《甲午》,写下你的观后感。(20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本课后,大部分同学都了解了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了《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以及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依旧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应该在新课教授之前进行问题假设以及重难点告知,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以便于跟随老师一同掌握整节课堂的节奏。
2、学生没有参与到资料搜集中。在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讲解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资料,提高参与度,补充更多的材料,更好地全方位地理解甲午中日战争。
3、在本节课的讲解中,还是讲得太多,对学生的放手不够,没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内化。
4、在课堂小结上除了升华本课爱国主题之外,还应深度剖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并且要为下一节“戊戌变法”的授课埋下铺垫,加强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性。
5、面对八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在历史课堂中适度地增加多媒体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氛围。
6、在随堂练习中,大部分同学在选择题上可以根据问题准确得出答案,但在材料分析题上许多同学能够找到转变,但无法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论述,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
这些都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并加以改善,以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892:23万
1892:41%
1890:31.6%
1881:16.6%
1883—1894
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
战舰:31艘
(5.9万余吨)
鱼雷艇:24艘
(1400余吨)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