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兖州市第一中学耿 春 梅 教学目标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描写秋天的诗之一: 山 居 秋 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描写秋天的诗之二:思考:两首描写秋天题材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第一首描绘的是秋天傍晚时分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居民淳朴的风俗,作者用淡淡几笔就描绘出雨后山村的傍晚时,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反映了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环境。
第二首诗歌描写的是一幅萧瑟、悲凉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独寂寞、忧愁苦痛的思想感情。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洗练含情,值得品味。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在一起,抒发了作者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鉴赏文本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学生找出本文的文眼。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1、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①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想饱尝一尝”;
② 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用一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味2、第二部分:分写(第3—11自然段)这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试用五幅画面予以概括。清晨静观图(秋花图)
落蕊轻扫图(秋槐图)
秋蝉残鸣图(秋蝉图)
都市闲人图(秋雨图)
胜日秋果图(秋果图)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概 括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
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也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3、第三部分:总括(第12、13自然段)最后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文章开头):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
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结束语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作者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板书设计谢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作为执教者,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拨动学生心灵之弦,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让学生在新旧碰撞中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
由此,我觉得散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情感的、艺术的,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唤醒”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一个理念——以人为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的和谐统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初步了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但他们对于散文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从深度和广度上解读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韵味,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引导学生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三、教情分析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一个要饭子在雪地里死亡,某个角落的婴儿的眼泪,都不应该漠视……不能将他人的生与死拦在窗外,不能将一个人的孤苦当作笑话;第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美的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一任务是启发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并且常读常新。”
钱教授的这一番话颇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教育学生变得更好,更善良,要学会爱,学会一种人文关怀,要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要通过品味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法上,要尽可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想象力,鼓励创造。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线,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重视每一位学生,扣住三基训练,注意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和加强审美熏陶的人生体验。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有效利用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难点:全文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powerpoint课件。
八、教学课时:1课时 。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用幻灯片展示学生学过的描写秋天的两首诗:
山 居 秋 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两首诗歌题材相同,写得都是秋天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首描绘的是秋天傍晚时分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居民淳朴的风俗,作者用淡淡几笔就描绘出雨后山村的傍晚时,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反映了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环境。
第二首诗歌描写的是一幅萧瑟、悲凉的秋天景色,反映了孤独寂寞、忧愁苦痛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看看作者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什么样子的。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在一起,抒发了作者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鉴赏文本
●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学生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 让学生朗读前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①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② 南国之秋:“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2、第二部分:分写(第3—11自然段)
● 这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试用五幅画面予以概括。
明确: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秋花图),落蕊轻扫图(秋槐图),秋蝉残鸣图(秋蝉图),都市闲人图(秋雨图),胜日秋果图(秋果图)。
● 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清、静、悲凉
● 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 概括: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也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3、第三部分:总括(第12、13自然段)
● 最后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文章开头):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 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 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明确: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结束语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作者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五)板书设计
(六)联读悟写
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描述性片段。
十、教后反思?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但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学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确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从而感受人文情怀。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如果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课堂也不能成为活的课堂。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引郑逸农老师的话),学生就会是不断的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学会审美感悟,学会人文的关怀,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但教师要对集体的思维及时加以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叶圣陶说过“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读,学会自学,学会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附:
《故都的秋》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