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高三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试卷+答案共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5届高三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试卷+答案共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21:13:58

文档简介

2025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 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咏物传统,梅花是我国历代诗词中吟咏最多的花卉。“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
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不仅入诗入词,还入画、入雕刻,在多维审美场域中形
成了意蕴深厚的意象群,成为人们抒发胸臆、比德比情的象征物。其中,陶渊明的菊、周敦颐的莲、
林逋的梅、黄庭坚的兰,极大地提升了菊、莲、梅、兰等花卉意象的文化精神内涵。在诸多以花喻
人、借花抒情、托花言志的传统中,梅花有着独特的地位。
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上来看,梅花花期特别早,多在早春一、二月开花,故而中国古人又把农历二
月别称为“梅月”。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梅花不畏严寒,静静绽放,俨然“百花头上”“东风第一
枝”。梅花这种为众芳先、映雪傲寒的自然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从而逐步
形成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梅花意象,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梅作为一种物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秦汉以前,中国古人言
“梅”,主要取其果实与材用,“未尝及其花”。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对梅的认识主要出于一种经济
实用的目的,并未上升到形而上的审美阶段。从史料记载来看,梅花意象被发掘始于六朝。在这一时
期,梅“始以花闻天下”,最早多出现于宫怨题材的作品中,主要用以描摹佳人之娇媚,感叹韶华易
逝,春光苦短。当时以古乐府《梅花落》为题的拟作,多从物候特点出发,关注其居百花之先的自然特
性,并由此发掘出踏雪寻梅、折梅赏枝等题材,如南朝谢燮的《早梅》。此外,寒士之气的介入,出现
了何逊表现梅花映雪傲寒品格的代表作《咏早梅》。
自此,梅花意象从一种自然之物转化为名士风流、寒士风骨的精神表征,人格化的内涵使梅花不
同凡俗,这也为宋代梅花意象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宋人从不同角度发掘了梅花意象
所蕴含的人格隐喻:林逋以高士隐逸襟怀注入,孤山之梅花与世无争,遗世独立;王安石注重“梅
格”,墙角之梅傲雪独立,高洁清逸;陆游的驿外断桥之梅,孤拔坚忍,失意志士;范成大的古梅沧桑
古朴,苍虬怪奇。梅花意象经由宋人全面开发,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
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从六朝到南宋,中国古代文人士
大夫以梅比德,托物言志,自此这条精神脉络延续至今。
与这一审美趣味稍有不同,梅花在民间日常生活中被寄寓了世俗的、功利的审美内涵。因梅花为
五瓣,故而民俗中有“梅开五福”“梅鹤延年”“折梅赠友寄相思”之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
憬与想象。因此,民间流传的吉祥图案也常以梅花为主题,如喜鹊在梅枝上高鸣,寓意“喜上眉梢”
“大喜临门”之意。梅花的存在可谓比比皆是,无处不在。
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中国文人士太夫的以梅比德,与民间日常生活的以梅寓福,这两种关于梅花意象的不同阐
释,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梅文化。梅花意象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
层累,容纳了多重人格精神,孤傲高洁、坚韧不拔的梅花,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图腾和
精神象征之一,
(摘编自贺滟波《梅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一问余韵悠长,一片带着唯美
的乡愁浮现在我们心头。这本是王维所作组诗《杂诗三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是:“家住孟
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第三首是:“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
视春草,畏向阶前生。”三首诗是一个整体,如同一幅三联组画,虽然分开装裱,却互为补
充,彼此生发,要整体来看才能洞悉其意蕴。
通常,远离故乡的人遇到故乡来人,一定是问这问那,牵挂着家乡的一切。在隋唐时王绩
写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诗人就不停地问,我的同族子弟怎样 家里的园子怎样 连园
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要问到。
故乡那么多值得问的人和事,王维都不问,只是探问梅花的消息,于是问者心中的风雅、
清逸就显现出来了。王维善于用含蓄曲折、出乎常情的诗笔,把情绪写得婉转深长。比如《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两句就很出人意表。用清代
张谦宜《茧斋诗谈 中的话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登高望乡时,遗憾
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想着兄弟们都在一起,因为少他一人而感到缺
憾。
王维问梅,其实也非他的独创,在早于他近 200 年的南北朝时,就有诗人在思念家乡时问
过相似的问题:“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不管是问梅还是问菊,都是拿家乡的美好的物
事,来寄寓一缕乡愁。
王维问的梅花,南北朝诗人问的菊花,王绩问的一花一草、竹木石头,都是含情的。梅花
和菊花是美的,是让人从庸常的生活中感受到世间美好的事物,问它们,就是问候心中升华后
的故乡。诗圣杜甫说:“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明代诗人黎
邦琰说:“容易他乡成酩酊,灯前犹自问梅花。”在梅花的幽香中思乡,或者想着家乡的梅花
喝酒,有诗心的人才会这样。王维问梅花,就是这样的。
(摘编自王秉良《问梅消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汉以前,中国古人对梅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种经济实用的层面,梅花意象尚未成为吟咏
情性的审美对象。
B.六朝时期,梅花意象被发掘出来,开始多见于宫怨题材作品中,主要用以描摹佳人之娇
媚,感叹韶华易逝。
C.王维善于用含蓄曲折、出乎常情的诗笔,把情绪写得婉转深长,所作组诗《杂诗三首》不
可单独阅读,而应整体欣赏。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了对写手法,格外感人,其中“少”的“一
人”是诗人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托花言志、借花抒情的中华文化传统中,梅花有其独特的地位,所以是我国历代诗词中
吟咏最多的花卉
B.在民间日常生活中,梅花被赋予了世俗的、功利的审美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
活的憧憬与想象。
C.“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与“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异曲同工,都是拿家乡的美
好事物寄寓乡愁。
D.一些有诗心的人风雅、清逸,会探问梅花的消息,或在梅花的幽香中思念家乡,或在念着
家乡梅花时酩酊大醉。
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页)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拿家乡的美好的物事,来寄寓一缕乡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其五)》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B.宋代林逋写《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
C.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D.“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画梅花,题写道:“吾杭西溪之西,野梅如棘,溪中人往往编而为
篱、若屏障然。”
4.材料一在谈到“梅花意象”时,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林逋、王安石、陆游、范成大等人咏
梅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 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梅花意象”,但视角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墓 地
孙甘露
汽车一路向西,行驶至小闸镇附近。宁绍山庄就在小闸镇南面,墓园门前有座木桥,桥后
林木森然。汽车停在桥前,叶启年下车后独自过桥。草地间的小路上,零星有几个来扫墓的
人。叶启年穿过一方草地,草坪后冬青环绕,他走到叶桃和她母亲的墓前。
叶桃墓前有一小堆栗子,已遭鸟雀啄食,散落在四周。叶桃爱吃栗子,叶启年似乎心里
想到了点什么,盯着栗子看了半天,又俯身用手把墓穴石板上的残渣扫落草丛。
今天是叶桃的生日,谁还会记得这个日子 他将叶桃的骨灰从南京送回上海陪伴她母亲,
没有什么人知道。至于陈千里,他有何面目来见叶桃 是他们杀了她。他想,也许是她的那些同
学,她们曾一起分享零食,也分享那些让人误入歧途的思想。
一阵风吹过,有人在远处轻声哭泣,声音像是在吟唱。
叶启年忽然觉得背后有些异样,他猛地转过身,几步开外,陈千里两手垂在大衣两侧,
镇定地注视着他。
宁绍山庄是个不大的墓园,四周围着木栅栏,进门只有一条路。
“你把我的人怎么了 ”叶启年顺着蜿蜒的小路,望了眼墓园入口。
陈千里环顾四周:“司机在车里,有人看着。”
“你还是改不了不请自到的毛病。”那个兴冲冲的年轻人依稀还在,似乎时间还没有来得
及彻底修改他。
“你派人找了我几趟,这次我自己来了。”
两只灰背鸫落在草丛中,它们是新来的觅食者,对被别的鸟儿啄过、已经裂开的栗子不感
兴趣,而是找到了一颗完整的栗子。
“那么这些栗子是你带来的 你倒记得她喜欢吃这些。”
陈千里仍然盯视着叶启年,似乎根本没听到叶启年说的话。
“你跟着叶桃跑去南京,现在又跟着我来到她的墓地。”
陈千里淡淡地回答:“找你不难,看守墓园的人有一本登记簿。这几年,你每年元宵节都
会来一次,放下一点钱。”
叶启年冷笑了起来:“我差点以为你会专门来看看叶桃。你是打算在她们的墓前杀了
我 ”
陈千里的声音很平静:“你不配死在她们的墓前。”
“这是我的女儿!”叶启年突然咆哮了起来,“你利用她,然后又把她杀了!”
陈千里厉声道:“是你杀了叶桃,是你杀了自己的女儿!”
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8页)
叶启年盯着陈千里,压低了声音:“你们欺骗她,让她进入瞻园窃取情报。她被发现了,
你们就认为她没了利用价值。她投奔你们,你们却把她杀了。从背后开枪,让她孤零零地死在
藏兵洞里。”
陈千里觉得是时候戳破这个冥顽不化的特务头子的妄念了:“叶桃是为了她的理想牺牲
的。她去南京,利用你的关系进入瞻园,是她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的要求。还有更重要的,和你
说的正相反,她在女师大就加入了共产党,是她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
叶启年看着叶桃的墓碑,面无表情地说:“你们把她杀了,再把她塑造成你们的烈
士。……我的女儿。我非常清楚!”
“你清楚 我来告诉你你不清楚的。”陈千里看看四周,也压低了声音。
“虽然她暴露了,但她知道你不敢公开告诉其他人。如果她是中共情报人员的事情被别人
知道,你不光丢了面子,在瞻园的地位也难保,因为上面那些人就会知道,原来行动前屡屡泄
密,漏洞在你叶主任自己家里。”
“是我引狼入室——”叶启年悔恨不已。
陈千里明白,真相可以摧毁他那自欺欺人的盔甲:“可是她也没法撤离瞻园。她没法离
开,也不敢离开。她觉得就算出了门,你也会悄悄派人盯着她。”
“我派人监视自己的女儿 一派胡言。”
“叶桃了解她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如果贸然出去联络党组织,很可能连累其他同
志。”
“你以为你编造的这些能够蒙骗世人 ”叶启年心想,父亲的本能是否让自己在特殊时刻失
去了一个特务的应有判断。
“那时正值梅雨季节,南京雨下得特别多,也特别大。每个人都穿着雨衣,带着伞。”
陈千里仿佛又回到那个下午,看见叶桃焦急的模样:“她想出了一个主意,悄悄跑到无人
监听的总务科,她在电话里跟我商量好,让我买两件雨衣、两把雨伞,一模一样的,然后到瞻
园南门口。……我进了门,没有去机要室,而是跑到假山洞里躲了起来,把另一套雨衣、雨伞
放在石阶上。两三分钟后我就离开了瞻园。”
叶启年终于直视着他,表情狰狞:“你真以为瞻园的门卫还能让你随便进出 ”
“当然是你让门卫放行的,因为你想让特务在背后跟踪我。”
叶启年当然记得自己当年做了些什么,他一直试图忘记,或者试图以忘记来修改他不想面
对的一切。
“我和她约好了,在马府街等她。我远远看见她从九条巷过来,立刻跑过去,但枪声响
了。等我赶到时特务躺在地上,她自己也中了枪,子弹是从背后打进去的。……”
叶启年后悔没有随身带着枪。
“她昏迷不醒。我背着她向北狂跑,一直跑到神策门。”陈千里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他们冒雨上了城墙,然后下了几级台阶,进到里面的藏兵洞。
“她全身都湿了,血和雨水混在一起。她醒来后对我说,那不是要杀她,那是冲着我来
的。……你认为只要把我杀了,就切断了叶桃和地下党之间的联系……”
只是一瞬间,叶启年就像燃尽的蜡烛开始销蚀坍缩,虽然还站在那里,但已是神色委顿。
陈千里看着面前这个杀死了自己女儿的父亲:“我想去找医生,但街道被你的人封锁了。
你派人枪杀了叶桃,还堵死了救她的一线希望。”
他长舒一口气,望向墓地上空,天色不知什么时候起了变化,浓云密布,像是要下雨了。
他凝视着叶桃的墓碑,上面只是简单地刻着叶桃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朴素如她在世时的面容—
—平静,令人信赖,视死如归。
从墓地到河边的那段路,叶启年完全不知道是怎么走过的,他面无人色,浑身像被抽取了
骨头。寒风席地而来,墓园中的落叶被卷至半空。
上了车,叶启年似乎稍微恢复了一点生气,他直了直腰,对陈千里说:“我知道你想要什
么。到漕河泾镇上打个电话,我可以让他们放人。”
(选自《千里江山图》,有删改)
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8页)
【注】陈千里在叶桃的引领下加入了中共组织,他们为党传递了许多有用情报。陈千
里与叶桃相识相恋,经常出入特务机关所在地瞻园。叶桃牺牲后,陈千里到苏联受训
三年,临危受命,来到上海,任务是找出并清除潜伏在组织内部的叛徒,解救被困的
同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千里摸清了叶启年在元宵节这天必定不带配枪去宁绍山庄墓园看望女儿叶桃的行
踪,趁机挟持叶启年。
B.看到叶桃墓前的栗子,叶启年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陈千里就在墓园.但他更觉得
是她的同学来看望她。
C.叶桃换上陈千里准备好的雨衣、雨伞离开瞻园,不幸被父亲派的特务当成陈千里而
杀害。
D.叶启年得知是自己害死女儿叶桃,悲痛欲绝,悔恨难当,他于是决定配合陈千里营
救地下党,以此赎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叶桃墓周围的冬青树,能使人联想到叶桃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和她那无私奉
献、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B.作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正面刻画了陈千里、叶桃信仰坚定、机智勇敢
的共产党人形象。
C.墓地上空“浓云密布,像是要下雨”,暗示了当时的形势严峻,也烘托了陈千里为
叶桃的牺牲而悲伤的心情。
D.作品对寒风与落叶的描写,烘托了叶启年得知女儿真正死因后的痛苦心情,使人物
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8.文本中叶启年的语言表达多用问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与课文、百合花》同为红色文学,两者的叙述特点有哪些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①。是何也 ”
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
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③,并国三十五。彼固
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 ”
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
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
高、国⑤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⑥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
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
又何可亡也 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第七》)
材料二: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
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8页)
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
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节选自刘向《新序》)
材料三:
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其过也。子罕释相而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
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此《战国策》之言
也。苏子曰:管仲仁人也,《战国策》之言,庶几是乎!然世未有以为然者也。虽然,管仲之爱其
君亦陋矣,不谏其过,而务分谤焉。或曰:“管仲不可谏也。”苏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谏
而不听,不用而已矣。故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节选自《苏轼全集·管仲分君谤》)
【注】①五伯:指春秋五霸。②般乐奢汰:过度玩乐,挥霍浪费。③邾、莒:均为周代小诸侯国。
④倓(tán)然:安然不疑。⑤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
显赫。⑥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
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诸侯有一节 A如是 B则莫之 C能亡也 D桓公兼此因数节者而尽曰有之因夫曰又何可亡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亡,使……灭亡,使动用法,与《五代史伶官传序》“逸豫可以亡身”的“亡”用法相同。
B.数,命运、定数,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C.饭,喂养,与《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的意思不相同。
D.“管仲之爱其君亦陋矣”与《兰亭集序》“曾不知老之将至”的“之”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杀伐享乐、劣迹斑斑,所以孔子的门人之中连五尺少年都耻于称
赞他。
B.荀子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就是因为他懂得给予管仲高官厚禄,而其他诸侯国就不
懂。
C.刘向记叙了鲍叔与齐桓公饮酒时的对话之后,总结出人们如果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就不会骄
纵的道理。
D.苏轼认为,管仲替齐桓公掩饰过错是见识短浅的表现,他应该尽职尽责地劝谏,而不是替国
君分担骂名。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
(2)子罕释相而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
14.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诸侯 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简要回答。(5 分)
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屠存博教授赴溧水任留饮寓舍
仇 远①
只隔山中一日程,书船暂泊溧阳城。
儒冠喜见贤翁季,道眼②相看老弟兄。
酒量吞江凉更阔,蝉声送客晚争鸣。
青衫肯为琵琶湿,笑向天涯看月明。
【注】①仇远:元大德年间,诗人 58 岁时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②道眼:指能洞察一切、辨别
真妄的眼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友人还有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任了,在诗人家中暂时歇息一下,呼应了诗歌题目。
B.“贤翁季”“老弟兄”表达了诗人与屠存博教授初次相识时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激动心情。
C.颈联借景抒情,写江阔、天凉,写蝉鸣不已,含蓄表达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D.全诗写得情真意切,因知音相逢而喜悦,因好友离别而落泪,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6.有人说本诗尾联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安石用“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阔大的景象。黄庭坚《登快阁》也有两句“
, ”,表现宏阔的境界。
(2)白居易兴之所至,“添酒回灯重开宴”。苏轼《赤壁赋》中也有两句写到主客释然、重新饮酒
的情形:“ , 。”
(3)古诗中“杏花”的意象丰富多样,常常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美丽与短暂的生命,寄寓诗人
内心丰富的情感。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第一次见到它是去年的十月。我是来看江岸线的,因为适逢枯水季节,水位低,江岸之美此时就显
露出来。它呈梯田状,上面几层很粗糙,但下面几层却越来越精致,那真是风与水流共同雕刻出的杰
作,有着无穷的韵味与魅力。那天的天气晴好,江水清湛,整个天地间充满着一种和谐怡然之美。我正
沉迷在欣赏江岸之美的时候,却听到苍鹭“啊”的一声。我一抬头,只见它正贴着水面飞行, A
、从容大气,像是一个大将军在检阅军队。它的块头真不小,是一种罕见的大鸟,漆黑一团,连我
这个高度近视的人都能看到它。它的声音中带有某种大自然的刚健、清新、纯粹的品质,( 甲 ),
就像大自然的风景有时并不悦目,但依然让我们为之心动一样。
第二次见到它是在菜籽湖湿地公园,寒冷的十二月。菜籽湖公园是由大湖和众多池塘构成的。在一
个池塘边的一片枯荷中我发现有一株就像一位披着黑色大氅背对着你的武士的枯荷非常有意思。我停下
车,正准备取相机拍它时,那株“枯荷”却动了起来,它那黑色的“大氅”猛然撑开,成为一对硕大有
力的黑色翅膀,伴随着一声“啊”的呜叫,它翩然
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8页)
而起,泰熙地飞向远方的湖面。不用说,那是一只孤高傲然的苍鹭。——也许苍鹭就喜欢那样,
安安静静、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卓尔不群地活着。它真像我们人类的一些高洁之士,不愿同流
合污、 B ,不愿活成低俗浅薄的模样、
东北朋友在朋友圈帖出几张照片,有几张全是苍鹭鸟巢,密密麻麻、高高低低地挂在铺上..
原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才是“苍鹭之乡”。如此看来,苍鹭也有过快乐的集体生活:它们在
春天来邻的时候回到北方,相爱,筑巢,孵化,养育,把小苍鹭训练得身手矫键。
乙 ,分散到全国各地,演绎着它们孤高的生活传奇。它们的性格,是大自然不可或染
的一种元素,枯瘦 冷傲,有八大山人名作的韵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八恰当的成语。(2 分)
19.7=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修改。(3 分)
二 0.文中画波浪线的“大鳖”指什么 为什么加引号 (4 分)
2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 5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代阮元在《吴兴杂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第 8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语文
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不可单独阅读”错解文意,虽然材料二7.B【解析】“正面刻画了陈千里、叶桃…的共产党
说三首诗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彼此生发,但并非不
人形象”错,节选部分是通过陈千里的讲述来刻画叶
可单独阅读。
桃形象,应该是侧面描写,而非“正面刻画”。
2.A【解析】强加因果,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梅花
8.①叶启年是特务头目,他多疑善思,语言表达中多用
有其独特的地位”与“是我国历代诗词中吟咏最多的
问句,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②叶启年的问句,有的
花卉”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是思考,有的是追问,有的是反问,生动表现了他多
3.D【解析】A.《饮酒》诗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疑、自负、冷酷的性格特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和对隐居生活的陶醉,并非寄寓乡愁。B.《山园小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梅》以梅的品性自喻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并非寄寓
9.①叙述视角不同:《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乡愁。C.《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是飘零天涯的游子
以“我”的眼光、心理和情感来观察生活,讲述故事;
羁旅行役之思,“枯藤老树昏鸦”并非“家乡的物事”。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自由灵活地展现陈千里
D.从“吾杭西溪之西,野梅如棘”可看出梅花确实是
控诉特务头子叶启年的过程。②叙述节奏不同:《百
诗人家乡的物事,诗人画梅花确有“拿家乡的美好的
合花》节奏舒缓又张弛有度,于娓娓道来中让读者感
物事,来寄寓一缕乡愁”的目的。
受到战争背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本文紧张刺激、环
4.①运用例证法,选用多个典型事例,证明宋人从不同
环相扣,表现血雨腥风时期我党地下工作的艰辛与危
角度发掘了梅花意象所蕴含的人格隐喻,增强了论证
险。(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的说服力。②运用排比句式,连续概述梅花诗词事
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例,一气呵成,增强了论证的气势。(每点2分,意思
10.BDG(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
【解析】原文标点: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给分)
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5.①材料一从宏观(大处)入手,探寻“梅花意象”的丰
11.D【解析】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放
富内涵,从而总结出“梅花意象”中蕴含的中国的梅
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②材料二从微观(小
12.B【解析】“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就是因为他懂
处)入手,通过分析王维《杂诗三首》中第二首的内
得给予管仲高官厚禄”错,齐桓公能称霸不只是因为
容,从而总结出“梅花意象”中寄寓的思乡之情。(每
给予管仲高官厚禄,材料一是“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
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有之”。
亦可酌情给分)
13.(1)齐桓公像这样却没有灭亡,竞然还能称霸,这是
6.C【解析】A.于文无据。B.“叶启年马上警觉起来,
为什么呢?(“是”“乃”“何”各1分,句意1分)
意识到陈千里就在墓园”错,他或许想到了陈千里,但
(2)司城子罕辞去相国之职而担任司空,百姓(反
没有“马上警觉起来”,而是认为陈千里无脸来见叶
而)责怪子罕,称赞宋平公。(“释”“非”“善”各1
桃。D.“他于是决定配合陈千里营救地下党,以此赎
分,句意1分)
罪”曲解文意。
14.①尊重信任人才。齐桓公不计前嫌,充分信任和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