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节选)》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离骚(节选)》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6: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悠悠华夏,诗词浩如烟海。而《离骚》,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以浪漫瑰丽的文辞,诉说着屈原的家国 情怀与人生理想,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现在,让我们踏上这场奇 妙的文学之旅,领略《离骚》的独特魅力。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和《离骚》;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并掌握诗中关键语句的意思,了解《离骚》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和深刻内涵;理解屈原的精神理 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价 值观。
作者简介
1.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 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 华 诗 祖”、“辞赋之祖”。
2.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 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 魂”。代表作 品 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共23篇。
3.他打 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 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 辞 ”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 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关于楚辞
《 楚 辞 》
总 集 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 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主要是屈 原的作品。
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合神 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 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 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 极的浪漫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体知识
“ 楚 辞”
诗 体 名 :楚地的歌辞,指战
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 有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
产于楚地,用楚方言 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 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 勰xié 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 《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 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 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
《楚辞》: 西 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 楚国诗歌总集,是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书名
楚辞: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 的带有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诗 体
:《楚辞》中的名篇,是屈 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 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也是我 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文体知识
《楚辞》与《离骚》
写作背景
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怀王死后长 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 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 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 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 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就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 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
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代表了“楚 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 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骚"者,犹离 忧也。
"离”,通“罹”,遭受、遭遇。"骚"," 忧愁"义。
“ 离 骚 ” , 即 "遭遇忧患”之意。《离骚》即作者遭遇 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 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课文为第一部分节选
解读题目 《 离 骚 》
朗读词,把握节奏
1.诵读:自主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齐读:全班齐读课文,纠正错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4.倾情诵读:自由上台朗读;集体入情齐读;反复自读,熟读成诵。
· 骚体诗的朗读节奏 一 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妗/以/鞭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 长 语 气。
呈览 ,癸余 初 度兮 , 肇 锡 余 以嘉 名 。白 示 曰 正 则 兮,子余曰灵均。

译文: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 孙,我已去世的父 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 春 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 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页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降生
n→v起字
孟春正月,正月
为陬,又称寅月 状语后置句
古代岁星纪年中的太岁名,
对应简化后十二地支中的“寅”
状语后置句
美好 n→v命名
我,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 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出生时的情况
测度,衡量 开 始易
一,梳理第一节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颛顼 (zhuān xū)
对已故父 亲的称呼
远代子孙
观察
正当

用 意 :自述出身与身世,强调自己的高贵和不凡。
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 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都不离开楚国 埋下了伏笔。
意在表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 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 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 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 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用意
明 确:内容——自述出身与身世
帝高 阳之苗 裔兮 朕皇 考曰伯庸
摄提贞 于孟陬兮 惟庚 寅吾以降
名余 曰正 则兮 字余曰灵均
楚王同宗 出身高贵
生逢三寅 降生祥瑞
赐予嘉名 寓意美好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多之不吾与。[朝搴吡之术兰兮,(夕搅洲之宿莽。
迅速 久留 名作状,在早上 土坡 采摘 黄昏,喻晚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迟 暮。
把握壮年 adj→n污秽的东西 时序更替 思 代指有才德的、有作为的人。屈原自指/楚怀王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法度、准则 通“导”,引导 前驱
译文: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上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和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 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心忧岁月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 中 的宿莽。时光迅速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与秋天时序更替。考 虑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 老。何不趁着壮年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 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我愿为前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状语后置 披(楚地方言)
加 美好仪态 僻
二,梳理第二节
盛多 adj→n 美德
省略句,以之为
佩饰
名作状,在晚上一种香草
宾语前置句 等待
拔取 一种香草木
嗡游得逵得巷换
连缀、联结
无论是佩带香草,还是朝取
木兰,夕撷宿莽,都是一种隐喻, 是诗人美好品德、高尚情操的表 征。
这种洁身自好的追求,随着 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而更加迫切。
因此,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 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
江离:香草。 芬芳
辟芷:幽僻处的香草。 淡泊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 高洁
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顽 强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坚守
1.第二节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 "宿莽"
等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这些香草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屈原对香草的喜爱、佩带它们, 其实就是表明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感。这些香 草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把这些事物写进诗中, 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 漫主义色彩。这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
各种香草: 比喻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修身
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搴木兰、揽宿莽 比喻修身养性
美人 比喻才德、有作为的人
治国
乘骐骥 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把握时间,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小结:香草美人的寓意
2.诗人连续两次写到“恐”,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种“恐” 反映了屈原怎样的心情 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恐年岁之不吾与" ,担心光阴似水,时不我待,不能把美好的 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以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任。这反映了屈 原面对楚王昏庸、国家颓势而自己却不能及时地有所作为而焦虑不 已的心情,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恐美人之迟暮" ,这里美人可以说是自 己,屈原以草木零落 起兴,比喻美人迟暮。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住短 暂的人生,做一番事业。这里美人也可以说是指代楚王,这里直接 说的是担心楚王衰老不堪大任;其实更想指出担忧的是楚王不思变
革,不图进取,苟且偷安,昏聩误国。
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种香草 重复、加上 即 使
译读:我声声长叹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哀叹百 姓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已经因 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 这也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 ,即 使( 为 之 )多 次死亡也不后悔。
鞭:马缰绳;羁:马络头。鞭
羁:名 →动,喻束缚、约束。
名作状,在早/晚
爱慕、崇尚 地 方言,<助>无实义
被动句 谏诤 被废弃
形 →动,喜好 表示多次或多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妗以羧羁兮,謇朝 谇 而 夕替
三,梳理第三节
叹 息 掩面而泣
°连词,表并列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佩带
美好
人生
白 芷
固时俗之工巧兮,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追随邪佞
译文:怨 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我的良 苦 用 心。
许多小人嫉 妒 我秀美的蛾眉,诽 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啊 ,违 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违 背准 绳而追随邪曲啊,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喻小人 喻美好的品德
木匠画直线用的工 通“措” 具喻准绳、准则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句
迎合讨好 略 句, 以 之 为
古:荒唐,没有准则
今:①水势大;
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本 来 世俗 善于取巧 违背
有灵智远见的人,喻国君
屈原自己的心/人心
毁谤
O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定语后置句 光明纯洁的本质 减损
a→v加高/加长 四方荒远之地 繁多 通“彰”,明显、显著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回头看 放眼观看 去观察 肢解,即五马分尸,古代的酷刑 香气浓烈 更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 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爱美,喻修身养性 不会改变 因受创而戒止
被动句
译文: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啊,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亏损。 忽然回 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 香更 加显著。
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啊,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
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
古:修长的样子
今:形容色彩繁杂 芳香
高耸的样子
定语后置句
唯…犹… :
惟独(只有) …还 …
光泽
1、怎样理解屈原的精神状态:“悔”→ "退”
悔相道之不察兮——立足现在,深刻反省:不是否定自己的理想,
也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而是苦苦思索: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
是否应该返回呢
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喻原先的志向。立身高洁,虽经坎
2、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苗余情其信芳。 ——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坚贞不屈。
1.概括出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 个角度来把握。
屈原的形象
忧国忧民 洁身自好 坚持正道 献身理想

爱国诗人
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佩戴鲜花香草高大挺拔
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外部形象
德行高洁
内在品质
至美至善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L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2.如何看待屈原的"忠贞"行为
郭沫若认为:"他(屈原)念念不忘的是君,是当时 的一般执政者,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十几年的一肚皮牢骚 终只好让一死来爆发。他只认识在上的力量,而不认识在 下的力量。这儿与其说是时代限制了他,毋宁说是资质限
(《郭沫若文集 ·屈原时代》)
制了他。"
沌郁邑余佗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古:随水流而消逝
失意的样子 今: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
方柄(榫头) 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凶猛的鸟,指鹰、雕等 圆凿(榫眼) 不同道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名作动,合群 责骂 容忍辱骂 通“圆” 合 何、怎么 相处、相容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使...受屈 使...受压抑 同“服”,保持 为 . . . 死 正义 形作动,推崇
译读: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我宁愿突然死 去 ,随流水而长逝啊,也决不肯做出世俗小 人这种丑态。猛禽不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柄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 哪有道不同能 够相互安处的 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保持清白而为正义而死啊,本来是古代圣贤 所推崇的。
忧愁烦闷 古:(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突然
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迎合他人的丑态
1.诗人遭受了什么
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2.诗人为什么“被贬”
余虽好修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被贬原因之一:直言进谏
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苣
被贬原因之二:太注意修身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被贬原因之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人追求美德,洁身
自好却遭嫉、被贬,反映 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
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不分、 忠奸不辨的昏庸表现出诗 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 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
苦和愁闷。
怨恨之二:小人诽谤、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面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怨恨之三:风气(世俗)败坏
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
怨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之一:怀王荒唐、昏庸
谣逐谓余以善淫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
3 .诗人为什么“怨'(遭遇了哪些忧愁) 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O 状语后置句 兼词,于彼,在那里 责怪出仕前的服饰喻原先的志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裁剪 缀缝 宾语前置句 只要 本性 美好
古时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
译文: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 时候,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啊,驱马疾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 不被(君王) 接纳而又遭受指责啊,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 瓣做下裳。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不被容纳 通“罹”
水边地 山冈 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 伫乎 吾 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四,梳理第四节
观察 久立
通“返” 回原路
使...调转
趁着 走入迷途
使 ... 缓缓走
3.艺术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 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 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以六字白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 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
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
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谓余
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 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
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苣,芰荷,芙蓉, 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此外,屈原善于运 用打比方来说理。
4.诗歌主旨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
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 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 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 德行,诗歌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5.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启发
参考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 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 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
6.课堂小结
历史的车轮确实是沉重的,但漫溯历史现场,我们可以看到 无数的以屈原和司马迁为榜样的先驱用生命书写着历史真相。他 们心怀家国天下,他们不畏世事的凄风苦雨,上下求索,执着追 寻。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穿越历史时空的赞歌。“滚滚长江东逝 水,浪花淘尽英雄。”但,这翻滚的浪花,淘不尽家国情,涤不 尽民族魄。点滴心血凝练成歌,传承这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中 国人民的传统智慧。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就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
梁。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2.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 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3.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