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09: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 老山界 》
作者:陆定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在红军将士们的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每一座山、每一 条河都见证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在众多的艰难险阻中,有一座山是 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没有‘乌蒙磅礴’的名气,却 同样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座山就是老山界。与诗中所描 绘的轻松豪迈不同,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真实地经历了怎样的 艰难困苦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山界》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①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②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的写作手法,概括红 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③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其对烘托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意义。
④感受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团结
友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
①深入理解红军战士在面对种种困 难时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品质,感 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②领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 巧妙的结构安排,生动地展现红军 翻越老山界这一历史事件,并表达
深刻的主题。
学习重点
①积累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 正确运用。
②梳理文章结构,明确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路线和过程。
③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 作者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作方
法 。
01
作者介绍
· 陆定一 (1906-1996): 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杰出领导人。
·陆定一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活动,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作品文风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代表 作《老山界》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难忘经历, 成为展现长征精神的经典之作。
新课导入
·创作背景:《老山界》创作于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作者 陆定一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回顾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历程,旨在通过这一具体事件,展现红军战士的英勇风貌 和伟大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长征 精 神 。
· 写作目的: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新课导入
· 历史背景: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 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 以及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
· 老山界的重要性:老山界,又称越城岭,是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第一座难走 的大山。翻越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挑战,它考验了红军战士 的意志和能力,也为后续的长征行程奠定了基础。
课文解析
来 呜咽( yè ) 咀嚼( jǔjué ) 矗
(chù ) 立 骨碌( gū lu) 点缀(zhui )
澎湃( péng pài)
峭壁( qiào bi )
惊惶( huáng ) 苛( kē ) 捐杂税
缴( jiǎo )
攀( pān ) 谈 酣( hān ) 然入梦
蜷 ( quán )起
识字音
yān (咽喉)
yàn (咽下)
yè (呜咽)
qiáng (强大)
qiǎng (勉强) jiàng (倔强)

[

识字音
多音字 :
1
明字意
· 惊惶:惊慌,恐惧。
·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
苛刻繁重的捐税。
· 缴:交纳;交出(多指履行义务或被迫)。 · 攀谈:拉扯闲谈。
· 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 蜷:弯曲身体。
· 呜咽:(水流)发出凄切的声音;也指低 声哭泣。
·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 矗立:高耸地立着。
· 骨碌:滚动。
·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也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 峭壁:像墙壁 一 样陡的山崖。
初读感知
· 请快速阅读并分段概括课文
解析:决定翻越(第1段):开篇点明红军决定翻越老山界,为下文的叙述做 铺 垫。
翻 越 经 过 ( 第 2 - 3 3 段 ) :
①第一 天下午到天黑(第2- 11段):描述红军在行军途中与瑶民攀 谈,了解当地情况,体现了红军与群众的密切关系。
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黎明(第12-22段):着重描写红军夜行军的艰难,如
陡峭的山路、寒冷的天气等,以及战士们在雷公岩的攀登,展现了红军战士的 坚韧和勇敢。
初读感知
· 请快速阅读并分段概括课文
②第二天黎明到下午(第23 - 30段):讲述红 军在山上遇到的饥饿、疲劳等 困难,以及战士们相互鼓励、克服困难的过程,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团结友爱和 乐观精神。
③第二天下午成功翻越(第31-33段):描写红军终于翻越老山界,到达山 顶,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④总结(第34段):点明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强 调了翻越老山界的重要意义。
精读细研
· 开篇直接点明要翻越的山的高度、名称,“三十
里高” 突出了老山界的险峻,为下文描写红军翻
越老山界的艰难做铺垫,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也暗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将面临重重困难。
精读细研 ·文章开头写“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 ·在与瑶民攀谈的情节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战士的特点
· 从红军战士向瑶民宣传红军的政策,“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 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可以看出红军战士 关心群众、善于做思想工作;从“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 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 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能看出红军战士善于沟通,深受群众信任,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 鱼水情深。
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战士面临的恶劣环境,“半夜
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 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通过对寒冷的天气和寂静的环境描写,衬托出红军战士的坚 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同时,也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
征的艰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中描写红军战士夜晚在山腰露宿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 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 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运用比喻、排比,将不可捉摸的声响比作春蚕咀嚼、野马
奔驰等,生动描绘夜晚山中声音多样,增强语言节奏感与 气势,渲 染寂静神秘氛 围,侧面烘托红军战士镇定心态。
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
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句话的含义
· “坚强的意志”指的是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
将这种意志传递给每一个人,让大家都能克服饥饿、疲劳 和受伤的痛苦。这句话强调了精神力量的伟大,在艰苦的 环境中,正是这种坚定的意志支撑着红军战士完成了翻越 老山界的任务,体现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 本文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 语言描写如“不要掉队呀!”等口号,展现红军战士互相鼓励、乐 观向上精神;
· 动作描写 “ 一步一步”“向上看”等,细致呈现攀登老山界的艰难, 突出山路险峻与战士勇敢;
· 神态描写 “紧张”,反映战士面对陡峭山路的心理,使人物形象生动 真实。多种描写综合运用,全方位展现红军战士形象与精神风貌
· 长征精神在《老山界》中充分体现:面对老山界山高路险、环境恶劣、
敌人威胁,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翻越过程历经饥饿疲劳,
仍凭顽强意志成功翻越,坚韧不拔;行军时战士相互鼓励、帮助病员 运输员,团 结 友 爱;艰难中还能赏夜景、喊口号鼓舞士气,充满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宝贵财富,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团结协作、 乐观面对困难,为人生目标和民族复兴奋斗。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精读细研
课文小结
课文小结
·本文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清晰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全过程,结构严 谨、叙事有序。文中环境描写精妙,如对山势险峻与夜晚寒冷的描写, 展现恶劣条件,衬托红军坚韧无畏,还推动情节发展。通过语言、动 作等描写,塑造出英勇、团结、乐观的红军形象。文章借翻越老山界, 歌颂红军精神,反映长征艰辛伟大,让读者感怀幸福不易,激励传承 长征精神,坚定面对困难。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 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请以“我心目中的长征”
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长征的认识
和感受。
· 自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