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2024.12.1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共 4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洨河(jiāo) 桥墩(dūn) 匀称(chèn)
B. 曲拱(qǔ) 河堤(dī) 记载(zài)
C. 陡坡(dǒu) 悠久(yōu) 石砌(qì)
D. 胜景(shèng) 倾听(qīn) 雕刻(diāo)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凛冽(lǐn) 要塞(sài) 轻盈(yíng) 锐不可当(dāng)
B. 颁发(bān) 仲裁(zhó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 悄然(qiǎo) 翘首(qiáo) 湛蓝(zàn) 摧枯拉朽(xiǔ)
D. 督战(dū) 镌刻(juān) 凌空(lín) 一丝不苟(gǒu)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B.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C.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D.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 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 三里之城
D. 独行其道 不独亲其亲
5.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B.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C. 得道者多助(道理) D. 委而去之(放弃)
6.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曲智叟(老年男子) B. 汝心之固(思想)
C. 何苦而不平(担心)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7.针对《富贵不能淫》一篇,下列各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诚”字便透露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等人的认可甚至是崇拜。而“焉得”则表明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等人的不屑和鄙视。
B. 在孟子看来,公孙衍、张仪之流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是非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算不上大丈夫。
C. “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指的是“威武不能屈”。
D.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气势非凡。本文说理善用类比手法和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本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暑假妈妈带小明去三峡观光,在浩如烟海、空气清新的大自然里,小明度过了愉快的一周。
B. 这一幕让李老师触目伤怀,令她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奶奶。
C. 小丽的同桌是一个十分热心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小丽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D. 敌人正处心积虑.地想分化我们,我们千万别中计。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航线陆续开辟,使该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B. 三个政府部门领导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C. 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 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受检的十余种带“学习型”“专为小学生编”等字样的辞书,合格率不足 10%左右
B. 长期饮用纯净水或蒸馏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软弱乏力
C. 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D. 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
12.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 “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13.下列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是边塞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C. “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声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描写了乡村美好风光和诗人悠然的生活,也表达了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B. 杜甫的《春望》首联展现了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使人满目凄然。
C. 《赤壁》中“二乔”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命运,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极耐人寻味。
D. 李清照的《渔家傲》是一首记梦之作,词人在梦中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看到了天帝,看到了自己对天帝垂问的回答。
15.下列对《赤壁》一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是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但作者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一】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①1939 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 2040 年全球 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16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 2020 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 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 2017 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 年 12 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 5 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 个标准等级。对比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 4 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2017 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 40 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 6000 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18 年 3 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教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
A. 时间顺序 B. 逻辑顺序 C. 空间顺序 D. 时空顺序
17.对②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A. 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 第②段划线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
C. 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注说明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 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D. 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自动驾驶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 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发展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
C. 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一”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划分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有“有条件自动驾驶”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二】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刘诗瑶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 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B. 具有一定化学毒性的微塑料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C. 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总量不断增长。
D. 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
20.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B.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降解处理。
C.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
D.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只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拦截,就能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
2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大型塑料来源的说明。
B. 第③段中加点词“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⑤段说明作为塑料生产大国,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
D.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三、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 分。
22.默写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渔家傲》中,“ ”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
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四、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声的眼泪,却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也许是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之泪,也许是阅读一本书时的感动之泪,也许是分别时的不舍之泪,也许是做错事时的懊悔之泪——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吧!
请以“那一刻,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②作品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表达真情实感。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00
200
100
200
100
200
800字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共 42 分。
1.正确答案是:C
【解析】
A项“洨河”的“洨”应读“xiáo”,而非“jiāo”,故A项错误;
B项“曲拱”的“曲”在表示“弯曲”的意思时应读“qū”,而非“qǔ”,故B项错误;
C项注音完全正确,符合题目要求;
D项“倾听”的“倾”应读“qǐng”,而非“qīn”,故D项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正确答案是:A
【解析】
B项“仲裁”的“仲”应读“zhòng”,而非“zhóng”,故B项错误;
C项“湛蓝(zàn)”应为“湛蓝(zhàn)”
D项错误的是“凌空(lín)”应读“líng kōng”
因此,正确答案是A。
3.正确答案是:A
【解析】
A项表述正确,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4.正确答案是:A
[解析]A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B都是表反问,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代词,自己。
5.正确答案是:C
A项解释正确,“以顺为正者”中的“正”指准则、标准;
B项解释正确,“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同“增”,表示增加;
C项解释错误,“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应指道义、正义,而非简单的“道理”;
D项解释正确,“委而去之”中的“委”指放弃。
因此,正确答案是C。
6.正确答案是:D
【解析】
A项“河曲智叟”中的“叟”指老年男子,解释正确;
B项“汝心之固”中的“固”指思想顽固,解释正确,虽题目中表述为“思想”,但结合语境可知“固”在此处指顽固,而顽固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因此该选项解释无误;
C项“何苦而不平”中的“苦”指担心、发愁,虽题目中表述为“担心”,但“苦”在此处确实表达了发愁、忧虑的意味,因此解释无误;
D项“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应解释为“连……都”,表示强调,而非“曾经”。因此,D项解释有误。
所以正确答案是D。
7.正确答案是:C
【解析】
A项分析正确,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等人的认可与崇拜,以及孟子对他们的不屑和鄙视,都通过“诚”和“焉得”等词语得到了体现;
B项分析正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是非标准,只是迎合君王喜好,算不上大丈夫;
C项分析错误,“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点,而不仅仅是“威武不能屈”;
D项分析正确,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和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
因此,正确答案是C。
8.正确答案是:B
【解析】
A项理解正确,文章开头对太行、王屋二山“高”“大”的描写,确实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
B项理解错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即为了改善交通条件,而“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移山后可能达到的效果,而非移山的原因;
C项理解正确,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等描述中,可以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D项理解正确,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因此,正确答案是B。
9.正确答案是:A
【解析】
A项使用不恰当,“浩如烟海”形容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不能用于形容大自然;
B项使用恰当,“触目伤怀”指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C项使用恰当,“不厌其烦”指不嫌麻烦,形容很有耐心;
D项使用恰当,“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因此,正确答案是A。
10.正确答案是:D
【解析】
A项存在语病,“增加”与“通达性”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
B项存在歧义,“三个”修饰对象不明确,是修饰“政府部门”还是“领导”不清楚,可改为“政府部门的三个领导”;
C项存在语病,“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应改为“受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城市欢迎”
D项无语病。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1.D
【解析】
A.前后矛盾,“不足”和“左右”矛盾,应该把“矛盾”或“左右”去掉.B.成分残缺,缺宾语,在句末加上“的现象”C.分类不当,把“和”改为“等”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D
【解析】
ABC.正确;D.有误,这里所给出的两个句子,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故选:D。
13. C
【解析】
C."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表现的是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14.A
【解析】
“也表达了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不正确,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表达的是诗人闲适淡泊、超凡脱俗的心境。
15.B
【解析】
"年代不久,时间不长"错误。"折戟沉沙铁未销"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8 分。
(一)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16.B 17.A 18.C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本题先介绍了自动驾驶的现状;接着介绍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及实施状况;最后探讨自动驾驶所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由此可见,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故选B。
17.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B.第②段划线句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第③段划线句说明的是“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
故选A。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相继”意思是一个跟着一个,连续不断的意思。不是从“时间”方面进行限制。故选C。
【二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19.B 20.C 21.A
【解析】
19.A.内容与第②段“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相符;
B.内容与第③段“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不相符;
C.内容与第④段“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相符;
D.内容与第⑤段“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相符;
故选B。
2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例如”一词,分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第一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分析,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根据选项分析,C相符。故选C。
21.A.有误。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微塑料来源的说明。故选A。
三、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 分。
22.默写
(1)欲辨已忘言。(2)感时花溅泪。
(3)提携玉龙为君死。(4)折戟沉沙铁未销。
(5)芳草萋萋鹦鹉洲。(6)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我报路长嗟日暮
四、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23.那一刻,我流泪了
人生中有许多个瞬间,有的瞬间平淡无奇,有的瞬间却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的记忆中,有那么一刻,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天边挂着一轮残阳,余晖洒在大地上,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异常沉重。那天,我在学校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考试成绩的失利让我倍感沮丧,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我低着头,踢着脚下的石子,漫无目的地走着,脑海中回荡着老师失望的眼神和同学们的窃窃私语。
就在我沉浸在悲伤中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入我的耳畔。我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小公园里,一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手中拿着一把破旧的二胡,深情地演奏着。他的衣着朴素,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停下脚步,静静地聆听着。琴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如同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一刻,我仿佛被琴声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烟消云散了。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当琴声渐渐停歇时,我睁开眼睛,发现老人正微笑着看着我。他的笑容温暖而慈祥,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寒冷和阴霾。我走过去,轻声对他说:“您拉得真好听!”老人笑了笑,说:“孩子,人生就像这琴声,有起有落,有喜有悲。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
听到这句话,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流泪了,但这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感动的泪水。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关爱和鼓励,也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气。我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要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一刻,我流泪了,但我也收获了成长和力量。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那位老人和他的琴声,它们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我无尽的勇气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