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4-27 08:46:17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材料(第二课时) 科 别 科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通过调查和讨论,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并提出减轻或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3、学生在前面学习物质分类基础上,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塑料、纤维和橡胶的使用情况和一些鉴别常见有机材料的方法,知道对经济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有机物;2、学生通过对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减少措施的查找、调查等,提高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课堂上“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分享经验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2、通过展示材料的新成就,让学生体验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3、学生通过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使命感。 教 后 记
设计初衷是想避免直截了当地介绍和讲解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较好。还需增加些探究性活动和科技新成就,教学环节衔接到位些,效果就更好了。
(任务分析) 1、说明各项目标的学习类型:1)、阅读、整理归纳、合作、汇报;2)、调查、讨论、辩论、总结3)、观察实验、讨论、归纳。2、学习的准备3、课题:有机合成材料4、课时安排:九上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5、教学准备:1)、提供学习素材:2)、实验准备:棉花、羊毛线头、腈纶碎布条、镊子、酒精灯和火柴、石棉网等。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一个空矿泉水瓶,问:你知道这个饮料瓶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制品)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你知道这些制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材料名称,相互补充。教师:评价并板书材料名称,你还能说出其它的有机物材料吗?导出课题:教师指出以上这些材料都是有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或直接来自自然界,或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取的,请从材料的来源角度将它们分成两类。引出有机合成材料的定义及分类。(教师板书分类)二、新课学习教师: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这些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哪些优良性能决定它们能在生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呢?学生活动: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1-53,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交流,以表格形式总结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及其相应用途。教师观察了解各小组自学进展及做好指导,完成后汇报补充。学生汇报时,教师分别展示相应的材料图片,方便学生讲解说明。过渡:各种不同形状塑料制品,是因为塑料具有可塑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将沸水直接灌入空矿泉水瓶中,其结果会如何?说明了塑料具有什么性质?讨论:装食品用的塑料袋可以如何封口?PPT展示:常见各种不同种类的塑料制品及其用途。设疑:不同塑料的性能和用途为什么明显不同?这是由什么决定的?设疑:装食品的塑料袋用聚乙烯制成,电线外包层用聚氯乙烯制成,从用途上看,猜想两者可能有什么重要的区别?教师引导:有机物一般易燃烧,如上次课鉴别羊毛和棉花就用燃烧法,燃烧时会释放出不同的气味。仔细观察两种物质的名称,有何不同?(组成元素不同)学生设计实验:加热使两种塑料燃烧,对比观察两种塑料燃烧的难易程度、燃烧时的气味和其它现象等方面。学生实验:取一小段聚氯乙烯制作的电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外包层和一小片聚乙烯制作的食品袋,用镊子夹住,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待一会儿后,远离火焰,注意观察实验时产生的现象和气味,并记录下来.注意提醒学生闻气味的方法,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提供素材:聚氯乙烯的危害小结:简易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你认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塑料袋? 设计意图: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有机物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分类思想进行分类,也利于引出定义,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想深入学习的愿望。设计意图:树立性质决定用途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能力,通过相互学习提高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主动性。设计意图:PPT展示各种塑料制品,向先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分展示塑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化学原理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设计实验,突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可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避免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新知识的本领,及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深入研究:聚乙烯主要含有C、H两种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聚氯乙烯主要含有C、H、Cl三种元素.将二者燃烧后的气体产物分别通入水中,后者所得溶液的酸性明显强于前者.据此推测,呈酸性的燃烧产物可能是______。点燃废旧塑料制品的危害为______。设疑: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学生讨论:服装标签、手触摸感觉、燃烧时闻气味等方面判断。设疑:怎样用实验方法区别棉、羊毛、合成纤维制织成的布料?小结:区分不同的衣服面料方法——灼烧,闻气味。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提供素材:生活中的化学过渡:(一则小故事)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得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导致窒息身亡。思考: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PPT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教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为白色,我们称之为“白色污染”。学生辩论:请课前布置辩论任务的同学上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对本节知识的学习,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课前资料的收集,以塑料的利与弊为论题展开论述,两方各自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实例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也可作为旁听者参与辩驳。教师总结:正反两方同学通过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出色表现对塑料的利与弊进行了完美地诠释,使用塑料的确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尤其近些年材料领域的新成就层出不穷。展示图片,这些材料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废弃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应如何治理“白色污染”呢?讨论:1、假如你是一名普通市民,社会中你应该注意什么?2、假如你是一名化工生产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减少“白色污染”?3、假如你是一名环保工作者,你赢如何处理这些“白色污染”?4、假如你是一名化学家,你将怎样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学生选择一问,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师生小结:解决“白色污染”的措施。教师: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对有机物的分类进行扩充。(学生总结)结束语: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设计意图:从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角度,通过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完成对衣服面料的认识。设计意图:鲸鱼吞食塑料袋窒息身亡的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人入胜,是对学生心灵上的一次震撼。以塑料的利与弊作为论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观点和习惯。
本教学设计特点的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己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本教学设计较好地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较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从三维角度考虑本课题的学习目标,课堂环节较顺畅,教学流程符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突出学科特色:从化学学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点出发,设计化学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科学地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比较、归纳及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2、创设活动载体:通过扎扎实实设计每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观的把握,在教学中,以变化丰富的内容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用多种刺激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材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入故事,并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主动完成塑料垃圾队大自然的污染的学习。通过开展“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观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3、多媒体辅助作用:运用PPT提供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材,使课堂学习内容加大了密度和容量,增强视觉冲击效果。没有用多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学生活动,而是出现在学生需要之处,呈现图片、素材、展示习题等。
优势(及局限分析)优势分析: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教为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情感进行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足之处:三维目标的落实达成不到位。教学中没有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落在哪几个点上。对生成性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刻。(共16张PPT)
[活动]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你知道这些制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纯棉毛巾
蚕丝被
羊毛衫
材料名称 材料性能 举例用途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说说以下这些塑料制品,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
将沸水直接灌入空矿泉水瓶中,其结果会如何?说明了塑料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与思考:
讨论:
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以如何封口?
塑料种类:
最早的塑料是100多年前人工合成的赛璐珞
聚乙烯塑料
聚氯乙烯塑料
聚丙烯塑料
……
聚乙烯塑料袋
不同塑料的性能和用途为什么明显不同?
聚氯乙烯的危害
聚氯乙烯本身并无毒性。但所添加的增塑剂、防老剂等主要辅料有毒性,含铅盐的聚氯乙烯用作食品包装与油条、炸糕、炸鱼、熟肉类制品、蛋糕点心类食品相遇,就会使铅分子扩散到油脂中去,所以不能使用聚氯乙烯塑料袋盛装食品,尤其不能盛装含油类的食品。
另外,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含氯元素,在较高温度下,如50度左右就会慢慢地分解出氯化氢气体,这种气体对人体有害,因此聚氯乙烯制品不宜作为食品的包装物。
合成纤维:
涤纶(的确良)
锦纶(尼龙)
腈纶(仿丝绸)
涤纶
腈纶
锦纶
挺括耐摺
保暖性和良好手感
耐磨性
[活动]
如何区别棉、羊毛、合成纤维制织成的布料?
从布料的毛边抽一根丝,用火点燃,
棉——无异味,有少量灰烬。
羊毛——烧焦羽毛的气味,燃烧后的剩余物可以用手指挤压成粉末状。
合成纤维——特殊气味,可趁热拉成丝,燃烧后灰烬为玻璃球状。
小芳穿了一件全棉的秋衣,感觉很暖活、吸水性和透气性良好,很舒适,但没过多长时间袖口就烂了,小刚穿了一件涤纶的秋衣,感觉到这种秋衣弹性好、但透气性和吸水性差,耐磨,穿了很长时间都不会烂,你知道小明和小刚买的秋衣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你能帮小明和小刚在市场上挑选一件穿起来比较舒适、弹性又好,又耐磨的秋衣吗?
合成橡胶:
隔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高强度的玻璃纤维
新材料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 同步练习
1、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瓶 B.纯棉衣服 C.玻璃杯 D.羊毛围巾
2、制作福娃毛绒玩具的外部材料为纯羊毛绒,内充物为无毒的合成纤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福娃的内充物是引起“白色污染”的主要物质
B.纯羊毛和合成纤维可用燃烧法区别21世纪教育网
C.制作福娃的外部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合成纤维的吸水性和透气性比纯羊毛好21世纪教育网
3、(2013 烟台)下列方法不能把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水、过氧化氢溶液 加二氧化锰,观察能否产生气体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C 食盐水和醋酸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体
4、硼纤维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弹性,不与氯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水反应,可与某些金属制成新型材料.在1200℃~1300℃时,氯化硼(BCl3)蒸气与干燥、纯净的氢气反应可制得硼和氯化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含硼纤维的材料可能具有耐热性
B.氯化硼可能与水反应
C.该反应中只有两种物质为气态
D.该反应需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
5、下列服装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挑选衣料时,鉴别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
A.纯棉帽子 B.羊毛衫 C.涤纶运动裤
6、右图为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毛绒玩具。请回答:
(1)图中两种材料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与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的缺点之一是 (填一点)。
(2)聚酯纤维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则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 产
物有H2O和 (写化学式)。21世纪教
7、下图是某T恤衫标签上的部分文字: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1)面料成分中天然纤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的含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布料在中含有羊绒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塑料制品的使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部分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
(1)请结合右图说出“白色污染”的危害;
(2)对此情况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