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2.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是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
A. 文献史料 B. 图像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实物史料
3.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A. 爆发背景 B. 革命纲领 C. 兴衰过程 D. 深远影响
4.以下是某同学阅读教材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浩罕国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 19世纪70年代,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1884年,法国军舰袭击福建马尾军港,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
A. 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列强侵略与边疆危机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某校举办甲午战争纪念展。下列诗句或歌词适合入选此次展览的是()
A.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B. 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
C.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D. 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
6.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等十一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这反映出列强侵华()
A. 由北方地区转向南方地区 B. 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C.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 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7.以下文字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文中的“秦仲义”主张()
(时间:1898年初秋。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A. 创办报刊 B. 实业救国 C. 平均地权 D. 兴办学堂
8.下图反映了190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中赔款总额的对比。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约()
A. 加剧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 B. 便于列强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
C.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 D. 改变了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
9.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史实属于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有()①发起“公车上书”②成立兴中会③成立中国同盟会④提出“三民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11.造成下表中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北洋军阀割据纷争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2.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可用于研究()
A. 北伐战争形势 B. 工农革命发展 C. 秋收起义过程 D. 百团大战形势
1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14.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广受人们喜爱。下面的连环画共同反映了()
A.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敌后战场的抗战 C. 国共合作到对立 D. 解放战争的胜利
15.下面的绘画(局部)创作于1948年8月。画中游行队伍敲锣打鼓,高举条幅,展现出了河北正定农民的喜庆心情。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
A.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 日本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
16.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及战果。据此可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7.近代化的探索
材料一
材料二 1915年创刊后,《新青年》以“科学”“民主”为口号,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并展开了文学革命活动,大力倡导白话文。1917年至1922年间,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
——摘编自何毅、徐海艳《从目录看〈新青年〉的转变》
材料三 在近代以来救国真理的上下求索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顿挫,从以欧美为师、以日为师到以俄为师,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孙建昌、赵荣耀《近代中国人对救国真理的艰辛探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与图片A、B、C相关的近代化探索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青年》宣传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说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近代化探索所持的观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8.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材料一
时间 文献(部分) 相关信息
1931年9月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九一八事变两天后,中共中央发表此宣言,发出抗日号召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1937年7月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存亡,愿意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决心
1938年5月 《论持久战》 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明确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抗战英雄的书信(节选)
程雄致父母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现在儿就要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 赵一曼致孩子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金方昌致哥哥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张自忠致战友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材料三 抗战地标
①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 ②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③二十九军守卫下的卢沟桥
④“九·一八”残历碑 ⑤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为抗战作出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概括以上书信中蕴含的抗战精神。作为当代中学生,谈谈应如何传承抗战精神。
(3)结合所学,将材料三中的内容按时序填入下图中的“?”处。(填序号)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9.艺术作品中的历史
材料一 绘画与历史
序号 作品及相关信息
① 作品名称:《工学商打倒曹、陆、章》1919年6月出版
② 作品名称:《遵义会议》国家博物馆馆藏作品
材料二 红色歌曲与历史
曲目 歌名 歌词节选
歌曲一 《从这里出发》 明灯在这里高挂,初心在这里萌芽。伟业从这里开始,航船从这里开拔。 撒播红色种子,繁茂在巍巍中华中华。 啊A,我们从这里出发。
歌曲二 《B之歌》 B的星火可以燎原。当年的毛委员,创建了根据地。 起义队伍会师,云集英雄好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歌曲三 《重走C路》 我问乌江的浪花,我问泸定的铁锁。峥嵘岁月永难忘,壮士的身影依然鲜活。 双脚走出通天的路,红星万里照耀中国。
材料三 雕塑与历史——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幅浮雕
浮雕名称 浮雕作品(局部) 建立背景及碑文
《虎门销烟》 背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南昌起义》
《胜利渡长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绘画作品①反映的历史事件。任选一幅绘画作品,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下列信息的序号填入材料中的相应位置。概括红色歌曲的特点。
①井冈山 ②长征 ③中共一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一幅浮雕作品,为其撰写解说词。提示:可从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角度撰写。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史的时代主题。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史历程,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 A项。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是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实物史料,D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排除A项;图像史料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以图像形式记录的资料,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以口述形式记录的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题干没有描述运动爆发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期的《资政新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为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题干也未涉及运动历史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19世纪70年代,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1884年,法国军舰袭击福建马尾军港,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可知,新疆、伊犁地区、台湾均属于中国边疆地区,这体现了列强蚕食中国边疆,我国出现了边疆危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边疆的侵略,“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在题干笔记中未有涉及,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排除A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在题干笔记中未有涉及,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排除B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题干笔记中未有涉及,比如辛亥革命等,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解析】“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飞”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最终壮烈殉国,故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描述的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排除A项;“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描述的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排除C项;“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描述的是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 B项。
6.D
【解析】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等十一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等十一处通商口岸,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开放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深入内地,由此可知,列强侵华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故D项正确;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可知,列强侵略由东南沿海开始,并非由北方地区转向南方地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列强侵略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并非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侵略方式,看不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1898年初秋”“开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背景下,秦仲义主张通过开办工厂、发展实业来抵制外商,实现国家富强,所以反映的主张是实业救国,故B正确;材料主张的是实业救国,并不是创办报刊,排除A项;“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与辛亥革命相关,排除C项;材料主张实业救国并未体现兴办学堂,排除D项。故选 B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中赔款总额的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辛丑条约》赔款白银连本带息共九点八亿两白银,二清政府1900年收入九千万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加剧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故A项正确;“便于列强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涉及军事手段,与材料“190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中赔款总额的对比”无关,排除B项;“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与材料“1900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中赔款总额的对比”没有密切关系,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说明改变了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为主参加的,排除①;“兴中会”是1894年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符合题意;“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符合题意;“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带有①的选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表明人们反对新交通工具,根据材料“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可以看出人们开始接受,A项正确;北京市并不是沿海地区,排除B项;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与“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不符,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农户和耕地面积在1914年到1918年大幅度减少,荒地面积增加,军费开支巨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破坏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土地荒芜,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与题干所述社会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解析】根据图片观察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伐军由南向北胜利进军,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故A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是北伐战争形势,与工农革命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伐胜利进军,并非秋收起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伐胜利进军,并非百团大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项正确;中共“二大”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古田会议”上,确立了人民军队“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战争题材的连环画”“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针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广大军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打击日本侵略者,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并非正面战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军民抗击日本侵略,不是国共的对峙,排除C项;材料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并非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据题干“1948年”“农民彻底翻身”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D项正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1934年,排除A项;日本相继占领东北三省是1931年,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193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解析】根据题干“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C项正确;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1949年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D项。故选C项。
17.(1)重大事件: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2)变化:从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转变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3)观点:近代中国的探索艰难曲折。认识:近代中国的探索是一个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的探索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过程艰难曲折;救亡图存与近代化进程相互促进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故A为洋务运动;根据“1898年”“谭嗣同殉难图”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戊戌政变,故B反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戊戌变法事件;根据“1911年”“湖北军政府”结合所学可知,C反映的事件为辛亥革命。
(2)变化:依据材料二“1915年创刊后,《新青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并展开了文学革命活动,大力倡导白话文。1917年至1922年间,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可知,《新青年》宣传内容从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变化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3)观点:根据材料四的“在近代以来救国真理的上下求索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顿挫,从以欧美为师、以日为师到以俄为师,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可以概括出近代中国的探索艰难曲折。
认识:根据材料“从以欧美为师、以日为师到以俄为师,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探索是一个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的探索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过程艰难曲折;结合所学可从救亡图存和近代化的关系进行阐述即可。
18.(1)努力:发表抗日号召;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
(2)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传承:努力学习,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相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3)局部抗战:④。正面战场:③⑥。敌后战场:①。
(4)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解析】(1)努力:根据材料一“九一八事变两天后,中共中央发表此宣言,发出抗日号召”“《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可知努力为发表抗日号召;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存亡,愿意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决心”可知努力为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一“《论持久战》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明确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可知努力为提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
(2)精神:根据材料二“现在儿就要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可知抗战精神的精神内涵为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传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相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以此传承抗战精神。
(3)局部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故填④。
正面战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故填③⑥。
敌后战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敌后战场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武装,脱离大后方,在敌后同敌人作战而开辟的区域。故填①。
(4)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做的努力有发表抗日号召;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可知原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据材料一“《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存亡,愿意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决心”可知原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使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根据材料三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可知原因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19.(1)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思想解放。
(2)A:中共一大;B:井冈山;C:长征。
特点:红色歌曲具有拼搏奋斗、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通过其引人深思的歌词和催人奋进的旋律,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怀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懈懈奋斗。
(3)选择《南昌起义》。解说词: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并开始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选择其他言之有理即可)。时代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1919年”“《工学商打倒曹、陆、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五四运动的性质、革命阶段特征即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思想解放。
(2)位置:根据“明灯在这里高挂,初心在这里萌芽。伟业从这里开始,航船从这里开拔”结合所学知识看了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所以,该事件描述的是中共一大;根据“星火可以燎。原当年的毛委员,创建了根据地。起义队伍会师,云集英雄好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根据“乌江的浪花,我问泸定的铁锁”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途中过乌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故A:中共一大;B:井冈山;C:长征。
特点:根据三首歌名即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歌词可知,红色歌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特征它们通常具有拼搏奋斗、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歌词富有激情,旋律激昂、节奏明快,富有时代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歌曲不仅记录了革命历史,还通过其引人深思的歌词和催人奋进的旋律,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怀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懈懈奋斗。
(3)解说词:根据题干要求,可任选一幅作品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如:选择《南昌起义》,可从背景上,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并开始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及影响角度加以说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也可以选择其他作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主题: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遵义会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材料三“解放战争”等的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内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一主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