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美术鉴赏
《品鉴宋元山水 ·领略古韵风华》
第一课时 | 北宋山水— 景 中逸趣韵悠长
萌芽时期
魏晋时期
独立时期
鼎盛时期
发展时期
行万里路
田园诗画
读万卷书
仁者乐山
游览山水
智者乐水
王维山水
宋 元
魏晋
唐
明
.......
......
...... 李思训
石涛 ......
黄公望
夏圭
范宽
倪瓒
马远
倪瓒《容膝斋图》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董其昌《奇峰白雪图》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张大千《山水图》 王宸《南山积翠》 萧俊贤《霜林》 董其昌《奇峰白云图》 仇英 《桃源仙境图》
北宋: 气势雄壮
元代: 简逸疏淡
南宋: 空灵秀逸
品鉴宋元山水 ·领略古韵风华
北宋山水—景中逸趣韵悠长
南宋山水—残山剩水忆难休
元代山水—物外闲情冷淡泊
临摹创作—山水雅集意怀古
-
普通高中教科书 美术 美术鉴赏
《品鉴宋元山水 ·领略古韵风华》
第一课时 | 北宋山水— 景 中逸趣韵悠长
如果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
你将以怎样的风格描绘此时的山河之景呢!
民间绘画
宫廷绘画 士大夫绘画
商业经济
文化教育 艺术科技
山水画发展
黄怀玉、 纪真、 商训、 李唐、 唐寅、 文征明、 王原祁、 龚贤等 , 我们等人, 均师法范宽而成功, 《溪山行旅图》乃是你我学习之 最佳范本。
刘道醇: 《溪山行旅图》可谓 “宋有天下, 为山水者, 为范宽与 成称绝, 至今无及之者”。
徐悲鸿: 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大气磅礴, 沉雄高古, 诚辟易 万人之作。
董其昌: 《溪山行旅图》是宋画第一, 无人能及的一幅珍宝。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旅人驮马
老树挺生
飞瀑流泉
草木丰茂
雾气迷蒙
溪水潺潺
泰山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桂林山水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林中若隐若现的庙宇
山上飞流直下的瀑布
路上匆匆赶来的行人
山间潺潺流动的小溪
陕西照金龙家寨山峰 特点:顶平、身陡、麓缓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挂壁而流 细长如线 “挂壁山泉细细流”的形态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照金丹霞山崖取景
①
①
峭壁而望的大香山寺取景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毛驴、驮件、人物装束等均属于陕西关中、陕北一代的物品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耀州区博物馆取景
成粒成点
砂砾石粗中细混合
质感强烈且具变化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雨点子” 雨点皴 豆瓣皴
陕西照金丹霞山岩体取景
皴
皴 法 是 用 来 表 现 山 石 ﹑ 峰 峦 和 树 身 表 皮 的 脉 络 纹 理 的 画 法 。 古 代 画 家 根 据 山 石 不 同 质 地 状 态 加 以 概 括 而 创 造 出 的 表 现 形 式 。 皴 法 种 类 繁 多 , 比 如 披 麻 皴 、 卷 云 皴 、 米 点 皴 、 牛 毛皴 、 雨 点皴 , 它们 都 是 以各 自 的形状而命名的。
黄 《 图》局部
练习: 对比以下皴法, 说一说下面的作品运用到了哪一种皴法?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荷叶皴
练习: 对比以下皴法, 说一说下面的作品运用到了哪一种皴法?
斧劈皴
马远《踏歌图轴》局部
练习: 对比以下皴法, 说一说下面的作品运用到了哪一种皴法?
郭熙《早春图》
卷云皴
练习: 对比以下皴法, 说一说下面的作品运用到了哪一种皴法?
范宽《溪山行旅图》
雨点皴
练习: 对比以下皴法, 说一说下面的作品运用到了哪一种皴法?
米芾《春山瑞松图》局部
米点皴
练习: 对比以下皴法, 说一说下面的作品运用到了哪一种皴法?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披麻皴
翻译:
前人画山水的方法, 也常是通过观察眼前的景物。
我与其去学习前人的画作, 不如仔细观察真实的景物。 我与其观察揣摩景物, 不如选择自己内心的感受。
范宽:
前人之法, 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者, 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于物者, 未若师诸心。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范宽: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 师造化不如师心源
张璪:
外事造化, 中得心源。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山下依然有行人走过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山路建成了康庄大道
瀑布依然飞云飞涌
石山依然高耸
草木依然葱郁
①
②
①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②
①
树木杂生
怪石嶙峋
溪水潺潺
①
寺庙 建筑
探索自然与宇宙之无穷
体悟到生命哲学之奥妙
明白人生有限宇宙无限
面对自然 学会谦卑
心生敬畏
画面视角:俯视、平视、仰视
自山下而仰山巅, 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
——郭熙《林泉高致》
平远示意图
深远示意图
高远示意图
练习: 观看《千里江山图》局部画面, 想一想它们用了 “三远法”的哪一种构图呢?
高远——强调山的高度 深远——强调山的深度 平远——强调山的广度
三远法 高远: 自下而上、
深远: 从前往后、
平远: 有近及远、
山水的高大 自然的广博
全景式构图
平视
仰而视之 曲径通幽 隔江而望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仰视、俯视、
《图画见闻志》 曾云: 名中立, 以其性宽, 故人呼为范宽也。
范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206.3cmX103.3cm
共: 17枚印章 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御赏之宝 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重华宫鉴藏宝
乾隆5枚
宣统鉴赏 宣统御览之宝 宣统3枚 嘉庆御览之宝
嘉庆1枚
无逸斋精鉴玺 祈新之印 墨农鉴赏 司印 周祚新2枚 +半枚印章 无从考察2枚 无法确定年代及内容 宗伯学士 董其昌印 董其昌3枚 金粟山藏经纸 李霖灿 沈颢在《画尘.落款》曾云: “元以前多不用款, 款或隐之石隙, 恐书不精, 有伤画局。
隐 款
思考:范宽为什么把名字写在这么不明显的地方?
燕文贵《溪山楼观图》
李成《晴峦萧寺图》
郭熙《早春图》
李成 《晴峦萧寺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郭熙 《早春图》
宇宙境界
精神境界
世俗境界
李成 《晴峦萧寺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郭熙 《早春图》
见天地 知敬畏 故谦逊
见自己 明归途 故豁达
渺小的地位
谦卑的姿态
顽强的生命
见众生 懂怜悯
范宽 《溪山行旅图》
故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