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11: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龟兔赛跑
曹冲称象
守株待兔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教育性
讽刺性
篇幅短
语言精
虚构性
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自相矛盾
寓言故事
猜一猜


攻击
防御
什么故事

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期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法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韩非子或韩子。著有《韩非子》一书,韩非子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
字词积累
máo

组词:
矛盾
矛头
造句:
他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坏人坏事。
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必须及时化解,以免影响团结一致。
(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



dùn

组词:
造句:
盾牌
后盾
士兵们举起了盾牌,以抵挡敌人的箭矢。
父母就是我们成长的后盾,他们在用无微不至地关爱不断地向我们诠释着做人的真谛!
(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




cuī
组词:
造句:
摧毁
无坚不摧
地震摧毁了城市的大部分建筑,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搜寻幸存者。
人民解放军具有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



①标出自然段
②找一找藏在课文中的成语小朋友
大声朗读课文
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指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被摧毁,形容力量非常强大。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牢不可破
无坚不摧
自圆其说
自圆其说
在长期的革命战斗中,他们形成了 ___________ 的战斗友谊。
牢不可破
请点击右侧木筏完成句子并救救我。
牢不可破
的意志,让他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
无坚不摧
牢不可破
无坚不摧
无坚不摧
他的辩解听起来似乎有些牵强,但仔细一想,倒也能
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自圆其说
请按河上的木筏完成句子并救我,拜托了!
自圆其说
概括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经过(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结果(最后怎么样了)
串联六要素
连成一段话
语言简洁
通顺自然
要素完整
概括文章
一天(时间),楚国人(人物)为了使自己的矛和盾在集市上卖个好价钱(起因),对自己的矛和盾进行了夸大其词的宣传。(经过)最后大汉戳穿了楚国人的谎言,楚国人灰溜溜地走了。(结果)
① 提取六要素
(1)时间(年月日时、季节、节日、景物特征)
具体时间:如“五月五日”
自然时节或节日:如“一个夏天的傍晚”“大年初一”
景物特征如“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
(2)地点(具体地点、代表事物、通过环境交代)
具体地点:“在北京动物园”“在奶奶家”
代表事物:“考试在紧张地进行(教室)”“运动员们在激烈地角逐(操场)”
通过环境交代:“山与山之间是条小河,河边是几个村子”(山区)
(3)人物(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描绘最多的,事件围绕的角色。不一定是人物也可能是动物、植物)
人:《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大汉
动物:《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和兔子
(4)起因(为什么)
(5)经过(做了什么)
(6)结果(最后怎么样)
注意:在找起因、经过、结果时,可以先找事件的经过,找到是谁做了什么事,再找起因,谁因为什么做这件事。最后找结果,就是这件事的结果怎么样。
② 串联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某时某地)谁因为什么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③ 答题模板
XX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因为——做了——最终——
有一天,在森林里兔子和乌龟比赛跑步,兔子嘲笑乌龟爬得慢,乌龟说:“总有一天我会赢的。”兔子就轻蔑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比赛。”乌龟答应了,兔子大声喊道:“比赛开始!”兔子飞快地跑着,乌龟拼命地爬着。不一会儿,兔子与乌龟已经离的有很大一段距离了。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了,它要先睡一会,并且自以为是地说即使自己睡醒了乌龟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乌龟呢,它马不停蹄地爬行,爬呀爬呀,到兔子那里的时候,它已经累得不行了,但乌龟想如果这时和兔子一样去休息,那比赛就不会赢了,所以乌龟继续地爬呀爬呀。当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记得圈画哦
一天
集市
楚国人
大汉
楚国人在集市上夸大宣传自己的矛和盾
大汉戳穿了楚国人的谎言。
楚国人灰溜溜地跑走了。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几种?
有哪些?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他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张黝黑的脸蛋儿上镶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道淡淡的眉毛,一张淡红色的嘴巴。
外貌描写
他强压怒火说:“你小子老鼠舔猫鼻子枣胆子不小!”
语言描写
她挤进大门,把担子撂下地;走上前去,将地上的草揽好,用膝头压着,俯下身,双手使劲勒紧草腰子,提起来,扔到院墙角落。
动作描写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心理描写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只有站在一旁的李晓明一言不发。
神态描写
疏通文意
楚国人是怎么夸盾的?
楚国人是怎么被戳穿的
被戳穿后楚国人是什么反应?
动物们看了这篇寓言故事后,有一些疑惑,你能帮帮它们吗?
默读文章(别忘记圈画哦)
楚国人是怎么夸矛的?
举起手中的盾叫道:"快来看呀!好漂亮的盾,好坚固的盾,再锋利的矛也刺不破它!它是防护身体的好武器!"
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言描写
修辞手法?
夸张
爱吹嘘
2.楚国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矛的?
又拿起一支长矛,大声地夸耀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无论多么牢固的盾,立马就会被它刺穿!"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言描写
夸张
爱吹嘘
自负
3.楚国人是怎么被戳穿的?
粗声大嗓地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无法戳穿;现在你又说,你的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呀?"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言描写
性格豪爽
逻辑清晰
4.被戳穿后楚国人是什么反应?
楚国人知道自己说漏了嘴,连忙收拾起自己的矛和盾,在大家的哄笑声中灰溜溜地跑走了。
动作描写
尴尬
狼狈
脸唰地一下涨的通红。
神态描写
寓意
你想对文中的楚国人说什么?
做人做事应该实事求是、讲诚信,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自相矛盾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1.以下哪个是自相矛盾的反义词?
A.自圆其说
B.漏洞百出
C.前后矛盾
D.牢不可破

角色扮演
楚国人
大汉
角色扮演
①"快来看呀!好漂亮的盾,好坚固的盾,再锋利的矛也刺不破它!它是防护身体的好武器!"
②"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无论多么牢固的盾,立马就会被它刺穿!"
③"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无法戳穿;现在你又说,你的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呀?"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人买鞋却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一天,他发现自己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准备去集市上为自己买双新鞋。出发前,为了能够买到合适的码数,他用一根小绳儿,量了量自己的脚长,然后做好记号,随手就放在了旁边的凳子上。
收拾好家里,他就出门了,压根儿就忘记了凳子上的那根小绳儿。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商品摆满柜台,郑国人顾不得四处张望,径直来到了鞋铺。他左挑右选,最终选中了一双让他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量一下是否合脚一摸兜儿,发现那根绳子居然忘家里了。
于是,他赶紧回家拿绳子。鞋铺老板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位奇怪的顾客,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郑国人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连歇也舍不得歇一下,拿了绳儿就赶紧往集市跑。
可惜,他就算再抓紧,一来一回也耽误了很多时间,等他回到集市时,鞋铺已经关门了他低头一看,这一折腾,脚上的鞋破得更加厉害了。郑国人心里沮丧极了,他一屁股坐在鞋铺门前,开始埋怨自己的粗心大意。
这时,有几个人围过来:“哎,你是给家人买鞋吗 干吗还要带条绳儿 "“我是给自己买鞋,这条绳儿是用来量尺码的。” 郑国人无精打采地说。“既然你自己买鞋,干吗不亲自穿脚上试一试呢 为什么还偏要回去拿什么量尺码的绳子呢 "
拓展阅读
那可不成!”郑国人振振有词地说,“这个尺码是我仔细量过的,万无一失。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围观的人一片哑然。
春秋时期
集市
郑国人
郑国人想要买一双新鞋,为了买到合适的码数,于是事先用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
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概括文章
春秋时期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为了买到合适的码数,于是事先用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指人劳累到极点时的样子,或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喘吁吁
意思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停。
振振有词
沉默不语
哑然
读一读,下面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怎样的郑国人形象?
那可不成!”郑国人振振有词地说,“这个尺码是我仔细量过的,万无一失。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围观的人一片哑然。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固执
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规矩办事,不求改进。
你想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
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
课后作业:
1.完成阅读宝典。(满分+3分)
2.下节课课前闯关:用六要素概括法复述《自相矛盾》这个故事。(+1分)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