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感悟庄子“顺应自然,依道而行”的哲学智慧,培养学生在复杂现实中化解矛盾、保全自身的实践意识。
思维发展:通过诵读、表演等活动,提升文言文鉴赏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辩证思维。
文化传承:掌握《庖丁解牛》的寓言内涵,理解“游刃有余”“目无全牛”等核心概念的象征意义,了解庄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文本中动作描写与比喻手法的艺术效果,理解“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
2.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如“依乎天理”“以神遇牛”)迁移至现实生活,形成个性化理解。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情境导入·寓言引思
播放古琴曲片段,提问:“听到这段音乐,你联想到什么画面?”
学生分享后,教师展示《井底之蛙》插图,讲述故事梗概,追问:“若蛙跳出井口,它会如何理解世界?庄子想通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借另一位‘跳出局限’的智者——庖丁,看他如何用一把刀‘解’开庄子哲学的真谛。”
任务二:文本品读·以声绘境
1. 听第一段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记录关键词(如动作、声音)。
学生齐读:分句指导重音与节奏,重点处理“砉然”“騞然”等拟声词,感受解牛的“音乐性”。
提问引导:“这段文字为何不像血腥的屠宰,反似一场艺术表演?”
2.活动设计:
学生4人一组,一人扮演庖丁,三人模拟“手触、肩倚、足履、膝踦”的动作,用肢体表现“游刃有余”。
小组展示后,讨论:“庖丁的‘解牛’与普通屠夫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小结:“庄子以‘舞’喻‘技’,实则以‘技’喻‘道’。解牛不仅是技艺,更是对规律的极致掌握。”
3. 语言品析·探究手法:
圈出文中动词、比喻句,完成表格:
原文 手法赏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畸,着然向然,奏刀瞎然,莫不中音。合
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①动作描写, 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跨"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春然向然,奏刀糖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
首》之会。 ②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春"“糖”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春然向然,奏刀糖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
首》之会。 ③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庄子用诗化语言,将‘技’与‘道’融合,暗喻顺应规律方能臻于化境。”
任务三:深度探究·以牛悟道
了解庖丁的进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完成下列表格。
族庖(学渣) 良庖(学霸) 神庖(学神)
折(砍) 割 游
辄(骨) 技经肯繁 部
力 目 视 神欲
不懂规律,目有全牛 认识规律,目无全牛 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提问: “刀”喻指什么?“十九年若新发于硎”对个人修身有何启示?
接着问:好友因误会与你冷战,你如何“避开硬骨,顺隙化解”?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庖丁的智慧,在于看清矛盾的本质,以柔克刚,而非硬碰硬。”
任务四:以道悟生·思辨践行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庖丁解牛和养生之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个人 保全自身
牛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社会现实 关系错综复杂
解牛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为人处世 顺应规律
批大部:避开硬骨 避开尖锐矛盾
导大窥:顺着空隙 选择更好的道路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
生、养亲、尽年。
四、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 道法自然
/ | \
族庖(目有全牛)—良庖(目无全牛)—神庖(以神遇牛)
刀喻修身 → 避骨导窾 → 游刃有余
关键词:依乎天理、批郤导窾、官知止而神欲行
五、作业设计
微写作:以“庖丁的刀教会我______”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