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4 19: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3课 土地改革
(经济上巩固新生政权)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土地改革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巩固新中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加深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022版课程标准: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中国农民的土地梦
纵观历史,人民对于土地的不满一直是挑起革命和其他导致社会动荡的最常见因素。你知道古代和近代有哪些人提出过土地改革的要求吗?
李自成“均田免赋”
太平天国“有田同耕”
孙中山“平均地权”
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
导入新课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人民大学相均泳
预习P13-15,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及目的,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主要在什么地区推行?主要依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什么文件?
2.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减少土地改革中阻力,促进生产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全面理解土地改革完成的历史意义
自学导航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背景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材料1:
材料2: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量50 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材料3: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读材料结合课本总结新中国成立初实施土地改革的原因?
土地改革进程图
新解放区
3亿人口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
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新
解放区未进行土地改革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新解放区土地分配不均衡,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从全国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约70-80%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总共只有约20%-30%土地。其次是落后、自给自足农村自然经济不能成为工业的市场,限制着工业发展。
——《剑桥中国共和国史》
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党史》
解放、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目的)
2.过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开始时间
法律依据
基本内容
完成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开始
1952年底基本完成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变化:
地主私有制
农民私有制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丈量核实田地
农民控诉地主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3.土地改革的特点
1953-1958年
进行土改
1959年
开始民主改革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
1950-1952年
进行土改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特点1:全国分批进行,主要区域是新解放区。
◇如何对待地主和富农?
地主
富农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靠封建剥削为生。
富农:占有较多土地,自己参加劳动,雇佣劳动力生产。
没收地主土地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
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劳动者
保存富农经济
消灭了地主阶级
有利于发展生产
富农
特点2:消灭剥削阶级,保存富农经济。




土地改革中为什么在经济上保存富农、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如果我们暂时不动半封建富农,待到几年之后再去动他们,则将显得我们更加有理由,即是说更加有政治上的主动权.......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现在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组织上都形成了,而民族资产阶级是与土地问题密切联系的,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起见,暂时不动半封建富农似较妥当的。——毛泽东《征询对待富农策略问题的意见》
减少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青海省农民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分到的土地上耕作
土地改革运动中分到劳动工具的农民
土地、牲畜
劳动工具
房屋执照和土地房产所有证
房屋
翻身农民庆祝土改胜利完成
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1949年
11318
1951年
14369
1952年
16392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解放。全国约3亿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其他生产资料以及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被免除。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
参加选举
相关史事:西藏土地改革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政策有哪些?
国共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
地主土地所有
农民土地所有
农民土地所有
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土地改革的另一面
对地主采用群众性的残酷暴力手段
1.使用残杀,打,精神折磨:几乎每个村子都要杀,场面十分残酷,拳打、脚踢、棍棒相加,处死的一般是枪决,有个别地方采用酷刑。
2.扩大打击面:如果某个村子,按照标准没有人够资格评上地主,也得将富农提升为地主;假设连富农也没有,就“矮子里面拔将军”,把富裕中农提上去斗!对于同地主有亲戚或其他牵连的人,也归于另类,给以不同于一般人的政治待遇。
3.绝对的一言堂: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上级说了算,农民说得对,对地主和富农来讲,是没有任何的辩白的权利。
4.利用流氓无产者参与土改
周扒皮历史真相
周扒皮原名周春富,在黄店屯拥有200多亩土地,还有几个坊铺。周家最终被划作了地主。在村里是被认为“很有钱”的象征。周春富费尽心思积攒起的家业,最终成为了致命的包袱。
1947年12月的某天,“周春富被拎过来,贫下中农代表们控诉完毕之后,上去围攻,打啊踢啊。”据周春富健在的长工回忆,周的突出特点就是勤俭加能干,他是家中一把手,他看不惯有人闲着,全家人起早贪黑。他抠门吝啬到极致,但对扛活的却不薄。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最后周春富未经法律审判,被活活打死。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
①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材料2: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问候语有了很大改变)比如将“你吃了吗 ”换成了“翻身了吗 ”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都高兴地回答: “翻身了。”
——李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材料3: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材料4: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5:正如土改时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后来所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聂俊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成功原因探析》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材料6: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兴修水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
迎来土改后第一个丰收年
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材料9: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改革大大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保证了全国人民粮食的需要量,增产了工业原料作物。农民的购买力也迅速提高了,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较之1950年增加25%左右……这就给我国的工业产品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国内市场。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材料10: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⑤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材料8: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花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6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
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
知识拓展
共和国反腐败第一大案
1952年2月,河北保定市举行了全国瞩目的公审大会,宣判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
刘青山、张子善都是老共产党员、党的高级干部,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革命作出过一定贡献。但革命胜利以后,他们在担任领导干部职务期间,却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挪用公款达200亿元(旧人民币1万元折合新人民币1元),堕落成人民的罪人。案发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虽然刘、张二人地位很高,对革命作出过贡献,但是他们的腐败行为已经构成了重罪,情节恶劣、影响极坏,不处决不足以平民愤,同意判处死刑。刘青山、张子善一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反腐败斗争的第一大案。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习近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12月28日)
一百多年沧桑巨变,
从悯农→惠农→兴农→“三农”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课堂总结
背景
意义
过程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时间、法律依据、目的、具体措施、结果
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