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玩转小水轮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着力点在技术领域,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小水轮,到研究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流动的水有力量。 第一个活动,制作(组装)一个小水轮。一个简单的动手制作,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个活动,让小水轮转动起来。这个环节设计三个层次:一是尝试用“吹”“拨”等方法让小水轮转动。二是尝试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这是上节课“水的流动性”这一知识点的应用。三是在玩的基础上尝试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渗透对比实验的条件,在探究中发现: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越快;水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 第三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了解古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习者分析 一年是科学课的起始年级,《玩转小水轮》又是孩子们平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受课堂约束时间较短,课堂规矩较差,但愿意听从老师要求;他们喜欢玩,但动手能力十分有限,所以成功的几率不高;他们喜欢探索,但主观想像的多,客观研究探索的少。不仅如此,这节课对孩子们的操作要求比较高,因此实验不成功也是正常现象,需要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因此本节课要在玩的过程中,使孩子们积累科学经验,形成科学概念,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伟大。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科学思维: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探究实践:通过对比实验探索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 态度责任: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 难点:在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组装小水轮能组装小水轮能基本能不能让小水轮转动起来能通过实验知道水有力量能基本能不能流水力量的应用能举出流水力量的应用事例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教师活动1 1. 观察图片,滴水为什么会将石头打个洞? 2. 雨打芭蕉扇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播放视频) 3. 水是怎么流动?在教材图片上画出水流动的方向。 出示一组学生画出的水流动方向。 追问:哪一种水流的力量大? 学生活动1 流水有力量 流动的水有力量 第一个: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第二个:水是平流的 第一幅图,水落下后,水花四溅,力量大。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水的流动性”并加以延伸,意识到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为下面的学习“用水的力量让水轮转动”做知识准备。环节二:组装小水轮教师活动2 1. 小水轮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讲解: 2. 组装小水轮需要哪些材料? 教师发放组装材料。 3. 讲解组装过程 ①将四个铝片插入胡萝卜轮的切口内 ②将硬铁丝从胡萝卜轮中间小孔穿过 4. 温馨提示 ①注意不要被铝片和铁丝划伤! ②试一试,小水轮转动是否灵活。学生活动2 阅读教材回答:胡萝卜、铁丝、铝片 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制作小水轮,并检测小水轮是否转动灵活 活动意图说明:本活动意在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通过动手做,认识小水轮的结构,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小难题。 环节三:让小水轮转起来教师活动3 1. 小水轮怎样才能转起来?你会用到哪些办法? 2. 用嘴吹、用手拨,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让小水轮转动的? 3. 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力量让小水轮转动? 4.做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水槽支架、漏斗2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1个、烧杯、水。 (2)实验1:小水轮转起来 讲解实验方法: ①小水轮放进水槽支架上 ②在漏斗末端连接橡皮管,将橡皮管一头对准小水轮叶片边缘 ③倒水,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2:让小水轮转得更快 下列哪种情况下小水轮转得快?说说你的猜想和理由。 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1 ①同样一杯水,管子一样粗 ②一个漏斗高,一个漏斗低 ③观察哪个水轮转动快 实验设计2 ①同样一杯水,漏斗一样高 ②一个管子粗,一个管子细 ③观察哪个水轮转动快 5. 组织学生讨论 (1)水为什么能使小水轮转动起来? (2)小水轮为什么能转动得快起来?学生活动3 用嘴吹、用手拨 用嘴吹——风的力量 用手拨——手的力量 水的力量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交流:小水轮转起来了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现象,并交流:漏斗高的,水轮转动得快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现象,并交流:管子粗的,水轮转动得快 水从高处往下流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能是小水轮转动。 ①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②水的流量越大,水流越有力量活动意图说明:本活动是在认识水的流动性基础上感知流动的水有力量。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环节四:流水力量的利用教师活动4 1. 阅读教材资料,说说古人是怎么利用下面这些工具干农活的? (1)水碓 (2)水磨 (3)水车 2.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又是怎么利用流水力量的呢?学生活动4 阅读教材资料 水碓是—种舂米农具。水轮转动,带动碓头起落,将谷物去壳或捣碎。 水磨是一种磨面农具。水轮转动带动磨盘转动 ,将谷物磨成粉或浆。 水车是一种灌溉农具。水轮转动 ,将水提升至水槽引入农田 水力发电、漂流等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7.板书设计 玩转小水轮 风 水位高 手 转(快) 水 流量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把水塔造得高高的,主要是为了( ) A.增大水流量 B.提高水压 C.防止人为破坏 2.下面情况小水轮转动的最快的是( ) A.漏斗低 B.管子细 C.管子粗 3.不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是( ) A.水流的大小 B.水位的高低 C.水的来源 4.水车利用的是( )原理。 A.空气的流动 B.电力带动 C.水的流动 5.用漏斗流水打转小水轮时,漏斗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 ) A.越慢 B.越快 C.一样的 6. 水能让小水轮转动,说明( ) A.小水轮可以转动 B.水流有力量 C.难以判断 7. 下面不是水的作用的是( ) 8. 水流冲击小水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样的水量,水流越高水轮转得越快 B.水量大小和水轮转动快慢无关 C.同样的水位冲击,水轮一定转得一样快 9. 用纸杯、细管、小水轮做让水轮转动的实验。怎样才能让水轮转得比图一的水轮转得快?请你在下面的图二中画出你的方法。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B 6.B 7.B 8.A 9. 作业布置: 找找你家附近有没有这样的水塔。想一想:为什么水塔总是造得高高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水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学业要求 1.能说出水的形态特点;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2.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类;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4.能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实物模型,能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
单元课时设计 3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水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水是地球上最为常见也十分重要的物质,构成了地球的一个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也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的设计,继续定位在“观察与描述”,通过比较等方法,促进细微观察,用实验看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词汇与学生头脑中对水的朦胧认识相对接,用气泡图帮助归纳整理,最终形成对水的特征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单元是一个整合性的主题,立足于有趣的游戏,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同时又涉及技术与工程领域,即在观察生活中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小水轮,尝试探究和解决问题。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 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责任态度: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二课则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使得单元的主题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
主题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经验,对于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多比较零散,还不太能用科学语言来描述。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 科学思维:制作小水轮,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把物质放入水里的现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态度责任: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做的乐趣。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列举生活中有水的地方;运用感官辨别装有水、白糖水、白醋和牛奶的杯子哪杯是水。 设计意图:通过找水活动,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辨别事物特征,激发探究兴趣,为下一步观察水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做铺垫。
任务2 名称:观察水 蘸一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观察谁的基本特征,并填写气泡图。 设计意图: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特征的认识。
任务3 名称:玩水 玩瓶子装水、滴管滴水、接自来水、塑料袋漏水,交流新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玩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从高处往低处流动的特征。
任务4 名称:水与生活关系 列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水,认识水与生活密不可分。阅读资料,了解古代人们对水的依赖性。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和阅读,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认识到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新变化。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引入图片、视频,强化水的流动性,初步意识到流动的水有力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水的流动性”并加以延伸,意识到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为下面的学习“用水的力量让水轮转动”做知识准备。
任务6 名称:组装小水轮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指导学生组装一个小水轮。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通过动手做,认识小水轮的结构,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小难题。
任务7 名称:让小水轮转起来 设计两个活动:一是借助风、手以及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二是做对比实验,探究影响小水轮快转的因素。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认识水的流动性基础上感知流动的水有力量。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任务8 名称:流水力量的利用 阅读图文资料,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利用流水力量的事例。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运用气泡图回顾梳理学过的有关水的特征,聚焦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气泡图形式总结梳理前两课学习的有关水的特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水更多特征的兴趣。
任务10 名称:观察盐、糖、沙子 借助放大镜观察食盐、红糖和沙子的颗粒大小。 设计意图:能借助工具观察三种物质的颗粒大小,为后面观察溶解现象做铺垫。
任务11 名称:溶解 将食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溶解现象;通过搅拌,再观察溶解现象。最后用放大镜观察杯壁,颗粒是否还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及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任务12 名称:哪些能溶解 先猜测,再实验。油、胡椒粉、味精、面粉能否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水是什么样的 1.观察水 2.玩水 3.水与生活关系 第2课时:玩转小水轮 1.组装小水轮 2.让小水轮转起来 3.流水力量的利用 第3课时:盐和糖哪儿去了 1.观察盐、糖、沙子 2.观察溶解现象 3.观察更多物质能否溶解于水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水是什么样的 1.知道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科学观念)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特征的认识。(科学思维) 3.通过不同的玩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探索实践) 3.能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动手做的乐趣。(责任态度) 第2课时:玩转小水轮 1.知道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科学观念) 2.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科学思维) 3.通过对比实验探索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探索实践) 4.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责任态度) 第3课时:盐和糖哪儿去了 1.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及特征。(科学思维) 3.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探索实践)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责任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我会选 1.下列三组物质中,都能溶解于水的是( )。 A.白糖和食用油 B.面粉和盐 C.小苏打和味精 2.奇奇在学习了溶解的相关知识后,利用红糖进行了溶解实验,以下现象中能证明红糖发生溶解的是( )。 A.红糖沉到杯底 B.杯子里的水升高了 C.杯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 3.把水塔造得高高的,主要是为了( )。 A.增大水流量 B.提高水压 C.防止人为破坏 4.杯子里分别盛有水和白酒,小朋友们分辨时最合适的方法是( )。 A.眼睛看 B.嘴巴尝 C.鼻子闻 5.下面物体不能用来装水的是( )。 A. B. C. 6.把同样的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结果( )。 A.变多 B.变少 C.不变 7.我们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 )。 A.用嘴吹 B.看一眼,不理睬 C.放着 8.要想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快一些,需要( )。 A.静置 B.搅拌 C.用嘴吹气 9.不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是( )。 A.水流的大小 B.水位的高低 C.水的来源 10.水车利用的是( )原理。 A.空气的流动 B.电力带动 C.水的流动 二、我会判 1.食盐、小苏打和面粉都可以溶解到水中。( ) 2.水是一种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可以流动的蓝色液体。( ) 3.水可以流动。( ) 4.水有规则的形状。( ) 5.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 6.把漏斗抬高一点,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 7.我们可以用水浇花,洗菜。( ) 8.小水轮的转动是借助了水的力量。( ) 9.牛奶和水都没有气味。( ) 10.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用到的感官是鼻。( ) 三、我会连 根据题目要求将相关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橡皮 白糖 溶于水 食盐 泥土 不溶于水 红糖 四、我会答 1. 为什么水塔总是造的高高的 2. 有两份白色粉状物质,一份是奶粉,一份是面粉,你能用两种办法区分这两份物质吗 五、综合题 把盐、红糖和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并且静置一段时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1. 请你用线连起来。(要用直尺画线) 盐 红糖 沙子 2. 把盐水、糖水、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滤纸上过滤,一段时间后滤纸上会留下一些物质的是( ) A.盐水 B.糖水 C.加了面粉的水 3. 把少量食用油倒入水中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是( )。 A. B. C. 4. 在水中易溶解的打“√”,不易溶解的打“×”最后自己写一个并判断。 粉笔灰豆油洗衣粉味精洗洁精木屑
参考答案 一、我会选 CCBC CCAB CC 二、我会判 √ √√√ 三、我会连 四、我会答 1. 水塔造得高,水流动的力量就大,便于居民生活中使用。 2. 第一种:奶粉、面粉都有特殊的气味,可以闻一闻或尝一尝。第二种:取少量的两种物质分别放放水中,能溶解在水中的是奶粉,不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的是面粉。 五、综合题 1. 2.C 3.B 4.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水 水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 玩转小水轮——流动的水有力量 盐和糖哪里去了——能溶解一些物质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