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教科科学三年级下册
4.月相变化的规律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学习目标
1.知道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3.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问题导入
你知道什么是月相吗?
月相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什么是月相?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什么是农历?
农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
以中秋节为例,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回忆一下,下面哪个月亮更接近中秋节的月亮?
画一画月相图
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哪些月相?请你画一画。
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你是怎样排的?依据是什么?
②
③
⑤
⑥
⑦
蛾眉月
上弦月
盈凸月
满月
亏凸月
下弦月
残月
方法:根据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先思考哪些月相出现,哪些月相
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排序。
如果第一个月相是满月又要怎么排呢?
①
②
③
蛾眉月
上弦月
盈凸月
满月
亏凸月
下弦月
残月
1
满月
亏凸月
下弦月
残月
1
蛾眉月
上弦月
盈凸月
试着给一个月的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温馨提示:
1.思考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
2.可以打印,也可以手绘这些月相,或者用笔在记录纸上按照顺序
写下它们的序号。
一个月内月相的正确排序。
请大家对照顺序核对并调整。
观察这两种排序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排成圆圈
排成一字
更能看出月相变化的循环往复
将排好的月相照片装订在一起,快速翻动,看一看。
按顺序叠好
翻动
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缺
圆
圆
缺
重新看一遍视频,观察是否符合刚才的规律?
拓展
你有什么发现?
我国古人喜欢夜观天象,晴朗的夜空繁星点点,而最明亮的往往只有几颗,这些星星被称为亮星。
拓展
古人学会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以去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
课堂总结
月相变化的规律
③
月初
月中
月末
上半月,亮面在右
下半月,亮面在左
缺
圆
缺
小试牛刀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___________。
月相
小试牛刀
根据月相的形状,我们可以推断出农历的大致时间。( )
√
小试牛刀
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亮面在左边
B.由缺逐渐变圆
C.由圆逐渐变缺
B
本课结束,下次见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名 月相变化的规律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月相吗?月相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谈话:有了前面的学习,月球自己不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照射的光,而月相就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开门见山,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既方便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月相的变化规律。 探索新知 (一)画一画月相 1.教师谈话:我们平时除了用公历记录日期,还会通过农历记录日期。 农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 以咱们每年都过的中秋节为例,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2.教师追问:回忆一下,下面哪个月亮更接近中秋节的月亮?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呈现答案并小结: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是圆圆的,这个圆很圆满,科学里称这个月相叫满月。 3.教师继续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哪些月相?请你画一画。 学生回忆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 教师邀请2-3名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画的月相。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谈话和绘画活动,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农历节日(如中秋节) 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对月相的兴趣。通过回忆和绘画,帮 助学生将日常观察与科学概念结合,初步理解“满月”等月相特征。 同时,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表达,培养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后续 深入学习月相变化奠定基础。 (二)给月相排序 1.教师布置任务:根据一个月内月相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学生观察7张月相照片,进行排序。 2.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排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排好的顺序,说说自己这样排的理由。 教师呈现答案,介绍不同的月相名称,请学生对照着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师介绍排序的方法:根据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先思考哪些月相出现, 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排序。 3.教师变式提问:如果第一个月相是满月又要怎么排呢? 学生尝试重新排序。 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对照着进行调整和修改。 4.教师出示不同的月相照片并谈话:刚才我们排了一个月内几天的月相顺序。现在请你试着给一个月的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教师点拨一些排序活动的注意事项。 学生先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月相排序。 5.学生观看视频《月相变化》。 教师展示正确的月相顺序结果,学生对照着核对并调整。 6.教师展示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并请学生观察方法有哪些异同。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拨:相同点是按照月相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序,不同点是一个排 成圆圈,一个排成一字。 教师追问:哪一种排列方式更能看出月相变化的循环往复? 学生回答:排成圆圈。 7.教师谈话:将排好的月相照片装订在一起,快速翻动,看一看。 学生按照要求先按顺序叠好,再用燕尾夹夹好,然后快速翻动。 8.教师提问:在这一个月内,你发现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上半月,月 相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9.教师谈话:重现再看一遍视频,观察是否符合刚才总结的规律。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排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排序、讨论和调整,逐步理解月相变化的顺序及其循环特征。视频和实物演示(快速翻动月相照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变化的动态过程,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通过变式提问和不同排序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拓展 1.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谈话:我国古人喜欢夜观天象,晴朗的夜空繁星点点,而最明亮 的往往只有几颗,这些星星被称为亮星。 古人学会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以去 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 2.学生观看视频《月相科普》,更系统全面认识月相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 拓展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坚持观察。长此以往,夜晚观星 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观察天空,喜欢探索宇宙,调动学生的兴趣。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月相的变化规律:上半月,亮面在右,下半月,亮面在左。从月初到月中再到月末,月相呈现由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填空题: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___________。答案:月相 2.判断题:根据月相的形状,我们可以推断出农历的大致时间。 答案:√ 3.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 A.亮面在左边 B.由缺逐渐变圆 C.由圆逐渐变缺 答案:B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月相变化的规律”展开,通过导入、探索和拓展三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月相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导入部分通过提问“什么是月相”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尤其是结合中秋节月圆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够快速进入主题。然而,部分学生对“月相”的概念仍较为模糊,今后可以在导入环节增加更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快建立清晰的概念。 在探索环节,学生通过绘画和排序活动,逐步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绘画环节中,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画出月相,但部分作品较为简单,说明他们对月相的观察还不够深入。今后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带着更丰富的经验进入课堂。排序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讨论和调整,逐步掌握了月相变化的顺序。视频和快速翻动月相照片的演示效果很好,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月相变化的动态过程。然而,部分学生在排序时仍存在困惑,尤其是对“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分不够清晰。今后可以在排序前增加更多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相的变化顺序。 拓展环节通过介绍古人观星的传统,鼓励学生坚持观察月相和星空。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展开。今后可以考虑将观察任务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长期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达成。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设计中还需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探究深度。今后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增加直观教具和分层指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课外延伸任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