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月球——地球的卫星》课件(35张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5 《月球——地球的卫星》课件(35张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08 09:08:31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月球——地球的卫星》教学设计
课题名 月球——地球的卫星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 能模拟制造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 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教学重点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教学难点 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能模拟制造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环形山材料(沙子、形状不同的球、模拟地球的沙盘等等); 学生准备:关于月球的图片文字资料、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中国探月之旅》,了解中国在探月工程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工作,产生自豪之情。 2.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坚持探月呢?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谈话: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它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播放《中国探月之旅》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探月主题。通过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坚持探月”,引导学生思考探月的意义,初步建立科学与国家发展的联系。最后以“月球的秘密”为切入点,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月球的科学知识做好铺垫。 探索新知 (一)观察和认识月球 1.教师出示月球正反面的照片,组织学生观察并提问:观察月球的表 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发现的有意思的地方。 教师小结:月球正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背面反而少很多。 2.教师谈话:接下来,就请同学们3-4人一组先组内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月球信息。 学生先小组交流,选派1名代表上台汇报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信息,补充介绍月球的信息。 ①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 ②月球上昼夜温度变化大,几乎没有空气和水。 ③月球的直径和重量。 ④月球的运转形式和周期。 4.教师播放视频《月球表面》,直观认识月球表面的样子。 5.教师结合图片科普“月海”。 提问学生:月海真的是海吗? 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点拨:月海其实是颜色很深的低洼平原。 教师播放视频《月海科普》,进一步认识月海。 6.教师结合图片科普“环形山”。 提问学生: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两种常见的说法:陨星碰撞和火山爆发。 7.教师科普地月之间的比较。 教师播放视频《月球小知识》,进一步了解月球的其他知识。 8.教师谈话:现在请整理出你的月球小档案吧!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信息以及补充的信息进行月球档案信息整理。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观察月球照片、小组交流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认识月球的基本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和汇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享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补充讲解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月球的地貌、环境、运转规律等科学知识。通过“月海”和“环形山”的科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最后通过整理“月球小档案”,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二)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谈话:环形山形成的一种说法,是陨星碰撞。接下来咱们通过 一个小实验来模拟制造环形山。 2.教师展示实验材料:细沙、大小不一的球、小盒子。 教师追问:猜一猜,在这个实验里,它们分别模拟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细沙模拟月球表面,球模拟陨石。 3.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并播放实验视频《模拟制造环形山》。 学生动手操作模拟环形山的产生过程。 模拟实验结束后,在活动手册上画出你制造的环形山。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细沙模拟为月球表面,球模拟为陨石,亲身体验陨石撞击对月球表面的影响,从而加深对“陨星碰撞形成环形山”这一科学现象的理解。实验后绘制环形山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对月球地貌特征的感性认识。 (三)研讨与拓展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太阳的知识,现在利用维恩图来归纳一 下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异同吧!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总结太阳和月球的异同,教师进行补充。 2.教师提问:关于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呈现一些问题样例启发学生。 3.教师提问: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呢?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小结: ①没有水和空气; ②有大量月海盆地和环形山; ③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等。 4.教师提问:那根据咱们现在掌握的月球资料,你认为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不适合,比如没有空气和水,昼夜温差大等。 5.教师播放视频《潮汐现象》,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维恩图对比太阳和月球的异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通过提问“关于月球还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习深度。结合月球特征讨论“月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最后通过视频《潮汐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月球的特征: ①没有水和空气; ②有大量月海盆地和环形山; ③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④……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填空题:月球是地球唯一的___________。 答案:天然卫星 2.判断题: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 ) 答案:√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球的运动对潮汐现象没有影响 B.月球上有许多环形山 C.月球表面一片荒凉,坑坑洼洼 答案:A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月球——地球的卫星”为主题,通过视频导入、观察探究、模拟实验和研讨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球的关系。整体来看,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中国探月之旅》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引出月球的主题。学生在讨论“为什么中国人坚持探月”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月球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今后可以在导入环节增加更多互动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月球探索的意义。 在观察和认识月球的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月球照片、小组交流和视频展示,逐步了解了月球的地貌、环境和运转规律。小组合作和汇报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享能力,但部分小组在整理信息时缺乏条理性,今后可以在小组活动前提供更明确的任务指导,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整理信息。此外,学生对“月海”和“环形山”的形成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对“陨星碰撞”和“火山爆发”两种说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可以通过更多实例或模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模拟制造环形山的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了陨石撞击对月球表面的影响,实验后绘制环形山的过程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过于关注“玩沙子”而忽略了实验目的,今后可以在实验前更清晰地强调实验目标,并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引导。 研讨与拓展环节通过维恩图对比太阳和月球的异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但在讨论“月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时,部分学生的回答缺乏科学依据,今后可以提前提供更多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有逻辑地分析问题。最后通过视频《潮汐现象》,学生了解了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但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展开,今后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观察潮汐现象进一步探究。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月球的特征及其与地球的关系,但在信息整理、实验引导和深度讨论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今后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探究深度,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