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鲁尔区历史图片、工业分布图、转型案例视频)。
地理图表: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
学案(含探究活动表格、案例分析材料)。
二、教学目标
1.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发展历程及空间结构变化,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掌握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普遍规律。
综合思维:
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人地协调观:
探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地理实践力:
通过图表分析、数据解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 知识目标
掌握资源枯竭地区的定义、特征及面临的典型问题。
理解鲁尔区从辉煌到衰退再到振兴的全过程,分析其衰退原因及振兴措施。
归纳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区位评价→问题诊断→措施制定)。
3.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区位理论,结合图表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感悟区域发展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形成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及振兴措施。
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分析框架(区位条件、问题诊断、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
从多要素(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
结合案例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理解“人地协调”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以德国鲁尔区为典型案例,贯穿课堂始终。
2. 问题导学法: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3.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衰退原因、振兴措施及启示。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城市规划者,提出转型策略。
5.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态图表增强直观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鲁尔区的兴衰历程与问题分析(45分钟)
1. 课程导入(5分钟)
情境创设:
展示两组对比图片——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烟雾弥漫的工厂群与现今的生态公园、工业旅游景点。
提问:
“这两组图片反映了鲁尔区怎样的变化?为何被称为‘德国工业心脏’的鲁尔区会经历衰落与重生?”
学生初步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资源枯竭”概念,自然过渡到新课。
2. 新课讲授(25分钟)
(1)资源枯竭地区的定义与特征(5分钟)
概念解析:
定义: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地区。
特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
案例拓展:
展示中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如辽宁阜新、河南焦作),简要介绍其面临的共性问题。
(2)鲁尔区的昔日辉煌——区位条件分析(10分钟)
图表分析:
展示鲁尔区地理位置图、煤炭资源分布图及交通网络图。
学生活动:
填写“鲁尔区区位优势表格”,从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归纳其发展条件。
区位要素 具体表现
煤炭资源 储量大、埋藏浅、煤质优
交通条件 莱茵河航运发达,铁路网密集
市场条件 邻近西欧工业区,钢铁需求量大
水源条件 河流众多,工业用水充足
教师总结:
“鲁尔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形成了以煤炭、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集群,成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3)鲁尔区的衰退原因探究(10分钟)
数据解读:
展示19501999年鲁尔区煤炭基地数量、从业人数变化图表。
问题链设计:
① 煤炭基地数量为何锐减?
② 从业人数下降反映了哪些问题?
③ 这些数据如何说明传统产业的衰落?
小组讨论:
分三组探究衰退原因(能源结构变化、技术冲击、环境问题),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补充:
外部因素:石油和天然气替代、钢铁市场竞争加剧。
内部因素:开采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3. 探究活动(10分钟)
材料分析:
分发材料《1958年鲁尔区环境描述》(含污染现象的文字与图片)。
任务:
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影响”。
示例:
大气污染:工厂排放废气→酸雨、呼吸道疾病。
水污染:化工厂污水→莱茵河生态破坏。
固体废弃物:煤渣堆积→土地资源浪费。
成果展示:
选取23组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教师点评并补充治理污染的紧迫性。
4. 课堂小结(5分钟)
板书框架:
一、资源枯竭地区的定义与问题
二、鲁尔区的昔日辉煌
1. 区位优势:资源、交通、市场
三、鲁尔区的衰退原因
1. 外部冲击:能源替代、市场竞争
2. 内部问题:产业单一、环境恶化
过渡提问:
“面对如此严峻的衰退,鲁尔区是如何实现‘重生’的?这些措施对中国有何启示?”
第二课时:鲁尔区的振兴措施与启示(45分钟)
1. 复习导入(3分钟)
快速问答:
“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源替代、产业单一、环境问题)
承上启下:
“本节课将聚焦鲁尔区的转型之路,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 新课讲授(25分钟)
(1)鲁尔区的振兴措施(15分钟)
视频案例:
播放《埃森煤矿的转型之路》(3分钟),展示废弃煤矿改造为博物馆、文化园区的过程。
提问:
“视频中体现了哪些转型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分组任务:
三组分别研究“产业改造”“结构调整”“生态治理”措施,完成表格并汇报。
示例表格:
措施类型 具体做法 效果
产业改造 合并小企业、提高科技含量 提升竞争力
结构调整 发展生物医药、工业旅游 经济多元化
生态治理 整治河流、建设绿地 环境改善
深度思考:
“为何鲁尔区将炼铁高炉迁至荷兰海边?”(利用鹿特丹港口进口铁矿,降低运输成本,摆脱资源依赖)
(2)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启示(10分钟)
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P39“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讨论鲁尔区经验的可借鉴性。
问题:
“中国资源型城市与鲁尔区在区位条件、问题表现上有何异同?”
角色扮演:
学生作为“焦作市规划局顾问”,提出三条转型建议(如发展旅游业、延长产业链、治理沉陷区)。
3. 课堂练习(12分钟)
选择题巩固:
完成PPT中的当堂练习题(如鲁尔区区位优势、工业4.0的影响)。
示例:
题目: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心脏”,主要得益于( )。
答案:①丰富的煤炭、④地理位置优越、⑤便利的水陆交通、⑥广阔的市场(选项D)。
综合题拓展:
分析“乌金三角”(晋陕蒙煤田)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结合“方法提升”模板作答。
参考答案: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面塌陷。
措施:生态修复、发展清洁能源、延长产业链。
4. 总结提升(5分钟)
思维升华:
板书呈现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分析框架:
1. 区位条件评价(优势与劣势)
2. 问题诊断(经济、社会、生态)
3. 治理措施(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政策支持)
情感共鸣:
展示鲁尔区转型后的生态景观图,强调“人地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六、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P40课后活动题(焦作市转型分析)。
2. 拓展作业:撰写小论文《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以XX市为例》,要求运用课堂分析方法。
3. 实践任务:收集家乡或周边地区的工业转型案例,制作简报并分享。
七、板书设计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昔日辉煌
区位优势:资源、交通、市场
二、衰退原因
1. 外部冲击:能源替代、市场竞争
2. 内部问题:产业单一、环境恶化
三、振兴措施
1. 产业改造:科技升级、优化布局
2. 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第三产业
3. 生态治理:污染整治、绿色空间
四、启示
因地制宜、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八、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通过案例对比、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方法提升”模板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分析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2. 改进方向:
增加虚拟仿真软件演示工业布局变化,增强直观性。
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分层学习资料和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