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产业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3产业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教案(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04 14: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产业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一、教学设计背景
1. 课程标准要求
内容标准:以某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探讨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渗透:
区域认知:通过空间视角分析珠三角地理位置与产业转型的关系。
综合思维:从自然、经济、政策等多维度解析产业升级的驱动机制。
地理实践力:通过数据图表分析、案例探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人地协调观:理解产业转型对资源利用、环境承载及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
2.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课为区域发展专题的核心案例,是理解产业结构升级规律的典型素材。
学情基础:高二学生已掌握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等知识,但缺乏对产业动态演变逻辑的深度理解。
3. 教学资源准备
地图工具:珠三角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产业分布图。
数据图表:珠三角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折线图(1980-2020年)、工业部门产值柱状图(1999 vs 2015)。
多媒体素材:珠三角农业变迁视频、深圳科技园发展纪录片片段。
拓展材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节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准确描述珠三角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条件特征。
分阶段阐述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农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从政策、市场、技术等角度分析产业转型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解读、案例对比,归纳产业升级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区域发展的动态性与可持续性,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理解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在产业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国家发展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珠三角产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难点: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结构、环境承载及城市功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方法 应用场景 设计意图
情境教学法 导入新课、案例分析 激发兴趣,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问题链导学法 探究农业变迁、工业转型 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 辩论劳动密集型产业去留、设计产业规划方案 促进协作学习与批判性思维
数据图表分析法 分析产业比重变化、工业部门产值数据 提升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五、详细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珠三角的地理位置与产业转型背景
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珠三角新旧对比视频(桑基鱼塘→工业园区→科技新城),提问:
问题1:“视频中哪些场景反映了珠三角的产业变化?”
问题2:“这种变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关键词(如“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
2.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分析(20分钟)
任务1:定位珠三角
学生使用教材P42地图,标注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等),总结其地理位置特征:
海陆位置:濒临南海,港口密集(广州港、深圳盐田港)。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河网密布)。
相对位置:毗邻港澳,辐射东南亚(“前店后厂”模式的地理基础)。
教师点拨:结合地形图分析珠三角平原对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
任务2: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材料:珠三角传统农业模式演变(水稻田→桑基鱼塘→杂基鱼塘)。
问题链:
① 珠三角发展水稻种植业的自然优势有哪些?面临哪些问题?
② 桑基鱼塘如何实现“基塘互养”?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③ 从“桑基”到“杂基”转变的驱动力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填写表格(表1),教师结合地形图讲解洪涝治理与农业模式创新。
表1 珠三角农业模式对比
模式 优势 问题 驱动因素
水稻田 土壤肥沃,粮食高产 洪涝灾害多发 粮食安全需求
桑基鱼塘 生态循环,减轻水患 经济效益较低 市场需求变化
杂基鱼塘 高附加值(花卉、蔬菜) 耕地碎片化 城市化与农业科技发展
3. 产业转型背景探究(15分钟)
材料分析:展示1980年代珠三角改革开放政策文件(如设立经济特区)。
问题:“政策如何推动珠三角从农业向加工制造业转型?”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P43内容,总结政策优势(外引内联、廉价土地)、区位条件(毗邻港澳)及劳动力优势。
4. 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珠三角的自然条件与政策优势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
作业:绘制珠三角地理位置简图,标注核心城市与交通干线。
第二课时: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 复习导入(5分钟)
提问:“珠三角第一次产业转型的核心产业是什么?其发展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依赖政策、劳动力与地理位置。
2. 第一次产业转型分析(15分钟)
案例探究:珠海1983年的工业结构
材料:珠海早期工业部门数据(服装纺织占35%,食品饮料占28%)。
问题链:
① 该类工业属于何种类型?对劳动力有何要求?
② 分析其发展的区位条件(政策、劳动力、市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P44内容,总结“前店后厂”模式的特点及局限性。
影响讨论:
利:促进城镇化(人口迁入、基础设施完善)。
弊:环境污染(水污染案例:东莞运河治理)、地价上涨。
3. 第二次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崛起(20分钟)
数据解读:分析1999年与2015年珠三角工业产值柱状图。
任务:
① 对比两阶段主导工业部门的变化(纺织业下降,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升)。
② 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政策扶持、技术人才、全球产业链分工)。
教师拓展:深圳科技园案例(华为、腾讯等企业的技术创新)。
小组辩论:
辩题:“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应完全退出珠三角?”
流程:
① 正反方各3分钟陈述观点。
② 自由辩论5分钟。
③ 总结陈词2分钟。
教师点评:强调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渐进性。
4. 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产业升级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
作业:撰写短文《从“制造”到“智造”——珠三角的转型之路》。
第三课时:第三产业崛起与区域发展启示
1. 导入新课(5分钟)
视频素材:播放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宣传片。
提问:“视频中的产业类型与之前的工业有何本质区别?”
2. 第三次产业转型分析(20分钟)
数据解读:分析珠三角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图(1980-2020年)。
任务:描述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总结其特点(低污染、高附加值)。
案例探究:现代服务业类型
材料:深圳的金融业、广州的会展业、东莞的物流业。
问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人才、交通、信息化水平)
3. 探究活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规划(15分钟)
材料:教材P48图2-3-6(各城市产业定位)。
任务:
① 分析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产业定位差异。
② 讨论“错位发展”策略的意义(避免同质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学生活动:分组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城市产业定位的地理依据。
4. 知识迁移:区域发展建议(10分钟)
情境假设:“假设你是某中部城市市长,如何借鉴珠三角经验制定产业规划?”
成果展示:小组设计产业转型方案(需包含政策、优势产业选择、环境保护措施)。
5. 课堂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产业转型是动态过程,需结合区域实际持续优化。
作业:对比珠三角与长三角产业转型的异同,撰写分析报告。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 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 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 能准确描述产业转型阶段特征及驱动因素
思维能力 小组辩论、案例分析报告 能综合多因素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实践能力 地图标注、数据图表分析 熟练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表现 积极思考,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
七、板书设计
产业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为例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1. 临海、毗邻港澳、水热充足
2. 地形平坦,河网密布
二、产业变迁三阶段
1. 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
驱动因素:政策开放、廉价资源
2. 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
驱动因素:成本上升、技术创新
3. 第三产业崛起(现代服务业)
特点:低污染、高附加值
三、启示
1. 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2. 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
八、教学反思
1. 成功经验:
通过多维度案例分析,学生深入理解了产业升级的逻辑链条。
辩论与角色扮演活动有效激发了课堂参与度。
2. 改进方向:
增加实地考察或虚拟仿真资源(如珠三角产业园区VR视频)。
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探究活动充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