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04 15: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6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茶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我国茶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分布较少。下图为我国四大茶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我国各大茶区( )
A. 具有固定的面积和形状 B. 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C. 内部自然特征差异大 D. 根据水系特点划分
2.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是因为南方地区( )
A. 纬度较低,昼夜温差大 B. 平原面积广阔,排水条件相对较好
C. 黑土广布,土壤较肥沃 D. 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某年3月27~29日山东半岛东部某气象站先后受到气旋及冷锋的影响,导致大气能见度出现波动。下图为该气象站27日、28日风向、风力特征及大气水平能见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27日8:00~28日2:00,气旋的主要移动方向是( )
A. 向北移动 B. 向南移动
C. 向东移动 D. 向西移动
4. 29日该地大气能见度迅速升高,此日该地的天气状况是( )
A 风力变大 B. 降水结束
C. 气温升高 D. 气压降低
“穗莞惠”(广州、东莞、惠州)跨界地区是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圈域交织和邻近区域。跨界协同不足使其成为两大都市圈中的发展“洼地”,该“注地”是两大都市圈难以进入“圈 际耦合”发展阶段的关键“堵点”。下图为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空间演进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目前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处于( )
A. “独立发展”阶段 B. “中心聚能”阶段
C. “圈层扩散”阶段 D. “圈际耦合”阶段
6. “穗莞惠”跨界地区从“洼地”走向“高地”,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策略是( )
A. 消除自然阻碍,实现跨界航空对接
B. 强化行政壁垒,避免跨圈域纠纷
C.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跨界合作节点
D. 增强虹吸效应,壮大城市核心区
辽宁大连地区三面环海且地质遗迹众多,受外力作用影响正经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研究者在距海19千米的岳山山顶发现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蜂窝状盐风化洞穴(如图),该洞穴由海雾中盐分在砂岩中析出结晶,致使岩石表面碎屑颗粒脱落风化而成。完成下面小题。
7. 蜂窝状洞穴形成的条件是该地( )
A. 持续温暖 B. 干湿交替
C. 洋流交汇 D. 蒸发强烈
8. 目前破坏岳山山顶处岩石的外力作用还有( )
A. 潮汐涨落 B. 温差风化
C. 海浪拍打 D. 冰川侵蚀
下图示意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量统计数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沙漠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10. ④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D. 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上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18:40(北京时间)在固定位置,面向同一方向,每隔半个月观测一次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下图为该小组连续观测三次记录的太阳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兴趣小组连续观测的时期最可能是( )
A. 7月1日至8月15日 B. 3月1日至4月15日
C. 5月1日至6月15日 D. 9月1日至10月15日
12. 该兴趣小组观测期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 西安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 上海昼夜之差逐渐缩小且白昼渐长
C.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D.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会使沃克环流势力发生改变。下图示意某年份沃克环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沃克环流势力减弱的时期可能是( )
A. 厄尔尼诺年 B. 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期
C. 拉尼娜年 D. 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期
14. 若赤道地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平洋东、西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差减小
B. 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C. 澳大利亚东侧沿岸暖流势力减弱
D. 赤道低压势力减弱
15. 拉尼娜现象可能给我国带来气象灾害有( )
①寒潮频发②南涝北旱③暖冬现象④台风增多
A. ②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木吉火山群”是一种独特的“泉华型火山”,由富含钙离子的地下水在接近地表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沉淀形成碳酸钙晶体堆积而成。这些火山锥主要由石灰岩组成,锥顶火山口多有积水。
材料二:木吉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断裂发育且向东南方向延伸。下图为木吉盆地区域部分地形、地质示意图和“火山口”景观图。
(1)推测“火山口”中积水的主要补给类型并说明理由。
(2)“木吉火山群”不断向东南方向演替,简述其地质过程。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尼西亚的沙哇伦多是十九世纪末因荷兰人开采煤炭而兴起的一座城市,吸引了印度尼西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迁入。随着该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为摆脱困境,该城市依托当地资源禀赋逐渐成为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城市。下图为沙哇伦多位置示意图。
(1)分析沙哇伦多产业转型可能面临的困境。
(2)从当地资源禀赋角度说明该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合理性。
(3)指出该城市成功转型为采矿文化旅游城市所带来的好处。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最西部的山脉,山体北高南低,山高谷深,垂直高差大,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左下图示意高黎贡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右下图示意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
(1)分析高黎贡山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的原因。
(2)说出高黎贡山亚热带干暖河谷灌从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地形原因。
(3)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土壤肥力较低的自然原因。
19. 土地沙漠化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对青藏高原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形综合分析,有学者划分出沙漠化不同敏感程度的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防治建议(如下表)。
沙漠化敏感程度 分布区 沙漠化防治建议
高敏感区 青藏高原西北部 采用生物措施重点治理居民点和交通干线周围的裸露沙砾地。无人区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过程,以保护为主。
中敏感区 青藏高原中部:呈东北—西南走向 采用生物和物理相结合措施重点治理流动、半流动沙地;对于固定、半固定沙地主要采取就地保护措施:种植人工草地,必要时需要禁牧休养。
低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南部 保护现有林地,必要时退耕还林;草地一般不采取禁牧措施,更多依赖自身的生态系统修复功能。
结合图文资料,论证青藏高原沙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
(要求:论证充分,论述与材料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6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4题答案】
【答案】3. C 4. A
【5~6题答案】
【答案】5. C 6. C
【7~8题答案】
【答案】7. B 8. B
【9~10题答案】
【答案】9. B 10. D
【11~12题答案】
【答案】11 A 12. C
【13~15题答案】
【答案】13. A 14. B 15.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地下水补给。理由:“火山口”高于周边的河流,河流水难以补给;地处内陆高原盆地,气候较为干旱,大气降水少;断裂发育,为地下水运移提供通道。
(2)地壳运动致使断裂带向东南方向延伸扩展;地下水在东南方向断裂处涌出,形成新生“火山口”;西北方向“火山口”随着钙华逐渐堵塞,“火山锥”停止生长,在外力作用侵蚀下逐渐消亡。
【17题答案】
【答案】(1)经济较为落后,科技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修复和治理难度较大。
(2)煤炭资源开采吸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迁人,促进了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采矿活动留下的多种遗迹,形成了采矿遗产文化;该地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资源丰富,有山脉等自然景观资源。
(3)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18题答案】
【答案】(1)山体相对高度大,垂直气候差异大;山麓与山顶,坡度和坡位差异大;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差异大。
(2)地方性分异规律。形成的地形原因:位于横断山脉最西部,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山谷高差大,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明显;受局部山谷风影响,白天垂直方向上谷地盛行下沉气流,增加谷底气温,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形成灌丛带。
(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气流仍会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强;亚热带气候,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9题答案】
【答案】首先,青藏高原西北部是高敏感区,降水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最为脆弱,这里多为无人区且有裸露沙砾地。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为主的建议合理,因为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平衡。其次,青藏高原中部为中敏感区,有流动、半流动沙地等。采用生物和物理相结合措施重点治理是合适的,这样可以有效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大;对于固定、半固定沙地采取就地保护措施,能减少人为干扰,利于生态稳定;种植人工草地可为畜牧业提供资源,必要时禁牧休养有助于土地恢复。最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低敏感区,降水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保护现有林地、必要时退耕还林可维护生态环境;草地一般不采取禁牧措施,依靠自身生态系统修复功能,符合该区域生态状况,能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