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15: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邓稼先》
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蓦然(mù) 眼眶(kuàng) 矗立( chù) 人情世故
B.狩猎(shǒu) 追溯(sù) 棱角(léng) 消声匿迹
C.稽首(qǐ) 载途(zài) 震撼(hàn) 名副其实
D.躁热(zào) 漩涡(xuán) 拾级(shí) 川流不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书写与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衷于一件事,将全赴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秤,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里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A.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dǎo)变得不适实用了。
B.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衷于一件事,将全赴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wù),便是敬。
C.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dì)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D.事的名秤,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里上解剖(pōu)起来,并没有高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机器人会更加神通广大,将在更多领域造福人类。
B.他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大家十分佩服,不由得随声附和起来。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亟待整顿。
D.现在雾霾越来越严重,呼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这不是杞人忧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义项是 (  )
A.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了解了有关许多湖光岩形成的科学知识。
B.电脑的用处确实很大,小到打字,大到工程设计,都少不了它。
C.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
D.学校现在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yě▲。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A____,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尚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淘yè   ②崇   高
6.选文第二段画线句有语病. 请提出修改建议。
人往往变得情趣高尚而趋避凡俗。
7.请选出与“增广知识”短语类型一致的一项(  )
A.当代才俊 B.心灵纯洁 C.趋避凡俗 D.美好境界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在A处写一句话。
9.“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____,____,____。大运河的滟滟波光映照着扬州历史的变迁。可不是个好地方?
(1)下列三句话填入文段对应的空格中,排序正确的―项是(  )
①明月湖畔璀璨的灯光彰显着今日的辉煌
②木兰苑内的千年银杏诉说着隋唐风流
③东关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含蕴着明清时尚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二、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9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后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用绳子拉。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的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是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0.本文按照    顺序,以    为线索行文。
11.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12.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13.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能否被称为“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答案】5.冶;chóng
6.将“高尚”改为“高雅”
7.C
8.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9.【答案】(1)D
【答案】10.时间;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1.(示例)环境描写:“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
12.从侧面写出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不怕牺牲、忠于党的崇高精神。
13.能。理由:地下控制室距发射塔才大约100米,深4米,且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