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18: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教学评价试题
语文
亲爱的同学:
欢迎参加期末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4.要求书写规范、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学校拟开展“探索文化遗产的奥秘”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邀你一起完成任务。
活动一:身边的文化遗产(5分)
文化研学宣传组拟写了“台州乱弹”讲解稿,请协助完善。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以乱弹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微调、滩黄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别具特色。全盛时有28个班社,演出(zuò)① ▲ 无虚席。后到了清末,由于连年战乱,戏班渐渐解散。直到建国初,几位不甘心的老艺人重新扛起台州乱弹的大旗。1983年原创的《拾儿记》获省首届戏剧节大奖。可惜80年代末,剧团再次瘫痪。直到2005年,台州乱弹剧团重组,才重新焕发活力。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已先后打造《戚继光》《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等充分体现台州地方文化精(suǐ)② ▲ 的代表性剧目。历经沧桑变迁,从 【甲】 到 【乙】 ,从 【丙】 到再焕光芒。台州的参天古木、砖瓦寸土,见证着台州乱弹的华丽(tuì)③ ▲ 变。这块“戏曲百花园中独具古韵遗风的活化石”真的活了,也火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①(zuò) ▲ 无虚席 ②精(suǐ) ▲ ③(tuì) ▲ 变
2.结合语境,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繁华 落寞 繁华 B.落寞 繁华 落寞
C.落寞 繁华 繁华 D.繁华 落寞 落寞
活动二:教材里的文化遗产(11分)
3.教材梳理组梳理了教材中相关的文化遗产,请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11分)
文化遗产 相关古诗文名句或信息 出处
白帝城 从“① ▲ , ② ▲ ”中的地点变换,可见夏水流速迅疾。 郦道元《三峡》
杭州西湖 从“③ ▲ ,④ ▲ ”可见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和情感,展现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从“⑤ ▲ ,⑥ ▲ ”,可见西湖碧水无澜、水面光滑如镜。 欧阳修《采桑子》
赤壁 从“⑦ ▲ ,⑧ ▲ ”,可见诗人大胆假设,提出迥异于常人的历史观。 杜牧《赤壁》
金陵城墙 (南京明城墙) 词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残阳西垂、长江流逝的萧条秋景“⑨”,后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并发出感慨。 朱敦儒《相见欢》
湘江战役旧址 以中国人视角,带着民族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认知去讲述,更注重湘江战役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读者对湘江战役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名著⑩ ▲
以西方人视角来叙述,把湘江战役放在红军长征的大背景下,通过采访红军将士等方式,展现战役细节,使叙事真实可信,让读者更全面了解战役与长征的关系。 名著 ▲
活动三:文学里的文化遗产(39分)
(一)文学爱好组拟推荐史铁生故居作为研学打卡地,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17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 海 底 捞 月 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垠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实树枝单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刷—”,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
“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①。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4.梳理散文的内在逻辑与情感变化,将下表填写完整。(4分)
季节 老海棠树的变化 奶奶所做的事情 “我”的情态变化
春天 满树繁花 ① ▲ 自在、略带调皮
夏天 枝繁叶茂 补花 略有愧疚、无奈
秋天 ② ▲ 扫院子 同情、理解奶奶
冬天 枝条枯干 灯下学习 ③ ▲
通过梳理,我发现:④ ▲
5.品味散文中的“反复”之处。(5分)
(1)根据语境,揣摩文中画线句,关注三处不同标点,探究作者三次反复叫唤“奶奶”所传递的不同情感。(3分)
“奶奶。”“奶奶!”“奶奶——”

(2)作品反复叙述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谈谈你对奶奶“张望”这一举动的理解。(2分)

6.史铁生笔下的奶奶和朱德笔下的母亲都热爱劳动,请结合全文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劳动”在两位女性生命中的意义有何不同。(4分)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史铁生《老海棠树》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7.小语突发奇想:“也许,百来年后,史铁生故居的老海棠树也能成为文化遗产哦。”你觉得小语的想法靠谱吗?请结合全文和【链接卡片】简要阐述理由。(4分)
【链接卡片】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涵盖了无形的传统习俗、语言、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了有形的物质遗存,如古建筑、文物、考古遗址、艺术品、古树名木、名人故居等。这些遗产不仅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更是历史的见证。老海棠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幸福,常被视为长寿和坚韧的象征。作为一种植物,它的存在不仅美化环境,其生长环境和生态习性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古诗鉴赏组拟进行“乡愁”主题学习,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4分)
【甲】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乙】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①未 【丙】归园田居(节选) (东晋)陶渊明 暧暧②远人村,依依墟里③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①著花:开花。②暧暖(ài):昏暗,模糊。 ③墟里:村落。
8.小语同学认为:从主题角度看,【丙】诗不可以与【甲】【乙】两诗归为一类。你是否赞同小语的意见?请结合诗歌内容阐述理由。(4分)

(三)古诗文研习拟开展沈复《浮生六记》专项阅读,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18分)
【甲】
余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乙】
至海宁,游陈氏安澜园,地占百亩,重楼复阁,夹道回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②,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曾于桂花楼中张宴,诸味尽为花气所夺,惟酱姜味不变。姜桂之性老而愈辣,以喻忠节之臣,洵不虚也。
出南门即大海,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潮至,船随潮而去,顷刻百里。塘③上有塔院,中秋夜曾随吾父观潮于此。循塘东约三十里,名尖山,一峰突起,扑入海中。山顶有阁,匾曰“海阔天空”。一望无际,但见怒涛接天而已。
【注释】①唳:鸣叫。②千章:千株大树。③塘:堤坝。
9.根据阅读,为选文归档。(2分)
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部散文集,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六卷。
甲文应该出自《 (1) 》,乙文应该出自《 (2) 》。
10.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徐喷以烟 【勾连旧知法】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1)徐: ▲
盖一癞虾蟆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盖: ▲
以喻忠节之臣,洵不虚也 【查阅字典法】洵:①洵河;②疏远;③流泪;④诚然,确实;⑤通“徇”,敏捷 (3)洵: ▲ (填序号)
但见怒涛接天而已 【成语积累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4)但: ▲
11.“观其文,知其人。”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概括沈复的个性特征。(至少答出4点)(4分)

12.基于本册第二单元传记文学的学习经验以及单元“学写传记”的习作经验,请你作出判
沈复的《浮生六记》是否属于自传性作品 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阐述。(至少答出两点理由,4分)

13.沈复想象奇崛,把飞蚊比作仙鹤。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基于昆虫习性,对诸多昆虫也赋予了极具想象力的雅称。请根据表格提示,猜出相对应的昆虫名。(4分)
昆虫名 生活习性 雅称
① ▲ 外形小巧精致,给人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感觉。它的存在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维护花园生态平衡,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和宁静。 花园中的“淑女”
② ▲ 幼虫在地下“潜伏”四年,只为了成年后,在阳光下尽情歌唱五星期。 夏天里的歌唱家
③ ▲ 生性孤僻,善鸣好斗。通过摩擦翅膀产生独有的鸣叫声,其声音节奏和旋律让人联想到提琴的演奏。 田园中的提琴家
④ ▲ 有着绚丽颜色和图案的翅膀,飞行时姿态优雅,翅膀轻盈地扇动,仿佛在空中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求偶时会跳一种特別的“舞蹈” 大自然的舞姬
活动四:奥运里的精神遗产(12分)
巴黎奥运新闻组搜集了第一手新闻材料,邀你一起完成任务。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杨磊) 46.40秒!北京时间8月1日早上,中国队选手潘展乐打破了自己保持的46.80秒的世界纪录,夺得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这是中国游泳队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今天,我打破了世界纪录,也为中国游泳拿到开门红。在我下水的前一刻,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期待。”赛后,潘展乐憋在心中的一口气,终于吐了出来。
【材料二】
【材料三】在巴黎奥运会上,当全红婵夺冠后,多名记者上前采访。
甲记者:大家都在关注你能不能飞得高,但你真的觉得累吗 全红蝉:这问题问的,有谁不觉得累呢 乙记者:你老说这个小小巴黎拿捏。我想考考你,你知道“拿捏”用英语怎么讲吗 全红蝉:不会。 乙记者;我教你,好吗 全红蝉:不用了,我不想知道。
丙记者:你日常情况下,每天要训多长时间 全红蝉:我们每个人都七八个小时。 丙记者:有没有累得每天早上起来不想起的时候 全红蝉:有,闹钟响了,在床上就觉得特别累,也不太想起来,在床上一直躺着,早操也没去。 丙记者:有没有累哭的时候 全红蝉:累哭倒没有。有时跳不好或者被说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哭,很多次也想到过放弃。丙记者:你靠什么继续往前走 全红蝉:每天数着日子,数着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回头想想坚持了这么久,还不如坚持下去。 丙记者: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天才? 全红蝉:我觉得我跳好了,把训练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天才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简单,其实这里每个运动员都很刻苦,我也可以称他们每一位都是天才。
记 者:进入决赛,你觉得外界舆论有没有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你身上
潘展乐:我不关心外界舆论。记 者:你觉得大家看好你吗
潘展乐:我也不关心这些。我第一天接力开棒,打破了奥运会纪录。那个时候,我在4道游。我感受到了那一阵浪,直接把我给拍停了。然后我要重新启动。
记 者:它会影响到你吗
潘展乐;会,但也影响了所有人。我在决赛没感觉到这个浪,可能是前程冲太快了,把他们甩到后面了,没有浪了。因为我是左侧换气,就能看到5、6、7、8道都比我慢。我游回来的时候,看不到1、2、3道的运动员。所以,我就只能闷头冲。
记者:看不到意味着什么
潘展乐:意味着未知。可能他在前面,也可能他在后面。所以,我只能尽我所能。如果我尽全力仍没赢他们,那只能证明是我输了,我下次继续努力。我们肯定都希望不要带有偏见,单纯地来参加比赛。希望会有更多运动员来破每个世界纪录,这样才会有意思。
记 者:你心里会觉得委屈吗
潘展乐:肯定会。因为我就是清白的,去年加上今年的50多次兴奋剂检测,都是阴性,而且我们吃喝都经过严格筛查,就是不存在用药或误服的行为。
记 者:你能靠什么去改变
潘展乐:要打破他们的偏见,第一个要做好自己,保证自己是清白的;第二个就是拿成绩有力地回击他们。
14.请为【材料一】的消息补写标题。(2分)

15.自媒体时代,网上新闻满天飞。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新闻 (2分)

16.本组通过对第一手采访素材的分析,得出结论:采访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提问质量。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同是采访全红婵,甲、乙、丙三位记者中,谁设置的问题最好 请根据【材料三】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2)小文认为【材料四】中画线处的提问有点突兀。你赞同吗 请根据采访稿和【链接材料】,简述你的思考。(3分)
【链接材料】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得巴黎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了自
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澳大利亚游泳教练霍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这不真实,从人类角度这是不可能的。我研究这项运动三十年了,我研究速度规律,我了解这项运动,我是专家。别和我吹,也别强迫我接受,这不真实。”

17.《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请根据毛泽东的回答,推测斯诺的提问。(2分)
斯 诺:(1) ▲
毛泽东: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斯诺:(2) ▲
毛泽东:是杨昌济教员,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的人。 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 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活动五:精神文化我传承(50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写作。(50分)
卖 梦
新年第一天
我要去卖正月里的
初梦
装载宝物的船
像小山一样高
上面堆满了
正月里的好梦
我当然忘不了去遥远的乡下
找到那些寂寞的孩子
悄悄地,把好梦
送给他们
假如你有美梦成真的机会,你想把这机会送给谁 请根据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文学创作,也可以发表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00
200
100
200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教学评价试题
语文答案
活动一:身边的文化遗产(5分)
1.①座 ②髓 ③蜕
2.A
活动二:教材里的文化遗产(11分)
3.①朝发白帝 ②暮到江陵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无风水面琉璃滑 ⑥不觉船移 ⑦东风不与周郎便 ⑧铜雀春深锁二乔 ⑨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⑩《长征》 《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
活动三:文学里的文化遗产(39分)
(一)文学爱好组拟推荐史铁生故居作为研学打卡地,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17分)
4.①糊纸袋子 ②落叶缤纷③感动、敬佩 ④散文以老海棠树为线索,通过描绘四季的变化和奶奶的活动,展现了“我”对奶奶情感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
5.(1)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2)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举动,既是对“我”的关爱与期盼,也是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坚持。她希望“我”能健康成长,同时也渴望自己能够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自食其力,跟上时代。这种“张望”是奶奶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
6.示例:史铁生笔下的奶奶和朱德笔下的母亲都热爱劳动,但劳动在她们生命中的意义有所不同。对于奶奶来说,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自我证明和尊严的体现。她希望通过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摆脱“地主”成分的阴影,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对于朱德的母亲来说,劳动则是她一生的习惯和责任。她通过劳动来支撑家庭,教育子女,展现了勤劳、坚韧、无私的优秀品质。因此,虽然两位女性都热爱劳动,但劳动在她们生命中的意义却有所不同。
7.示例:小语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老海棠树作为史铁生故居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史铁生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更是他与奶奶深厚情感的见证。同时,老海棠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富贵和幸福的寓意,被视为长寿和坚韧的象征。因此,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老海棠树具有成为文化遗产的潜力。然而,是否真正成为文化遗产还需要考虑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认可度等多个因素。因此,小语的想法虽然靠谱,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论证。
(二)古诗鉴赏组拟进行“乡愁”主题学习,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4分)
8.我赞同小语同学的意见,认为【丙】诗不可以与【甲】【乙】两诗归为一类,理由如下:
从主题角度看,【甲】诗和【乙】诗都明确表达了乡愁的主题。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描绘床前的月光,引发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王维的《杂诗》则通过询问来自故乡的友人关于故乡寒梅是否开花的问题,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牵挂和怀念。
然而,【丙】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首诗的主题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而非直接的乡愁。诗人通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句子,表达了自己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怀抱的喜悦和轻松,这与【甲】【乙】两诗所表达的乡愁情感并不一致。
因此,从主题角度看,【丙】诗与【甲】【乙】两诗在情感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应归为一类。
(三)古诗文研习拟开展沈复《浮生六记》专项阅读,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18分)
9.(1)闲情记趣(2)浪游记快
10.(1)徐:慢慢地,缓缓地。(2)盖:原来是,大概是。(3)洵:④诚然,确实。(4)但:只,仅仅。
11.他富有想象力,善于观察细微之物并产生有趣的联想;他热爱大自然,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性格天真烂漫,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和好奇;同时,他也具有生活情趣,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
12沈复的《浮生六记》属于自传性作品。理由如下:首先,【甲】文记录了作者儿时观察蚊子和草丛等细小事物的情景,这是作者个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次,【乙】文则描述了作者游览陈氏安澜园和观海等经历,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游历之事。这些内容都符合自传性作品的特点,即记录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可以判断《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性作品。
13.① 瓢虫② 蝉③ 蟋蟀④ 蝴蝶
活动四:奥运里的精神遗产(12分)
14.潘展乐破世界纪录,夺得巴黎奥运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
15.在自媒体时代,网上新闻众多,但真实性和可信度参差不齐。因此,对待新闻应该保持理性态度,不盲目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于涉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新闻,应该关注权威媒体和官方渠道的报道,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新闻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不轻易被舆论左右。
16.(1)丙记者设置的问题最好。在采访全红婵时,甲记者的问题较为笼统;乙记者的问题则偏离了主题,过于关注网络用语和流行文化,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训练生活无直接关联;而丙记者的问题则更加具体和深入,涉及到了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训练感受、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对于天才的看法等方面,能够更全面地展现运动员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因此,丙记者设置的问题最好。
(2)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提问是基于潘展乐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冠后,却遭到澳大利亚游泳教练霍克的质疑和否定的背景而提出的。虽然这个提问直接触及了潘展乐的个人情感,但考虑到他作为一名运动员,在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却面临外界的质疑,这样的提问是合理且必要的。它能够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潘展乐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他对于外界质疑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因此,这个提问并不突兀,而是有助于展现潘展乐更全面、真实的形象。
17.(1)你对你父亲的严厉态度有什么看法?它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2)谁是你的启蒙老师?他对你有哪些影响?
活动五:精神文化我传承(50分)
18.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