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2022年)
教学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过程和结果;理解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顺利进行的原因;并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重要意义。 2.本课以文字、图表、视频等多种史料为依据,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与归纳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华丽篇章,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土地改革和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中国共产党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和认知,培养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专业名词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能力运用。根据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主体发生的变化,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2.时空观念:通过对近代史上土地政策的梳理,树立学生对于土地改革史的时间观念。通过新旧解放区土地改革地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土地改革背景相关材料的分析,认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民生存现状与国家工业现状;通过对土地改革时期相关材料的分析,得出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4.家国情怀:通过对农民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主观意识。通过对近代中国各阶层提出的土地问题的办法及结果的梳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拯救农民阶级和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重任,增强学生的爱党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你吃了吗?” “食物从何处来?”天上、水里抑或是土里。
过渡: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一直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劳动者,是农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些财富却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这是为何呢?我们通过的一些材料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课: 第一部分 命运
章节标题 相关材料及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农民 问题1:根据图表,说一说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的具体情况? 学生: 材料1:在旧中国,农民不仅要承担官僚机构的庞大开支,还承受着帝国主义的勒索与掠夺,特别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所需巨额军费最后都转嫁到了农民头上,使赋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的恶霸地主不仅勾结官府,而且拥有武装,自立法律,私设公堂。 ——董志凯 陈廷煊《土地改革史话》 问题2:当时我国农民主要是受到了哪些势力的压迫? 学生: 通过材料及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国家工业发展状况,了解基本史实。同时提出问题:农民命运与国家命运(新中国)的关联,在介绍土地改革背景的同时埋下伏笔。
国家 材料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问题3:根材料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
过渡:可是工业的落后与农民和农业有什么关系呢?与土地改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农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就让我们从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 刚才,我们提到农民阶级命途多舛。而处于动荡、侵略之下的中国,是谁真正担负起了拯救他们的历史重任呢?
第二部分 重任
章节标题 相关史实及解读 设计意图
1.农民阶级的自救 《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农民阶级曾经为了实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愿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企图自救,却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最终无法实现。 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真正意义上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落实家国情怀。
2.中山先生的理想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 主张通过协商,和平实现土地改革。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改革纲领,企图通过“协商”,和平地实现土地改革和“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而作为协商对象的地主阶级、官僚统治者,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去帮助中山先生等革命派实现理想吗? 学生:
3.肩负历史重任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 ——1994年农业部《中国农业全书》 从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口头上说说,而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在中国的广大农村领导了一场长期的,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这一干就是20多年。 从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土地革命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向农民证实了只有她才能够帮助农民真正意义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最终也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回顾1927-1947年以来共产党各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重任 可即使如此,土地改革并没有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还没有完成土地改革。
过渡: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愿望使中国共产党再次将土地改革提上了日程。在1950年迎来了土地改革史上的重大突破。
第三部分 突破
学生活动:观视频与集思广益 【第一步·观看视频】观看《土地改革》视频,寻找土地改革的基本概况。 时间:1950年 地点:新解放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第二步·集思广益】请同学们按小组,为相对应的材料拟出合适的标题,讨论完成。
集思广益 开卷有益 设计意图
第1小组: 教师标题:1.千年变革 材料: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思考1: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 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改后的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有请第二组的同学。 通过两个学生活动的设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概括归纳。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同时在课堂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第2小组: 教师标题: 2.翻身为主 材料:“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我们的了。”农民们还高兴地唱到“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 ——《中国的土地改革》 问题: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 意义:2.农民翻身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第3小组: 教师标题: 3.巩固政权 材料: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问题:据材料思考,土地改革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有何意义? 学生: 意义:3.巩固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第4小组: 教师标题: 4.支援建设 材料: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改革大大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保证了全国人民粮食的需要量,增产了工业原料作物。农民的购买力也迅速提高了,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较之1950年增加25%左右……这就给我国的工业产品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国内市场。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问题:结合教材第15页第二段相关史事和材料思考,土地改革对国家工业化有何影响? 学生: 意义:4.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第四部分 蜕变
问题1:综上所学思考和讨论:农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有什么关联?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如此重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3分钟) 学生: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做出了回答。无论是巩固新生的政权,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还是今天城市的基础建设,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处处都离不开农民的身影。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不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所以70年来,国家不断优化农业政策,加快农村建设,逐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的蜕变。 在农业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党和国家也没有放松对它的关心与重视,从2004年开始,连续19年,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皆是与农业有关。为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习总书记还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他指出: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最紧缺的是什么? 学生: 是你们,而且是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你们。 视频《逐梦乡村 引领振兴》 绿油油的庄稼是生活的希望和保障。同学们,不论何时,土地都承载着诸多人的梦想。七十年前,土地改革实现的是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七十年后,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农村重焕生机,又成为千千万万中国青年实现创业梦想的热土,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深入基层,到乡村中去建功立业。在不久的将来,希望你们也能用知识哺育乡村、做好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使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在一片片乡野泥土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与讨论,将农民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引起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同时通过大学生选择农村就业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投身农村,报效祖国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土地改革 副板书: 命运(背景) 农民:饱受压迫 重任(领导者) 国家:工业落后 突破(内容与意义) 蜕变(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