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及简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及简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7 17: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有特有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限定。
C.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通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难度低于民间酒令,它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没有要求。
B.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这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一句不符合“一物双行令”的行令规则。
D.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饮酒表达出厌恶之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B.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
C.《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巴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消失在了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
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里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印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
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胜利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作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这一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寒冷肃杀的氛围,也暗示着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
B.小说刻画了掌柜热情、善良的形象特点,但在小叫花回来给钱时,掌柜说的不收酒钱的话其实是违心的,这一细节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掌柜对小叫花一开始是同情,后来是敬佩,情感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情节更具张力。
D.小说叙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感人的故事,语言通俗平实,叙述节奏明快,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增强了抒情意味。
5.关于文中画线句子“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写出了掌柜在听到枪响后的紧张和担忧,他担心小叫花的安危。
B.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张和危险,以及小鬼子的残暴。
C.为下文掌柜第二天看到小叫花的尸体以及了解真相做了铺垫。
D.体现了掌柜的胆小怕事,面对危险时的恐惧和无助。
6.小说中的小叫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小说以“买酒”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节选自《清史稿·姚鼎传》)
材料二: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黑色签字笔将需要断句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至A其浅深B之际C有古人D所未尝言E鼐独F抉G其微H发其蕴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在各省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解元”。
B.善,意为友善、交好,与《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善”意思不同。
C.接,指接见、接待,文中“接人极和蔼”指姚鼐待人十分和蔼,与成语“短兵相接”中的“接”意思不同。
D.而,表转折,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而”意思不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曾担任过礼部主事、纂修官等职,《四库全书》完成后,他辞去官职,在钟山、紫阳等书院担任讲席。
B.姚鼐擅长写古文,他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文风与欧阳修、曾巩非常接近。《登泰山记》便体现了姚鼐的这种文风。
C.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世人把他们作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桐城派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向南波及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
D.姚鼐文学主张以道德为根本,在经籍义理的解说方面探本潮源。论者认为他的文章在文辞和道理两方面都胜过了方苞、刘大櫆。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杜荀鹤①
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涧底松②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出身寒微,屡试不第。中年始中进士,后授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②取自魏晋左思《咏史》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唐白居易有诗句“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夏日的山林是避暑的好去处,不时吹来的山风让炎夏的暑气稍有收敛。
B.颈联中的“求”“乞”写出诗人希望借“猿”“鹤”攀缘远翔之力来传递诗文信件。
C.尾联中的“悠悠”指忧思不绝,这里表现了作者心系利禄、汲汲功名的人生追求。
D.全诗用清新洗练的语言,勾勒出清净悠远的画面,字里行间蕴含着灵动之美。
13.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这一句是“,”。
(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现实。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能够看出。
(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4)古典诗词中常借空间与时间对举抒发内心的感慨,《登高》中“,”即是如此。
五、文言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请托,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往,去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围绕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七、文言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
18.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集中表达了作者李煜一泻千里的愁情。
B.《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_____。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______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______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______。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胜枚举 形形色色 洗心革面 风流云散
B.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 洗尽铅华 烟消云散
C.不胜枚举 形神兼备 洗尽铅华 风流云散
D.琳琅满目 形神兼备 洗心革面 烟消云散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偌大的展厅按照历史年代把展品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B.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
C.偌大的展厅遵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让人浮想联翩。
D.偌大的展厅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①,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②。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③。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专注田畴,成功培育出“两系法杂交水稻”,泽被后人;钟扬足迹遍布西藏高原,收集植物种子4000万棵,为国家种质库收集物种,造福苍生……他们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展现出“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简析:文中明确提到“以雅令最受欢迎”“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而非通令,C选项与原文不符。
  2.答案:B
  简析:A选项,“飞花令”比民间酒令难度高,对行令者诗词基础有要求;C选项,“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符合“一物双行令”规则;D选项,少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表达爱慕之意,并非厌恶。B选项中淑英说的“落花时节又逢君”含“花”字,符合“飞花令”基本要求。
  3.答案:C
  简析:文中仅表明高丽人对中国文化熟识,不能得出两国文化一致的结论,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4.答案:B
  简析:从掌柜让小叫花躲床底、按要求放酒等情节可知,掌柜不收酒钱是真心的,并非违心,B选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掌柜让小叫花躲起来,后续还按要求放酒,说明他不胆小怕事,“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是担心小叫花安危和对局势的担忧,D选项理解错误。
  6.答案:
  勇敢机智:扮叫花子下山买酒,引开鬼子保护战友,面对危险不畏惧。
  诚信善良:买酒不忘给钱,坚持付酒钱。
  有责任感:作为卫生员,为战友买酒疗伤。
  坚强乐观:死后嘴角仍有微笑。
  简析:从她买酒的行为及面对鬼子的做法可看出勇敢机智;买酒还钱体现诚信善良;为战友买酒突出责任感;死后微笑展现坚强乐观。
  7.答案:
  线索:故事围绕“买酒”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突出人物形象:展现小叫花和掌柜的品质。
  揭示主题:体现军民情谊和抗联精神。
  激发读者兴趣:引发对买酒背后故事的好奇。
  简析:文章以“买酒”串联情节;通过买酒过程刻画人物;买酒背后蕴含军民情和抗联精神;“买酒”标题引发读者探究欲望。
  二、文言文阅读
  8.答案:CEH
  简析:“至其浅深之际”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有古人所未尝言”是完整的表达,后面需断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结构相似,中间应断开。
  9.答案:A
  简析:乡试中试者是“举人”,不是“贡士”,A选项错误。
  10.答案:D
  简析:原文是“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并非在文辞和道理两方面都超过方苞、刘大櫆,D选项错误。
  11.答案:
  (1)即使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亲近佩服他。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简析:(1)“虽”即即使,“异趣”指见解不同,“亲服”是亲近佩服;(2)“或”指有的,“得日”是被日光照着,“偻”意为像鞠躬的样子。
  三、古代诗歌阅读
  12.答案:C
  简析:尾联“浮名薄宦总悠悠”表达的是对浮名薄宦的淡然,并非心系利禄、汲汲功名,C选项理解错误。
  13.答案:
  动词:“摇”“撼”生动展现松竹动态,使画面富有美感。
  数词:“千尺”“一窗”突出感受,增强表现力。
  意象:“涧底松”“庭中竹”有象征意义,蕴藉深刻。
  简析:“摇”“撼”让松竹形象更鲜活;“千尺”“一窗”从视觉和感受上强化效果;“涧底松”“庭中竹”象征作者境遇和追求。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答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简析:注意“术”“藉”“既”“汶”“徂徕”“作”等字的正确书写。
  五、文言小题
  15.答案:A
  简析:“属”在这里是劝人饮酒的意思,A选项解释错误。
  六、语言文字运用
  16.答案:D
  简析:A选项,前“而”表修饰,后“而”表转折;B选项,前“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之”是指示代词;C选项,前“其”表推测语气,后“其”是代词;D选项,两个“焉”都是语气词。
  七、文言小题
  17.答案:D
  简析:A、B、C选项都是判断句,D选项是被动句,“于”表被动。
  八、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C
  简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刘裕的典故,不是刘义隆,C选项错误。
  19.答案:B
  简析:“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东西多,“不胜枚举”侧重于数量多,这里用“琳琅满目”更合适;“形形色色”强调种类多样,“形神兼备”侧重于形态和神情,“形形色色”符合语境;“洗尽铅华”适用于物,“洗心革面”用于人;“烟消云散”用于物,“风流云散”用于人,所以选B。
  20.答案:D
  简析:原句存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和主语残缺问题。D选项修改后,“偌大的展厅”作主语,“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搭配合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语序正确,“我置身其中”补充主语。
  21.答案:
  ①这位评选家就是时间
  ②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也未必“知其意”
  简析:①根据后文“推荐给时间”可知评选家是时间;②前文说经典著作经时间考验,所以这类书值得精读;③结合“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可知懂了文字也未必懂意思。
  22.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把“语言文字”比作“拐棍”,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知其意”后应正确对待语言文字,达到“得意忘言”境界。
  简析:将语言文字比作拐棍,形象地说明了语言文字对理解书意的辅助作用,以及不应局限于语言文字的道理。
  九、作文
  23.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可从袁隆平、钟扬的事迹中提炼出奋斗、创新、奉献等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结合现实进行论述,论证时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改任礼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交往的人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他的论文以道德为根本,而且在经籍义理的解说上探本溯源。到了那(经籍义理)深刻之处,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唯独姚鼐能选择其中的微妙之处,发掘其中的意蕴。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桐城派的风格传统,到这时就形成了,这种风尚情趣,向南波及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姚鼐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姚鼐)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然而如果是道义上所不允许做的事,他坚定地不肯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人称赞他品学兼备,推崇姚鼐没有异议。曾经模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写作《今体诗选》。评论的人认为十分精确恰当。自从告老回乡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阳、钟山书院担任讲授四十多年,把教诲开导后辈当作要务。嘉庆十五年,他重赴鹿鸣宴,被授予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姚鼐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著作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材料二: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共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过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感到厌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即使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亲近佩服他。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时,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妄自尊大。姚鼐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名利,有超凡脱俗的志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