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21: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字词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
1.请你用楷书或行书将“少年强则国强”六个字正确写到下面的田字格中。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
2.甲骨文的“国”(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框,象征一片土地,右边是戈,指武器,引申为武力、部队;据此推测,“国”原本的意思是。
三、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3.以下是小语同学的演讲稿,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时光流转,情怀不改。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文段横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B.源源不断
C.生生不息
(2)文段中加点字“懈”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jiē
B.xiè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
4.在班级举行的“最能代表中国的自然景点评选”中,“泰山”和“黄河”争夺魁首。你会将自己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我选择:;理由是:。
5.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小文拟写了一副有关长城的对联的下联,请你结合提示,帮她补写上联。
经唐宋彰古韵历秦汉城起春秋至明清阅尽沧桑
上联:。
下联:关横华夏,跨荒原穿峻岭沿碧海,饱经风雨展雄姿。
6.请你按照划线的部分分别仿写一个句子,使其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自古以来,无数先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谛。在古代,有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有岳飞精忠报国,抗金救国的英勇;,。在现代,有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优厚薪金,毅然回国的决绝;有袁隆平沥尽心血,研究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的担当;,。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7.请你把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填写完整。
(1)文人常以“问”的形式抒情言志。看见月圆,苏轼心生怨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实则抒发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仕途受阻,李白用“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其一)]抒发面对人生艰难之路的感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微斯人,?”抒发了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长沙过贾谊宅》中,刘长卿用“汉文有道恩犹薄,?”道出了千古文人之悲。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商隐的“,”(《无题》)描写了恋人相见与相别之难;杜甫的“有弟皆分散,”(《月夜忆舍弟》)在叙述兄弟离散的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与不安;温庭筠的“,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借家乡自在戏水的野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8.结合艾青的相关作品,谈谈他为什么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七、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9.班级举办了“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本次活动中,班级准备设计四个环节,老师已经设计好了前两项。请你仿照下面的形式再设计两个环节。
环节一:“自强不息”名句搜集赛
环节二:“自强不息”故事会
环节三:
环节四:
(2)在“‘自强不息’名句搜集赛”环节,同学们搜集了以下名句,请你猜一猜它们描绘的分别是什么?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八、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10.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文本二】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本三】
隔水皆城,如其堤带波也。循水南行三十里,至杜浦,忽雪片如雾。十五里至将乐境,乃杨龟山故里也,又十五里,为高滩镇。因覆水静,碧空如澄,旭日耀芒,群峰积雪,有如环玉。因中以雪为奇,得之春末为尤奇。时帆布桩,俱曝日披沙;而余赤足飞腾,良大快也!二十五里,宿于山洞渡之村家。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1)读文本 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一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理文意 析字义: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湖中人鸟声俱绝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文“大雪三日”推测。 A绝:
余拏一小舟 查阅词典法:①牵引;②撑(船);③船桨。 B学:(此空填序号)
十五里至将乐境 课内迁移法: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至:
俱曝日提炉 成语借鉴法:一曝十寒。 D译:
(3)品手法 明内涵:
《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运用了的描写手法,意思是,写出了西湖雪后的风光。文本三中“碧空如澄,旭日耀芒”一句意思是,写出了高深铺独特的景色。
(4)悟情感 促成长:
这三篇作品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任选一则简要分析作者借“雪”表达的情感。
九、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母亲的价值
叶滑
①雪,漫无边际地下了一夜。早上出门的时候,儿子打了一个趔趄。
②一整天的时间,儿子在公司心神难宁,稍一停歇,心头总会涌上一种不祥的预感。快下班的时候,一个陌生电话打了过来,儿子接起电话:母亲摔了,摔倒在菜市场门口。
③儿子满头大汗地赶到医院,医生说,经过初步诊断,老人家右腿骨折,手术倒不复杂,但是老人家年纪大了,愈后很难说,也可能会落下残疾。儿子心头一颤,让医生选用最佳的治疗方案,至于愈后,只能寄望于母亲能挺过难关,一切安好。
④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遗憾的是,现实并非童话,医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预言了残酷的事实。母亲只能依靠拐杖艰难行走,生活勉强自理,至于其他的,已不能有太多的奢求。
⑤这件事对母亲的影响很大,之前每天晚上给儿子做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是她的价值,也让她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儿子也了解自己的母亲,她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贩菜卖菜,为了五毛钱的差价,她不惜早起三个钟头,蹬着三轮车辗转十多公里到合适的市场去。那个时候,她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不管外面是暴风抑或骤雨,她都立在那里,不曾倒下。如今,母亲连照顾好自己都有些困难,这让她无所适从。好几次,儿子下班回来,发现母亲静静地坐在阳台,神情呆滞地望着窗外……
⑥儿子明白,是他为这个家做点儿什么的时候了。
⑦晚上,儿子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跟母亲有一句没一句的拉着家常。自从落下残疾以后,母亲跟儿子交流不多,饭桌上也很少说话。直到儿子说,今天上班被领导训了一顿,母亲这才抬起头来,听闻自己的孩子挨了骂,她还是没法做到心如止水。
⑧母亲问,是工作没有做好么?
⑨儿子说,不是的,是最近迟到了好几次。
⑩你不是定了闹钟吗?
这段时间工作太累了,早上起不来,闹钟也没叫醒自己。
儿子顿了一下,搂着说,要不,明天你七点叫我起床吧?
母亲愣了一下,终于还是答应了下来。
天刚放明,隔壁的房间就传来一阵窸窣的声响,母亲穿好衣裳,拄起拐杖,沿着床沿缓缓揶动,她每走一步都那么艰难,但每迈出一步又是那么坚定,她要叫儿子起床。
推开房门,儿子果然还在呼呼大睡。
三儿,起床了,要去上班了。母亲说。
哟,都七点了,你不叫我,我今天又要误事。儿子满脸憨笑,连忙从床上爬起来。
从此之后,每天七点,母亲都会准时起来叫儿子起床;而儿子从不在外过夜,每天早上也照样会因为工作太过劳累,闹钟也没法叫醒。
时间像天上的流云,随风飘散。
报晓的鸟儿鸣叫声一点点暗了下去,熹微微的晨光一丝丝钻过了窗帘。屋子里窸窣的声音也越来越近。儿子赶紧盖好被子,闭上双眼,他知道,不用太久,会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他的床前。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简要回答,为了实现“母亲的价值”,儿子做了什么努力?
(3)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母亲穿好衣裳,挂起拐杖,沿着床沿缓缓挪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报晓的鸟儿鸣叫声一点点暗了下去,熹微的晨光一丝丝钻过了窗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文中“儿子”让母亲喊自己起床一事,对身有残疾的母亲来说是不容易的,你认为文中“儿子”的做法是正确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朱汉民
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系先贤王阳明所说。这句名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总结,也是当代人做人、做事的指导。我们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做成有意义的事情或事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想要成就事业,首先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即与我们的立志有关。
②没有立志,我们就没有前进的目标。而一个没有前进目标的人,如何会有可成之事?无论你是要成就内在的人格,还是要成就外在的事业,首先要确立奋斗的目标。
③王阳明被贬贵州,经“龙场悟道”后,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著名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该学规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他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他看来,无论是圣贤豪杰,还是百工技艺,人人都有成就事业的可能,但是首先必须立志。
④王阳明认为,人是否可以成为圣贤,关键在于是否要立下成为圣贤的志向。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驰,最终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很多人都知道,应该确定奋斗目标,但难能可贵的是确定一个既有高度,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⑤魏源在谈到士君子追求的国家治理目标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他说:“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情势则必迁。”以魏源为代表的晚清士君子活跃于当时的军政界、学术界。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卓有成就,恰恰在于他们是一批既不俗、又不迁的真君子。他们的立忠,无不是坚持将理想主义的情怀与现实主义的精神统一起来。
⑥没有立志,我们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我们想要做成事业,必须要有动力,而通过立志确立的目标,则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为了激发士君子的奋斗动力,宋代士大夫提出了“士希资,贤希圣,圣希天”的递进式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士君子在不断提升目标时而获得奋斗的动力。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在反省明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只讲成就圣贤人格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所以,豪杰精神就成为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奔走呼喊的时代心声。明清之际士大夫的著名代表人物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都呼唤豪杰精神。王船山反省了明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
⑦没有立志,就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立志则可以使这些潜能激发出来,特别是人一旦立下了高远的志向,就更加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并可以转化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力量。再谈一个湘军的例子。曾国藩也是读书期间就立志做一个“圣贤——豪杰”之人。湘军儒将虽是儒生出身,但是引人注目的是,在保卫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力量。再谈一个湘军的例子。曾国藩也是读书期间就立志做一个“圣贤——豪杰”之人。湘军儒将虽是儒生出身,但是引人注目的是,在保卫家乡、维护孔教的志向激励下,这些儒生们显示出了敢于任事、毅然决断、顽强坚韧的军人气质,这是他们能够统领军队、奔赴疆场、浴血奋战并成为儒将的重要条件。曾国藩强调:“为圣贤者,亦各有自主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曾国藩成为一代儒将的代表,正是由于立下高远的志向,故而激发出了潜能,并转化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力量。
(1)本文观点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分论点二和分论点三。
①②
(2)本文第⑦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任选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请你阅读文章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立志?
十、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
13.作文。
自然景物中藏着生命的力量,精美的器物里藏着劳动的艰辛,朴素的文字中藏着人生的智慧,平凡的日子里藏着美好的情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物品,一本书,一段时光……都会让你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启迪。
请以“中藏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14.作文。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 刘向(新序 节士)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 林则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国山水的魅力,不仅在其奇异的外在形态,更有其深邃的生命智慧。
阅读上面关于山水的格言警句,你有怎样的感悟呢?请任选一则或几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按要求用楷书或行书正确书写“少年强则国强”
  简析:考查汉字书写,需使用楷书或行书规范书写,注意笔画清晰、结构合理,“强”“则”等字要书写正确。
  2.答案:用武力保卫的土地范围
  简析:根据甲骨文“国”字的构成,左边象征土地,右边代表武力,可推测其原本意思是有武力保卫的土地范围。
  3.答案:(1)C(2)B
  简析:(1)“络绎不绝”用于形容行人、车辆等;“源源不断”侧重接连不断;“生生不息”指事物不断发展繁衍,符合中华文明绵延的语境,选C。(2)“懈”读音为“xiè”,选B。
  4.答案:示例一:泰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五岳之首和传统文化重要象征;自然景观壮丽,山势雄浑,有苍松翠柏、巨石、云雾等。示例二: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代文明发源地,承载历史文化记忆;河道形态独特,有九曲黄河、壶口瀑布等壮观景象。
  简析:选择泰山可从其文化地位和自然景观特点阐述;选择黄河可从文明发源地和独特景观等方面说明,理由合理即可。
  5.答案:城起春秋,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阅尽沧桑彰古韵
  简析:根据对联的对仗要求,“关横华夏”对“城起春秋”;“跨荒原穿峻岭沿碧海”对“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饱经风雨”对“阅尽沧桑”;“展雄姿”对“彰古韵”。
  6.答案:示例一:古代有文天祥宁死不屈坚守气节的大义;现代有钟南山不顾高龄奋战抗疫一线的奉献。示例二:古代有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海防的果敢;现代有屠呦呦潜心研究发现青蒿素的执着。
  简析:按照“有+人物+人物事迹+体现的品质”的结构,结合古代和现代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事迹进行仿写。
  7.答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多歧路;今安在;吾谁与归;湘水无情吊岂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家问死生;因思杜陵梦
  简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注意“歧”“湘”“岂”“亦”“杜”“陵”等易错字的书写。
  8.答案:示例一:其诗歌《太阳》以“太阳”象征光明、理想,召唤人们迎接光明,树立积极信念。示例二:《黎明的通知》歌颂黎明,宣告新时代来临,给人感染。
  简析:艾青诗歌常以“太阳”“火把”等象征光明、希望,可结合具体诗作中这些意象的运用及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9.答案:(1)示例:环节三:“自强不息”主题班会;环节四:“自强不息”书画展。(2)①竹子;②野草;③老马
  简析:(1)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设计形式如主题班会、书画展等,与已给环节形式一致。(2)根据诗句描述的形象特点判断,“千磨万击还坚劲”写竹子;“野火烧不尽”写野草;“老骥伏枥”写老马。
  10.答案:(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A.消失;B.②;C.到;D.晒(3)白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山、水,上下全白了;天空湛蓝清澈,早晨的太阳闪耀着光芒(4)示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雪拥蓝关马不前”借雪表达诗人被贬的愁苦、前路迷茫,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和无奈。
  简析:(1)“左迁至蓝关”是事件,“示侄孙湘”是对象,据此划分节奏。(2)结合语境、词典义、课内迁移、成语借鉴等方法理解字词。(3)“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碧空如澄,旭日耀芒”描绘天空和太阳的景象。(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雪象征仕途坎坷,体现诗人复杂情感。
  11.答案:(1)写出环境恶劣,为母亲摔倒做铺垫。(2)告诉母亲因迟到被上司责骂,让母亲叫自己起床,让母亲觉得自己有价值。(3)①动作描写,体现母亲残疾后行动不便及对儿子的爱。②通感和拟人,营造安静祥和氛围,体现儿子愉悦心情。(4)示例:儿子做法正确,用善意谎言让母亲找到价值,养母亲的“心”和“志”。
  简析:(1)首段雪夜的描写营造氛围,为下文母亲摔倒埋下伏笔。(2)儿子通过让母亲叫自己起床,让母亲重获价值感。(3)①句运用动作描写展现母亲艰难与母爱;②句运用通感和拟人,从听觉和视觉角度营造氛围,烘托儿子心情。(4)从母亲受伤后的失落和儿子做法对母亲的积极影响来看,儿子的做法是正确的。
  12.答案:(1)①没有立志,我们就没有奋斗的动力。②没有立志,就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2)示例:举例论证,以湘军儒将为例,证明立志可激发潜能,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3)确定高远且切实可行的目标;将理想与现实统一;立志要有动力激发作用。
  简析:(1)分论点在文章第⑥⑦段,可直接提取。(2)第⑦段列举湘军儒将事例,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相关观点。(3)结合文章内容,从目标设定、理想与现实结合、立志的动力等方面回答。
  13.答案:略
  简析:这是半命题作文,需先补充题目,可从自然景物、器物、文字、日子等方面选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智慧等,按要求写作。
  14.答案:略
  简析:这是材料作文,根据给出的山水格言警句立意,如包容、坚持等,结合自身经历感受,选择记叙文或议论文等文体进行写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