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12分)
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田畴(chóu) 教诲(huì) 深恶痛疾(è)
B.遏制(è) 蒙昧(méng) 藏污纳垢(gòu)
C.依傍(bàng) 纤维(xiān) 长途跋涉(bá)
D.婆娑(suō) 诘责(jié) 屏息敛声(liǎn)
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续幕。
B.大地由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C.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躁热得像温室。
D.国民党反动派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
3.(3分)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在10米台跳水决赛中,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让外国观众看得张目结舌。这样的成功源于她一丝不苟的长期训练和不折不挠的艰苦拼搏。当五星红旗又一次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再一次振聋发聩地响彻全场,我们深深地为她感到骄傲。
A.张目结舌 B.一丝不苟 C.不折不挠 D.振聋发聩
4.(3分)请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观看了这部普法电影,使我班同学对未成年保护法加深了认识。
B.这封检举信以大量的事实陈述和照片佐证,控诉了他虐待动物。
C.端午节回到老家,我又见到了祖母慈祥的笑脸和那久违的乡音。
D.对于天安门广场加收门票的传闻,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做否认。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5.(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著》)
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夕日欲颓 颓:坠落
B.父命之 命:命令
C.居无何 居:经过
D.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康乐以来 以顺为正者
B.实是欲界之仙都 丈夫之冠也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子为动
D.一怒而诸侯惧 成礼而去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A.有铠甲和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您用军礼参见(陛下)。
B.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
C.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您用军礼相见。
D.有铠甲和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用军礼相见。
(4)下列属于三篇选文都涉及到的一项是 (3分)
A.景物描写之美
B.类比手法之美
C.人格光辉之美
D.骈文工整之美
三、默写(共6分)
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2题作答,若3题都答,按前2题给分,共2分)
① ,猎马带禽归。(《野望》王绩)
②馨香盈怀袖, 。(《庭中有奇树》)
③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晏殊)
(2)请在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任选一首,默写出其颈联和尾联。在下面先写明题目,再写出相应诗句。(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7.(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根据选文内容,你发现②—⑤段的排列顺序有误,请你写出正确的段落顺序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的段落顺序: (只写段落番号)(1分)
理由: 。(2分)
(2)第⑤段划线句子能否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判断并分析。(4分)
(3)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严谨准确,请做简要分析。(3分)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五、作文(共60分)
8.(60分)半命题作文。
题目:《以为桥》
现实中的一座桥,可让天堑变通途。那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人的心灵之间,又有没有搭桥的可能呢?
要求:①将题目添补完整;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③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六、诗歌鉴赏(共4分)
9.(4分)阅读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国家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1)诗人借“望”长安表达了哪几重情感?(2分)
(2)诗人写草色“闲”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2分)
七、文言文阅读(共12分)
10.(12分)阅读回答问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帝以问寇准①,准曰:“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
闰月乙亥,契丹统军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选摘自《宋史纪事本末 契丹盟好》,有删减)
[注释]①寇准:北宋政治家,当时任宰相。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契丹大举入寇 入:侵入
B.今虏骑驰突 驰:奔驰
C.复为州砦兵所败 复:再次
D.惟思息战 息:叹息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3分)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3分)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次战事能得以终结的原因有哪些?(4分)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11.(2分)请将下列昆虫与法布尔给它们取的昵称连起来(每种昆虫只连一条线)。
绿蚱蜢 倒挂的杂技演员
红蚂蚁 夜间的猎手
圣甲虫 占卜者、先知
捕猎奴隶的亚马孙人
12.(2分)请根据外貌描写,判断这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要概括他的两个闪光点。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他是 ,他有很多闪光点,如: 。
13.(18分)现代文阅读。
相信生活,相信爱
铁凝
①汪曾祺先生离开我们十三年了,但他的文学和人格,他用小说、散文、戏剧为人间创造的温暖、爱意、良知和诚心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②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母语无与伦比的优美和劲道。他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尤其对中、青年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大而深刻的。一位青年评论家曾这样写道:“在风行现代派的八十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因而又显出特别的‘新潮’,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哪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是真正幸福的。
③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真性情”。这是一个饱含真性情的老人,一个对日常生活有着不倦兴趣的老人。他从不敷衍生活的“常态”,并从这常态里为我们发掘出悲悯任性、赞美生命的金子。让我们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窃以为,当一个人不能将真性情投入生活,又如何能真挚为文?有句俗语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在汪老这里却并非如此。他的人生也坎坷颇多,他却不容他的人生如“戏”;他当然写戏,却从未把个人生活戏剧化。他的人生就是人生,就像他始终不喜欢这样的形容——“作家去一个地方体验生活”,他更愿意说去一个地方生活。后者更多了一份不计功利的踏实和诚朴,因而说不定离文学的本质
更近。一个通身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真性情的作家,方能赢得读者发自内心的亲敬交加的感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能达此境界的作家为数不多,汪老当是这少数人之一。
④汪曾祺先生总让我想到“相信生活,相信爱”。因为,他就是相信生活也相信爱的,特别是当他在苦难和坎坷境遇中的时候。他曾被迫离别家人,到坝上草原的一个小县里劳动,在那里画马铃薯、种马铃薯、吃马铃薯。但他从未控诉过那里的生活,他也从不放大自己的苦难。他只是自嘲地写过,他如何从对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到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还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这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这并不是说,汪曾祺先生被苦难所麻木,相反,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艰深。他的不凡在于,和所有这些相比,他更相信并尊重生命那健康的韧性,他更相信爱的力量对世界的意义。我想说,实际上汪曾祺先生的心对世界是整个开放的,因此在故事的小格局里,他有能力呈现心灵的大气象。他曾在一篇散文中记述他在那个草原小县的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北京与家人短暂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家,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极其鲜美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快乐。
⑤汪曾祺先生忌日的第二天,我去福田公墓为汪曾祺先生献花。我在一面指示牌上看见了汪老的名字,上面标明他的位置在“沟北二组”。这是一个让我感到生疏的称谓。我环顾四周,原来一排排墓碑被一行行生机勃勃的桃树环绕着。几位农人模样的男子正散站在树下仔细地修剪桃枝。从前这公墓说不定就是村子里的一片桃园吧?而此时的汪老,就仿佛成为这个村庄被编入“沟北二组”的一名普通村民。记得有一篇写汪老的文章说,汪老是当代中国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以汪老的人生态度,以他的真性情,“名士”“村民”或者都不重要,若硬要比较,也许汪老更看重过往生命的平实与普通。我在汪曾祺先生与夫人合葬的简朴的墓碑前献上鲜花。我再次确信,汪老他早就坦然领受了头顶上这个再寻常不过的新身份,这儿离有生命的树和孕育生命的泥土最近。走出墓地时我才发现进门处还有一则“扫墓须知”,其中一条写道:“有献鲜花者,务请将花撕成花瓣撒在墓碑四周以防被窃。”但我没有返回“沟北二组”把献花撕成花瓣——心意已经在那儿,谁又能真的偷走呢?
(选自散文集《山中少年今何在》,有删改)
(1)从“文学”和“生活”方面,作者赞美了汪曾祺先生的哪些闪光点?请分条概括。(5分)
(2)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加点的文字“生命那健康的韧性”的理解。(4分)
(3)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妙处?请做简要赏析。(5分)
(4)文末我不愿撕花的这一细节看似与纪念汪曾祺先生关系不大,能否删去?请判断说明理由。(4分)
九、语言运用(共12分)
14.(12分)本学期,语文新教材发行,初中是从七年级开始用。请你据此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以双流小记者的身份就此事撰写一则新闻,投稿《成都日报》。请准确简明地设计该新闻的标
题和导语部分,明确“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要素。(4分)
标题: (不超过10字)
导语: 。
(2)请就“新教材的使用”草拟采访提纲,注意问题要有逻辑联系,表述也要得体。(4分)
时间、地点 X月X日中午,XX学校教七年级教师办公室
采访对象 七年级语文教师
采访目的 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克服新教材使用的困难之后,有何心得体会
采访问题 第一问: 第二问: 第三问:那您从中收获到了哪些心得呢?
(3)在新闻主体部分,你要转述教材编写专家的话:(4分)
专家:“之前网上屡有借我名义炒作新教材有‘新花样’的,这次随着新教材的发行便澄清了。各位老师、家长,请你们放心,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就能用好新教材。”
【你的转述】
专家表示,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涵盖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诗歌鉴赏、名著及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等题型,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以下是各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深恶痛疾”的“恶”是“厌恶”的意思,应读作“wù”,A选项注音有误。B、C、D选项加点字注音均正确。
2.答案:B
简析:A选项“续幕”应为“序幕”;C选项“躁热”应为“燥热”;D选项“催枯拉朽”应为“摧枯拉朽”。B选项书写正确。
3.答案:D
简析:“振聋发聩”意思是发出巨响,让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此处形容国歌声音大,应用“震耳欲聋”。A选项“张目结舌”形容人惊讶或害怕的样子;B选项“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C选项“不折不挠”表示在困难面前不屈服,这三个成语使用恰当。
4.答案:D
简析:A选项,“观看了”和“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使”;B选项,“控诉”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行为”;C选项,“见到”与“乡音”搭配不当,可在“那久违的乡音”前加“听到了”。D选项没有语病。
5.答案
(1)B。“父命之”中“命”是“教导、训诫”的意思,并非“命令”。A、C、D选项解释正确。
(2)D。A选项中,“自康乐以来”的“以”表时间界限,“以顺为正者”的“以”是“把”的意思;B选项,“实是欲界之仙都”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丈夫之冠也”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选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为”是“是,算作”的意思,“天子为动”的“为”是“被”的意思;D选项,“一怒而诸侯惧”和“成礼而去”的“而”都表承接关系,意义和用法相同。
(3)B。“介胄之士”指“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将士”,“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所以正确的翻译是“穿着铠甲戴着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
(4)C。甲文通过描写山川美景,体现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展现人格光辉;乙文阐述了大丈夫的标准,突出人格之美;丙文塑造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形象,彰显人格魅力。A选项,只有甲文着重景物描写;B选项,三篇选文并非都突出类比手法;D选项,只有甲文是骈文,有骈文工整之美。
6.答案
(1)①牧人驱犊返②路远莫致之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2)示例一:《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示例二:《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简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注意“犊”“致”“奈”“萧”“候”“怜”等易错字的书写。
7.答案
(1)正确的段落顺序:⑤②④③。理由:与第①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一对应。
(2)不能删去。该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对称的建筑比作图案画,园林比作美术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而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3)“一切”“决不”表达意思严密准确,强调了苏州园林每一处、每一点都要为构成完美图画服务,突出了苏州园林对美的极致追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8.答案:略
简析:半命题作文需先补题,如“以沟通为桥”“以爱为桥”等。写作时可结合自身经历,阐述“桥”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注意紧扣主题,文体选择除诗歌外均可,不少于600字,避免出现真实信息。
9.答案
(1)①对家乡的思念;②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2)“闲”意为悠闲、自在,描绘出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悠然的景象。运用拟人手法,将春草拟人化,春草的闲适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强烈对比,衬托出诗人有家难归、客居他乡的忧愁。
10.答案
(1)D。“惟思息战”中“息”是“停止”的意思,不是“叹息”。A、B、C选项解释正确。
(2)①用奇兵来扰乱他们的计划,坚守城池来使他们的军队疲惫。②每次派出游动骑兵四处劫掠,稍有不利就带兵退走,徘徊游荡没有斗志。
(3)宋朝方面:寇准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皇帝采纳,宋军作战英勇,多次打败契丹军;契丹方面:作战意志不坚定,缺乏斗志,认可议和并主动遣使;宋朝皇帝:希望停止战争,倾向议和,推动和约达成。
11.答案:绿蚱蜢——夜间的猎手;红蚂蚁——捕猎奴隶的亚马孙人;圣甲虫——倒挂的杂技演员
简析:考查对《昆虫记》中昆虫昵称的了解,根据书中对昆虫的描述和特点来连线。
12.答案:周恩来。示例: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热心周到的品格。
简析:根据外貌描写“个子清瘦……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可判断是周恩来。结合原著内容,从他与作者的交往等情节概括闪光点。
13.答案
(1)文学方面:文字优美劲道,中国化文风唤起年轻人对母语、民族文化热爱,重树汉语信心,短篇小说独特隽永;饱含真性情,对日常有不倦兴趣,从生活常态发掘人性、生命之美,为文真挚,展现独特境界。生活方面:身处困境仍相信生活与爱,不控诉苦难,乐观自嘲面对;尊重生命韧性,艰难中发现美好,展现对生活热爱。
(2)“生命那健康的韧性”指生命顽强、坚韧、积极向上。汪曾祺在坝上草原艰苦劳动,不被苦难打倒,从不会画马铃薯到熟练,找吃马铃薯乐趣,发现蘑菇煮汤给家人快乐,诠释困境中不屈、向阳的韧性。
(3)运用环境描写,“墓碑被桃树环绕”展现生机与肃穆对比,暗示生命轮回;“农人修剪桃枝”烘托汪曾祺平实普通人生态度,营造祥和氛围,彰显其精神境界。
(4)不能删。“我”不愿撕花细节有深刻内涵,象征真挚敬意,随心随性,呼应汪曾祺不重虚名、平实普通态度,强化纪念重心意主旨。
14.答案
(1)标题:语文新教材今秋启用。导语: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初中启用新修订的语文统编教材。新教材将首先在全国初中一年级使用,到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2)第一问:您在新教材使用中遇到哪些困难?第二问: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之前网上屡有借他名义炒作新教材有‘新花样’的,这次随着新教材的发行便澄清了。他请各位老师、家长放心,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就能用好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