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21:5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10分)腊八粥香,情暖意长。值此良辰,让我们一起探究腊八节背后的故事吧。
2025年1月7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慰miǎn(  )了冬日里的辛劳,也弥(  )漫着春节将至的喜乐气氛。
寻觅腊八节的由来,我们发现,在远古时代“腊”是我国的一种祭礼,举行冬祀的日子被称为“腊日”,人们在这天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庇(  )护五谷丰登,阖家平安。早期,腊日并无固定日期,大概在岁末的最后几天左右。汉代的时候,腊日被确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已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过腊八的习俗绵yán(  )至今。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每逢腊八,家家户户随声附和,总爱熬上一大锅软糯可口的腊八粥,馈赠亲友,一同分享。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一般由谷类、豆类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经过多年演变,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在陕北高原,人们会在米、豆的基础上加入干果、豆腐和肉类;四川的腊八粥虽然有甜咸味,还有麻辣味。
如今,喝腊八粥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热忱,更承载了阖家团圆的温馨记忆,表达了万事周全的美好寓意。
(1)根据语境,规范地标注拼音及书写汉字。(4分)
①慰miǎn    
②弥   漫
③庇   护
④绵yán    
(2)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觅
B.随声附和
C.精益求精
D.热忱
(3)下列选项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中,“一碗”是代词,“热气腾腾”是形容词。
B.“承载了阖家团圆的温馨记忆”中,“承载”是动词,“记忆”是名词。
C.“早期,腊日并无固定日期,大概在岁末的最后几天左右”是病句,可以将“左右”删去。
D.“四川的腊八粥虽然有甜咸味,还有麻辣味”是病句,可以将“虽然”改为“不仅”。
2.(4分)联想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联想的事物之间通常要有联系点,譬如下面两首诗。请从“云”“落叶”“桥”“雾”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运用联想,写一首小诗,不超过4行。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节选) 蝴蝶 豌豆花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来, 豌豆花问蝴蝶, 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
3.(3分)下列对于《西游记》内容与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唐僧分不清女子、老妇和老翁是人是妖,反而责怪悟空滥杀无辜。
B.孙悟空被逐后,唐僧、沙僧落入黄袍怪之手,猪八戒只好前往五行山,向孙悟空求助。
C.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在众神的帮助下,取得芭蕉扇,师徒顺利通过火焰山。
D.因为唐僧忘记向如来佛祖问老鼋所托之事,所以老鼋将师徒四人连马并经都翻入水中。
4.(4分)清代学者张书绅认为:“《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①之要。”请结合书中具体内容,加以阐释。
【注释】①诚意正心:有真诚坚定的意念,才能端正心思、去除杂念。
5.(9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北关中学初一年级启动了“少年正是读书时——书香校园”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优化书籍】
(1)初一某班创建了班级图书角,并对书籍类型进行了调查统计。请概括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提出一条优化建议。(4分)
【行动倡议】
(2)初一某班还拟写了一份活动倡议书,请你结合语境,将其补充完整。(2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会点亮你的眼睛,会启迪你的智慧,会充盈你的世界。为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倡议:
一、创立班级图书角,营造阅读氛围;
二、   
三、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以书为友,畅游书海,做文明有礼的读书人!
倡议人:初一某班
2025年1月
【营造气氛】
(3)同学们打算在图书角装饰几句诗,营造书香萦绕的氛围,以下选项中不适合张贴的是    (3分)
A.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6.(10分)《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情,在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中常有体现,请按提示填空。
“僵卧孤村不自哀,(1)   ”,是陆游报国之志的体现;(2)“   ,山入潼关不解平”,是谭嗣同追求解放的少年之志的体现;“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3)   ”,是先秦士兵激昂慷慨、同仇敌忾之志的体现。
“(4)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李商隐的苦涩无奈之情;“硕鼠硕鼠,(5)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控诉不满;“力拔山兮气盖世,(6)   ”,是项羽兵败之际的怨愤流露;“(7)   ,   ”,是诸葛亮对放纵轻薄的否定批判;“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8)   ”,是刘邦获胜喜悦的吟啸;“晴空一鹤排云上,(9)   ”,是刘禹锡刚健豪迈的抒发。
7.(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③去。噫,虎之食人,先被④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寻:副词,随即。卒:最终。④被:施加。
(1)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选文词汇 方法 解释
眈眈相向 联系成语:虎视眈眈 A    
虎熟视久之 借助字典:①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②果实成熟,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③仔细。④因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 B    (填序号)
至以首抵触 课内迁移:以刀劈狼首 C    
一狼洞其中 词类活用:饭疏食 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屠户危机的处境,为后面写屠户与狼的斗争做铺垫。
B.【甲】文叙议结合,叙述了屠户杀掉两只狼的故事,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全文主旨。
C.【乙】文的划波浪线句,正确的断句方式应该是:“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D.【乙】文中小儿因“痴”不畏虎,“虎亦卒去”,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或险境时要心中无畏。
(4)文学作品常巧妙运用对比突出特定的情感和意义,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8.(21分)小南与小开学习“活动 探究”单元后,想借助浏览批注法自读散文《一匹马的忧伤》,进一步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邀请你参与其中。
一匹马的忧伤
李娟
①小区来了马戏团,女人、男人、一个两岁的男孩,还有一匹马。马被拴在车的后边,在一群孩子的嬉戏围绕中,它先是沉默,然后焦灼、不安地踢腿甩尾。有个孩子拾来草喂它,那是一种叫蒿子的野草,从小在乡间长大的我知道,马是不吃那种草的。而眼前的马,却垂下头,飞快地吃起来,似乎根本不知滋味,或者那是它记忆中的绿色。它的记忆,应该也有着那一片辽阔的绿色吧,自由驰骋,无拘无束。
②我闭上眼,耳畔的嘈杂远去,拂面的长风仿佛从无边的旷野中吹来。那一瞬间,就像仍在外公家的村庄,依然是小时候,我看着那匹高大的棕色马飞奔在草地上。当时家里人口多,田地也多,可是因为舅舅年幼,外公又长年卧病,所以,那匹马驮起了全家的希望与重担。
③我们当地有一句话:“穷人家惯儿女,富人家惯骡马。”可外公家虽然穷,对这匹棕马却是重视至极。每天凌晨,外公第一件事就是给马拌好饲料。与别人家不同,棕马的饲料除了草,还要添加些玉米,并倒上水拌匀。别人家都是直接用河水给马饮用,而外公却要打来井里的清水给马。外公把马当成了家里的一员,而棕马并没有辜负外公的照料,任劳任怨,将这样一个家庭慢慢从贫穷拉向美好。
④棕马虽然高大,却很忠厚老实,从不踢人,即使我抚摸它的皮毛,它也只是温驯地静默。家里的田地,它默默地付出着劳动,不用鞭子临身便努力向前。可它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有一次,我和舅舅拉着马一块儿去地里送粪,等我们将粪拉到地头,攥着缰绳让马停下来,可是,马却怎么也不停,硬是朝旁边那块地里走。怎么也拉不住它,正在我们僵持的时候,外公赶到了地头。原来,旁边那块地才是我们家的地,而我们待的这块地是别人家的,因为地太像了,所以我们没有分清楚。
⑤或许,棕马对土地的感情比我们更深厚,那片它洒落过无数汗水的土地,它会记得每一个角落。一如今天的我,记得它曾经所有的点滴。
⑥闲暇的时候,棕马也会飞驰在田野上,仿佛时光般匆匆。奔跑的年龄,游走的风景,当年的那个小小孩童也已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那个村庄,已成为心里永远的温暖背景,而那匹棕马,也成为生命深处永远灵动的想念。
⑦一阵喝彩声打断了我的回忆,睁开眼睛,眼睛和心灵都已濡湿。眼前的那匹马被牵上了场,它的背上驮着三个人和一张桌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演。在掌声弥漫里,我的心却沉沉地载满了伤感,不知为记忆,还是为了这匹马的命运。如果它生在乡下,虽然劳累,却能亲近土地,亲近自由。它可以在长风浩荡里,让蹄声敲碎满地的夕阳,胜过今日的技巧,或耻辱。
⑧在别人的笑声和掌声里,而我,却分明看见了那匹马的战栗,它的眼角,渗出大颗的泪,晶莹中映出这个世界的扭曲与无奈。最后看了一眼那匹马,我推开人群离去,脚步和心情一样沉重。
(选自散文集《一匹马的忧伤》)
【浏览 理线索】
(1)小南小开理出了本文的线索是“马”,并将其分为“眼前之马”与“回忆之马”。请结合内容,填写下表。(3分)
线索 马的行为 马的状态或情感
眼前之马 来到小区,飞快吃草 ①   
②    无奈忧伤
回忆之马 接受照料,倍受重视 任劳任怨
③    热爱土地
【批注 细品味】
(2)小开在运用批注法阅读本文时,将第②段中“那匹马驮起了全家的希望与重担”中的“驮”字加上了点。请结合文章,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南:我认为你的批注是合理的,“驮”字确实富有表现力。
小开:是的,其表现力体现在①   。(2分)
小开:我阅读时发现第⑦段画线句耐人寻味,请帮助我批注此句的意蕴:“它可以在长风浩荡里,让蹄声敲碎满地的夕阳,胜过今日的技巧,或耻辱。”②   。(4分)
【再读 促理解】
(3)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4分)
A.文章回忆外公所养棕马,与眼前马形成对比,突出眼前马遭遇的可悲,引起读者共鸣。
B.第⑥段语言清新自然,写出“我”对时过境迁的感慨,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对棕马的想念。
C.文中的“我”是个善良有爱、眷恋家乡的人,她是非分明,并且尊重动物,亲近自然。
D.结尾“我”看到马眼中的泪水后,推开人群离去,可见此时“我”内心的暴怒和忏悔。
【批注 辨题目】
(4)小南小开针对本文题目是否应该换为更简洁的《马》有了分歧,请批注出你的观点并具体分析。
【深读 明拓展】(4分)
(5)拓展阅读时,你发现诗人马东旭也创作过一首与本文同名的诗,请对比本文与链接材料,分析马“忧伤”原因的不同,并谈谈你的启示。(4分)
【链接材料】
一匹马的忧伤
是东平原
一堆劈柴的内部,轰隆隆地响
他把一吨重的木头
灌进骨头,让时光慢下来
倚靠在栅栏,他守着黑夜
和黑夜的秘密
守着水滴,和水滴上面的太阳
(选自《诗刊》,有删改)
四、作文(55分)
10.(55分)半命题作文。
落花与流水相遇,描绘出画卷的诗意与盎然;鸟儿与天空相遇,演绎出内心的自由与高远;种子与土地相遇,潜藏着生命的跃动与欣喜;青春与知己相遇,能带来生活的美好与温暖……人生路上的“遇见”,或美好,或悲伤,或有趣,或难忘……你曾有过怎样的“遇见”,抑或见证过哪些相遇的故事呢?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与的相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11.命题作文。
2024年悄然离去,一个个最美的姿态却让我们难忘:警察街头维持秩序的姿态,老师课堂上谆谆教诲的姿态,亲人厨房里忙前忙后的姿态,同学自习课上奋笔疾书的姿态……这些最美的姿态温暖了时光,传递着美好。
请以“最美的姿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答案及简析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
  答案:(1)①勉;②mí;③bì;④延。(2)B。(3)A。
  简析:(1)“慰勉”意思是安慰勉励,“勉”不要写成“免”;“弥”只有“mí”这一个读音;“庇”读“bì”,不要误读;“绵延”指延续不断,“延”不要写错。(2)“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含贬义,用在此处形容家家户户熬腊八粥的情景不恰当。“寻觅”“精益求精”“热忱”使用正确。(3)“一碗”是数量词,不是代词,A选项分析错误。B选项中“承载”表示承担、承受,是动词,“记忆”指对认识过的事物能够回忆,是名词;C选项“大概”和“左右”表意重复,删去“左右”可使句子表达更准确;D选项“虽然……还有……”关联词搭配不当,改为“不仅……还……”使句子逻辑更合理。
  2.
  答案:示例(以“落叶”为例):落叶,你是秋天的使者,离开枝头,飘向大地,是为了滋养新的生命吗?
  简析:联想时需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点。如以“落叶”为题,可从落叶在秋天飘落,联想到它与秋天的关系,以及它飘落是为了滋养大地,孕育新生命等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写成小诗。
  3.
  答案:B
  简析:孙悟空被逐后,唐僧、沙僧落入黄袍怪之手,猪八戒是前往花果山向孙悟空求助,而不是五行山,B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三打白骨精”中唐僧肉眼凡胎,分不清人妖,多次责怪悟空;C选项孙悟空为过火焰山,与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在众神帮助下取得芭蕉扇;D选项唐僧师徒路过通天河时,老鼋曾托唐僧问如来自己何时能脱壳成仙,唐僧忘记询问,老鼋便将他们翻入水中,A、C、D选项表述均正确。
  4.
  答案:示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他们始终诚意正心。如在女儿国,唐僧面对女王的盛情,不为所动,坚定取经信念,没有被儿女情长所干扰,始终将求取真经作为自己的目标,去除杂念,最终取得真经。
  简析:结合“诚意正心”有真诚坚定的意念,能端正心思、去除杂念的含义,从《西游记》中选取唐僧师徒面对困难、诱惑仍坚定取经信念的情节进行阐释。
  5.
  答案:(1)概括图表信息:初一某班图书角书籍中,青春言情漫画作品占比59%,科学文化类占10%,名家著作占8%,其他类占23%。结论:图书角书籍类型分布不均衡,青春言情漫画作品占比过大。优化建议:增加名家著作和科学文化类书籍的数量,如发动同学捐赠或用班费购买。(2)二、制定阅读计划,每天坚持阅读一定时间;三、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读书心得。(3)B。
  简析:(1)观察图表,准确概括各类书籍占比,进而得出书籍类型分布不均衡的结论,针对问题提出增加相关书籍数量的优化建议。(2)围绕鼓励读书的主题,从培养阅读习惯和促进阅读交流的角度补充倡议书内容。(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与读书氛围营造关联不大。A选项强调读书的勤奋;C选项突出读书对写作的帮助;D选项体现对书籍的热爱,A、C、D选项均适合张贴在图书角。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6.
  答案:(1)尚思为国戍轮台;(2)河流大野犹嫌束;(3)修我矛戟;(4)君问归期未有期;(5)无食我麦;(6)时不利兮骓不逝;(7)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8)安得猛士兮守四方;(9)便引诗情到碧霄。
  简析:根据平时的背诵积累,准确填写诗句。注意“戍”不要写成“戊”“戌”;“嫌”“戟”“骓”“励”“霄”等字的正确书写。
  7.
  答案:(1)A.凶狠注视的样子;B.③;C.头部,脑袋;D.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2)①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②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3)C。(4)甲文通过两只狼的狡猾和被杀死的结局对比,突出过度贪婪必然导致恶果,人们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胜敌人的主题;乙文通过“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与“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对比,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简析:(1)联系成语“虎视眈眈”可知“眈眈”意思;“虎熟视久之”结合语境,“熟”是仔细的意思;“至以首抵触”与“以刀劈狼首”中“首”都指头部;“饭疏食”中“饭”是名词用作动词,吃饭,“一狼洞其中”的“洞”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挖洞。(2)翻译时注意关键词,①中“乃”是才,“悟”是明白,“盖”表示原来;②中“戏”是戏耍,“自若”指神态自然。(3)C选项“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断句错误,正确断句为“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A、B、D选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4)分析两篇文章中的对比,甲文狼的狡猾与被屠户杀死形成对比,突出主题;乙文老虎想施威与小孩不惧,老虎无奈离去形成对比,赞赏小孩的勇气。
  三、现代文阅读
  8.
  答案:(1)①沉默、焦灼、不安;②被牵上场表演;③拉着“我”和舅舅去送粪,走错地后坚持走向自家地。(2)①“驮”字形象地写出棕马承担家庭重任,突出其重要性和辛苦付出,体现外公家对它的依赖。②描绘马在自然中自由奔跑的美好画面,与在马戏团表演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马失去自由、被迫表演的同情与惋惜,认为自由驰骋才是马应有的状态。(3)D。(4)示例:不应该换。“一匹马的忧伤”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点明情感基调,能引发读者好奇心,“忧伤”贯穿全文,涵盖马的情感和作者的感慨,《马》则过于平淡,无法传达这些内涵。(5)本文马“忧伤”是因为失去自由,在马戏团被迫表演,与曾经自由生活反差大;链接材料中马“忧伤”可能源于孤独寂寞、对现状无奈和对美好向往的不得。启示:要尊重和保护动物,关注其生存状态,创造适宜环境,实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反思自身行为,珍惜自由。
  简析:(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前之马”和“回忆之马”的行为和状态。眼前之马在小区时的表现体现出沉默、焦灼、不安;后来被牵上场表演时无奈忧伤。回忆之马拉粪时坚持走向自家地,体现热爱土地。(2)①“驮”字将马拟人化,形象展现其对家庭的贡献和重要性。②通过对比马在自然和马戏团的不同状态,分析作者情感和对马应有状态的看法。(3)D选项中“我”推开人群离去体现的是沉重、同情和无奈,不是暴怒和忏悔,D选项错误。A、B、C选项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正确。(4)从题目对文章情感、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一匹马的忧伤”更能体现文章主旨和情感,比《马》更合适,也可从简洁性等角度支持换题观点,言之有理即可。(5)分析两篇作品中马“忧伤”的不同原因,本文是自由丧失,链接材料是孤独无奈等。从尊重动物、和谐相处等方面谈启示。
  四、作文
  10.半命题作文和11.命题作文,答案为示例文章,具体写作时,半命题作文需先补充完整题目,围绕“相遇”展开,突出相遇的意义和影响;命题作文紧扣“最美的姿态”,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最美”,挖掘其内涵,两篇作文都要注意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和情感抒发等方面,符合题目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