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21:5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忱(chén) 粗犷(kuànɡ) 徘徊(huí) 人迹罕至(hǎn)
B.雕镂(lóu) 感慨(kǎi) 搓捻(niǎn) 混为一谈(hún)
C.确凿(záo) 鄙薄(bǐ) 蜷曲(quán) 咄咄逼人(duō)
D.争执(zhì) 梗概(ɡěnɡ) 掺和(huò) 花团锦簇(c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B.有时疑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风景美不胜收,设计师根据山势水态的不同而见异思迁的庭院设计,仿佛自然天成。庭院里建筑群的外观是一模一样的中式风格,内部设计却大相径庭。人们行走其间,听啁啾鸟鸣,闻清新空气,不由得眉开眼笑,心生欢喜。
A.美不胜收 B.见异思迁 C.大相径庭 D.眉开眼笑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邀请康辉为乡村孩子朗诵经典,以此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
B.阅读不仅能接力文明,传承文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
C.孩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与行为习惯,也就具有了终身学习。
D.能否静下心来阅读,是决定学生理解文章精髓最为关键的因素。
5.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榜样不同的价值,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资料,准备将其组成一段完整的话融入演讲稿中,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迈入新时代,他们的行为更加多元,影响力更加广泛。
②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更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激发了更多人向上向善的力量。
③不同的时代,榜样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古时遵守道义而据理力争的是榜样,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且不怕牺牲的是榜样,和平年代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也是榜样。
④榜样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榜样精神也从来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现实中可感可知的具体行为。
⑤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习身边的榜样,从他们的具体行为中汲取力量,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A.④③②①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④③①②⑤
6.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敬辞是指恭敬的用语,一般是对他人,如“雅正”“奉还”;谦辞是表谦虚的言辞,一般是对自己,如“敝人”“拙作”。
C.元曲盛行于元代,主要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D.古人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如“而立”是指三十岁,“不惑”是指四十岁,“耳顺”是指五十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请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投以骨”与“静以修身”(《诫子书》)中意思不同,前者是“把(用)”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目的”的意思。
B.“一狼仍从”与“从心所欲”(《论语》)意思不同,前者是“跟从”的意思,后者是“顺从”的意思。
C.“屠暴起”与现代词语“自暴自弃”意思相同,都是“突然”的意思。
D.“眈眈相向”与现代成语“虎视眈眈”意思相同,都是形容凶狠注视的样子。
8.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 相委而去
C.于我如浮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久之,目似瞑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0.《狼》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问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在课堂中能背出“晴空一鹤排云上,(1)”(刘禹锡《秋词》),“(2),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河流大野犹嫌束,(3)。”(谭嗣同《潼关》)的句子来。也应该让古诗词真真实实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4),其不善者而改之”,来告诫自己要取长补短;又如在生活中,当你因别人不了解自己,或不认可自己而感到烦躁、恼怒时,不妨静心,听一听孔子所说的“(5),”,努力修炼平和的心境;再如读到王湾《次北固山下》“(6),”这两句时,你可以从中感受到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①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②“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④“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⑤……
⑥“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⑦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⑧“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⑨“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⑩“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2.班级要进行《皇帝的新装》课本剧表演,下列建议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在“皇帝有点儿发抖”这一情节表演时,要演出皇帝的心虚后怕和垂头丧气的神态。
B.表演时,内臣的角色不能删去,这样更能体现大臣们都很荒唐虚伪,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意。
C.读台词时,要突出骑士和群众的随声附和,突出小孩子声音的清脆、响亮。
D.“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要在台词中强调。
13.阅读文中两处画线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写到皇帝在镜子面前转身子,扭腰的动作?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
14.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谈一谈。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5.写作
《往事依依》中,“往事”是指从前的经历,“依依”意思为“思慕怀念”,与之对应的可以是“未来熠熠”,“未来”是指将来的光景,“熠熠”意思为“闪亮发光”。回首“往事”,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 展望未来你有怎样的渴慕和向往?
请结合对“往事依依”或“未来熠熠”的解释,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作文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作文标题;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写成记叙文,注意细节描写;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套作。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D.这首七言绝句,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
17.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国藩家书》节选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①,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②,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注]①朴陋:粗俗鄙陋。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 余前年所以废弛
B.夫君子之行 尔与诸弟戒之
C.淫慢则不能励精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D.意与日去 此即日趋于奢矣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
(2)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20.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选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解弟弟,提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八、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1.名著阅读——《西游记》
(1)下列对名著《西游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B.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一副钢筋铁骨,又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C.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他有很多缺点,却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西游记》中是一个喜剧形象。
D.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
(2)从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九、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1986年腊月,年仅49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看着躺在棺材中唇角依然挂着一缕微笑的他,我甚至想父亲是不是在跟我们捉个生命的迷藏,冬眠了呢 而次年春天山林中的一切都苏醒了,但他不再醒来。
②父亲的墓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无论冬夏,四周森林里鸟语不绝,我们在祭奠时说给他的话,总有回音。
③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从未从我们梦里消失。他盛年离世,留给我们的形象,永是那样儒雅潇洒,从无老态。父亲过世后,我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曾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一见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长得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记忆中的父亲一直停留在不到二十岁的模样,那年父亲自愿报名去建设大兴安岭,再没回过哈尔滨。我将这话转给母亲,她听了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则调侃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晕啊。”
④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很有意义,就整理给我。
⑤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家人来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1966年新学校开建,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每人发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教好几门课。
⑥母亲证实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建校时我才两岁,只会流着涎水啃手指,记忆还没发芽呢。
⑦还有一位回忆到,一次父亲带学生去扫墓,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人被狂风吹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再将他们一个个拖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被暴风雪伤着了。
⑧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是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自然不知。
⑨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一件事,说是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蒸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姐姐讲过一件趣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一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平素都舍不得吃的。父亲这是看三个新来的孩子肚里没油水,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吃的。
⑩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因为还没建宿舍,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其后学校规模扩大,大学毕业来当老师的不止一个了,有一次,这位老师刚涨过工资,父亲就把仅有的一个调资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他就去找父亲大闹,之前的恩义一笔勾销了。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次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
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是,有户人家多子多女,父母只派两三个去上学。父亲几次三番上门劝,可家长认定,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来上学的回家教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我很感激这封故乡的来信,唤醒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帮我勾勒了父亲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 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父亲的春天已经远逝,他不再醒来。
(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
22.作者在第十二段说,故乡的来信“勾勒了父亲肖像的另一侧面”,从“肖像的另一侧面”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作答。
23.文章第十一段写到“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父亲痛心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五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
25.文章标题虽是《父亲的肖像》,但并未详写父亲的肖像面貌,可否将标题改为《回忆中的父亲》?
十、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26.近年来,“跨年”逐渐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分四点概括“跨年活动”的意义。(每点不超过8个字)
元旦假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辞旧迎新:赏烟火盛宴、听音乐会、观文博艺术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赴一场万人狂欢,丰富多彩的跨年活动增强了生活的仪式感。相隔异地的恋人有时间甜蜜相伴,许久不见的老友有机会把酒言欢,忙于工作学习的父母孩子可以共享美好亲子时光……这些跨年活动,使心与心交流,情与情流转。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健康、平安、脱单、上岸,一个个热乎乎的愿望被写进人们的新年关键词里,它们成为人们新一年里学习和工作的不竭动力。此外,各大卫视精心策划的跨年晚会,不再单纯靠明星吸睛,更兴起了一场文化比拼,为观众奉上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为各地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观众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
(2)下列句子选自《中国青年报》,但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选出正确语序( )
①它们的“含金量”,不仅在于语句文采,更在于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勇气与激情。
②其实,这十多年来,每逢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和全国人民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付出和收获,展望新一年的目标与期盼。
③从“撸起袖子加油干”到“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从“我们都是追梦人”到“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些“流行语”不只是一句句话,更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亿万中国人民干出来、中国大地长出来的生动现实!
④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年新年贺词指出:“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3)写春联是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蛇年到来之际,学校特向你征集一幅春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金龙腾飞送冬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A项“粗犷”的“犷”应读“guǎng”,“徘徊”的“徊”应读“huái”;B项“雕镂”的“镂”读“lòu”,“混为一谈”的“混”读“hùn”;D项“争执”的“执”读“zhí”,“掺和”的“和”读“huo”,C项全部正确。
  2.答案:A
  简析:B项“疑视”应为“凝视”;C项“决别”应为“诀别”;D项“阴蔽”应为“荫蔽”,A项无错别字。
  3.答案:B
  简析:“见异思迁”指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主意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能用来形容庭院设计,使用错误。A项“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用于形容风景合适;C项“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形容庭院内外设计差异合适;D项“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符合人们在庭院中的感受。
  4.答案:A
  简析:B项语序不当,应是“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而且能接力文明,传承文脉”;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能力”;D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5.答案:D
  简析:④句提出榜样是具体的观点,引出话题,应为首句;③句列举不同时代榜样的不同存在方式,承接④句;①句“迈入新时代”与③句不同时代榜样的列举形成时间上的递进;②句阐述新时代榜样行为和精神的影响,承接①句;⑤句总结要学习榜样,得出结论。所以正确顺序是④③①②⑤。
  6.答案:D
  简析:“耳顺”是指六十岁,“知天命”才是指五十岁,D选项表述错误。A、B、C选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均正确。
  7.答案:C
  简析:“屠暴起”中“暴”是“突然”的意思,“自暴自弃”中“暴”是“糟蹋、损害”的意思,二者不同,C选项解释错误。A、B、D选项对加点字的解释均正确。
  8.答案:B
  简析:A项中“为人谋而不忠乎”的“为”是“替”的意思,“可以为师矣”的“为”是“做”的意思;B项中“温故而知新”和“相委而去”的“而”都表顺承;C项中“于我如浮云”的“于”是“对于”的意思,“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之”是代词,代指学习,“久之,目似瞑”的“之”是音节助词,补齐音节,不译。
  9.答案:(1)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2)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简析:(1)翻译时注意“方”是“刚刚”,“欲”是“想要”,“行”是“走”,“洞”是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2)“乃”是“才”,“悟”是“明白”,“假寐”是“假装睡觉”,“盖”是“原来是”。
  10.答案:对于像狼一样贪婪凶残狡猾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心存幻想,一味妥协,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够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皆可)
  简析:从屠户起初投骨止狼,狼却不满足,可知面对恶势力妥协无用;屠户后来奔倚积薪下持刀应对,最后识破狼的诡计并杀死狼,体现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
  11.答案:便引诗情到碧霄;夜阑卧听风吹雨;山入潼关不解平;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简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碧霄”“阑”“潼”“愠”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12.答案:A
  简析:皇帝“有点儿发抖”是因为害怕老百姓说的是真的,自己没穿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心虚,所以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而不是“垂头丧气”,A选项建议不合理。
  13.答案:皇上在镜子面前转身子扭腰,是装出欣赏自己新衣服的样子,以便掩饰自己看不到新装的事实,这反映了他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本质。
  简析:皇帝实际上看不到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可能不称职或愚蠢,通过在镜子前的动作假装欣赏衣服,体现其虚伪等特点。
  14.答案:“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揭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皇帝和大臣)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而腐朽,揭露了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丑行,寄托了作者对人民大众和未来的信心。
  简析:小孩子天真无邪,不受世俗观念束缚,率先说出真相。老百姓受其影响也说出真话,与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统治者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和未来的期望。
  15.答案:B
  简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并非“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B选项错误。
  16.答案: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明月人的情感,使明月变成了传情达意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到偏远地方的同情、思念和关切。
  简析:诗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带着自己的情感陪伴友人到夜郎西,赋予明月人的情感,生动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情感。
  17.答案:C
  简析:A项中“静以修身”的“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余前年所以废弛”的“以”与“所”连用,表因果;B项中“夫君子之行”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尔与诸弟戒之”的“之”是助词,无实义;C项中“淫慢则不能励精”和“见乡人则嗤其朴陋”的“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D项中“意与日去”的“日”是名词,指岁月,“此即日趋于奢矣”的“日”是副词,一天天。
  18.答案:(1)看见乡下的人就讥笑他粗俗鄙陋,看见雇的人就随意支使人。(2)我前年颓废松弛,就是因为焦躁的原因。
  简析:(1)“则”是“就”,“嗤”是“讥笑”,“朴陋”是“粗俗鄙陋”,“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2)“余”是“我”,“所以”表原因,“废弛”是“废弃懈怠”,“亦”是“也”,“故”是“缘故”。
  19.答案: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
  简析:《诫子书》中“遂成枯落”以草木枯败比喻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曾国藩家书选段中提到“弟总宜平心静气”,强调做事要平心静气;两文都提到“躁”会阻碍“静”的养成,影响学习与做事。
  21.(1)答案:D
  简析:孙悟空的名号顺序应该是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D选项中名号顺序错误。
  21.(2)答案: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活泼顽皮、自由不羁;敢于斗争(有反抗精神)。
  简析: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在与二郎神打斗中巧妙变化躲避追击,体现神通广大、本领高强;变成土地庙时尾巴变成旗杆等细节,表现出活泼顽皮、自由不羁;面对二郎神代表的天庭权威,毫不畏惧地对抗,体现敢于斗争(有反抗精神)。
  20.答案:(1)父亲是一个宽厚慷慨的人,他将仅有的调薪指标给了更需要的老师。(2)父亲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他在暴风雨中奋力保护学生安全。(3)父亲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他许诺减免孩子的学杂费只是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
  简析:从父亲把调薪指标给其他老师,可看出宽厚慷慨;保护学生安全,体现热爱学生;许诺减免学杂费让孩子读书,表现仁慈善良。
  21.答案:一是那户人家坚决不同意让所有的孩子上学,哪怕减免学杂费,甚至不让父亲进门(家长不许);二是上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能教家里不上学的孩子(孩子本身);三是父亲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感到自责和内疚(父亲主观)。
  简析:根据文中相关情节,家长不让孩子全部上学且拒绝父亲,上学孩子成绩差无法帮助其他孩子,以及父亲的自我反思,可得出这些原因。
  22.答案: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写出父亲相貌平平,消瘦和辛苦,表达对父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赞美。
  简析:“瘦弱”“个不高,面貌寻常”等词句属于外貌描写,展现父亲的外在形象,“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等体现其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23.答案:不能,表层看“肖像”指的是父亲面貌。深层是指父亲的性格品德;“我”所赞扬怀念的正是父亲的性格“肖像”:良善慷慨、喜爱教育、关怀同学;“父亲的肖像”更能吸引读者,留下悬念;如果换为“回忆我的父亲”则太直白。能,文章以不同的人回忆“我”的父亲的事情为叙事线索;不同的人回忆“我”的父亲带有不同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回忆让“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敬佩父亲。
  简析:若答不能改,从“肖像”的深层含义、对读者的吸引力等方面阐述;若答能改,从文章叙事线索、他人回忆对“我”的影响等方面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6.(1)答案:①增强生活仪式感;②增进情感交流;③寄托美好愿望;④促进文化传播(加深文化理解)
  简析:从“增强了生活的仪式感”“使心与心交流,情与情流转”“一个个热乎乎的愿望被写进人们的新年关键词里”“为各地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观众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等语句可提炼出相应要点。
  26.(2)答案:B
  简析:④句引出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内容,应为首句;②句进一步阐述多年来新年贺词的情况,承接④句;③句列举贺词中的流行语及意义,紧跟②句;①句总结流行语的价值,放在最后。所以顺序为④②③①。
  26.(3)答案:银蛇曼舞迎春来
  简析:上联“金龙腾飞送冬去”中,“金龙”是名词,“腾飞”是动词,“送冬去”是动宾结构,且尾字“去”为仄声。下联“银蛇曼舞迎春来”结构与之相同,“银蛇”对“金龙”,“曼舞”对“腾飞”,“迎春来”对“送冬去”,且尾字“来”为平声,符合春联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