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22:0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纯粹(cuì) 一霎(chà) 云霄(xiāo) 拙拙逼人(duō)
B.分岐(qí) 化妆(zhuāng) 侍弄(sì) 翻来覆去(fù)
C.雕镂(lòu) 佃农(diàn) 粗犷(guǎng) 拈轻怕重(niān)
D.狭隘(ài) 私塾(shú) 不缀(chuò) 鸦雀无声(qüè)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__________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___________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_________,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炉火纯青 内容 脱颖而出 境况
B.融会贯通 内涵 脱颖而出 境界
C.融会贯通 内容 出类拔萃 境况
D.炉火纯青 内涵 出类拔萃 境界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最后,我和他还是断了所有的联系,不知道他终究是去了北京?还是上海?
B.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着无数青年勇右有育力拼搏。
C.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获得了杰出青年、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D.今天,重庆的教育专家相聚云端,参加以《核心素养下的群文阅读》为主题的论坛活动。
4.交流会上,同学们阅读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下列感言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使我明白了母爱的无私。
B.泰戈尔的《金色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孩与妈妈嬉戏。
C.母亲,您的爱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诗篇,感恩您无尽的付出与包容。
D.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
5.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阁。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的林海,_________,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
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成列
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
6.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尊君”“高朋”“贤弟”是尊称,“令堂”“舍弟”“愚兄”是谦称。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所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10篇文章,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D.《狼》选自蒲松龄所著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7.古诗文默写
(1),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8.《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长妈妈、寿镜吾、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你觉得哪个人物对鲁迅影响最深?为什么?请简要陈述。80字以内。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道骸回到祖国怀抱。国人用“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志愿军烈士,祖国接你回家了”的标语欢迎烈士回家。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为了保卫和平、抵抗侵略,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各方面存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然跨过鸭绿江,打响了抗美援朝正义之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和尊严。
【材料二】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问卷调查结论
【材料三】
下面是幸福社区民众观看电影《长津湖》后在微信群里的对话:
幸福社区微信群(500人)
漫卷诗书:太感人啦!和平稳定来之不易!面对强权,低头是永远得不到尊重和自由独立,唯有敢于斗争才能站立起来。雪狼:是呀,一个个最可爱的人,用热血与生命汇聚成新中国最珍贵的记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奋进的不竭动力。 智者:新时代也有最可爱的人,新冠疫情期间,一群群逆行而战的年轻的白衣战士就是最可爱的人! 山河:@雪狼@漫卷诗书@智者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让孩子们都去真正了解历史,心怀感恩,珍惜当下。
9.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斗中共有11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
B.抗美援朝,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和平、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
C.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民众对是否要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展开热议。
D.幸福社区部分居民认为《英雄儿女》能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历史,有教育意义。
10.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结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光
①那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突然回来了,并且天天都在家里,与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说话。
②但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为家里带来欢喜,相反家里却总是笼罩在不可言说的压抑气氛里。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大批倒闭,父亲所在的石灰厂也垮了,没了工作的父亲,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心情郁闷到了极点。恰好那个时候,奶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很重,经抢救才保住了性命。还有弟弟在一棵树上玩耍,树枝插进了眼角,在省城大医院里动了手术,差点瞎了。
③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特别是经济上的打击,让整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当中,这种变故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④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到父母那熟悉的谈笑声,小孩子最容易感受到周边喜悦的气氛,一下子心里就感到很振奋了。我一进门,父亲就拉我过去,他指着地上一堆莲藕给我看,那些莲藕还没有洗净,被黑色的淤泥包裹着。这天,父亲去挖湖藕了。家乡有许多湖泊,野藕遍地是,但是相对好挖的地方已经被人承包了起来,只有那些湖泥很深、相对贫瘠的地方可以任意挖。但要挖起来也是相当费力,得掀开一大片湖泥,在一米多深的地方,才能够挖到一些野生的莲藕。
⑤于是,父亲开始早出晚归,等母亲的饭做好了,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父亲就挑着一担藕回来了,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秤杆边,看清了,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
⑥许久,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挖藕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是先将冰块儿敲碎,弄干湖里的水,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掀到上面的泥越来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到人影了,没过几天父亲就直不起腰来了,后来就开始贴膏药,后背贴满了,再后来就是止痛药。
⑦给父亲送饭菜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第一次给他送饭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我跑到湖堤的高处,大声地喊“爸爸”,一遍一遍声嘶力竭,声音一下子就消失在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回响。我沿着湖堤边跑边喊,风呼呼地叫,把我的呼喊都吹向了身后。我心里万分焦急,怕在严寒的冬天里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不敢想下去,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冲进了湖里的淤泥里。
⑧我突然看见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某一个泥坑里发出来,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地朝那个方向跑去,一双鞋都深陷到淤泥里,差一点滚进了挖藕挖的深坑里。
⑨当我的呼喊声已经足够传到那个泥坑的时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是父亲!是他!他正在张望。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难受极了,我蹲了下来,抹干了眼泪。父亲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要我坐下,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没有跟他说我是如何慌张,如何艰难地找到他,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父亲挖得太深,四周的泥堆得太高,看不见里面,他开着一个矿灯。
⑩那年冬天,父亲挖了65天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挖到了过年的费用,挖到了开学的学费,同时,也戏剧性地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忘却那盏灯的亮光。父亲从村干部到厂里的中层领导,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顺利,中年却遭遇到了许多不幸,那段最困难的年月,应该是父亲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但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父亲挺了过来,他像一盏灯一样,在我们最惶恐、最无助、没有方向的时候,教会我们怎么去做。
11.结合选文,分析标题“父亲的光”有什么含义?
12.根据选文④--⑦段内容,概括出父亲挖莲藕及其艰辛不易的表现。
13.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14.选文第⑦段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
15.选文第⑦段和第⑨段都写到“我”流泪,试分析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①行客稀,罟师②荡桨向临圻③。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渡头:渡口。②罟(gǔ)师:指渔夫。③临圻(qí):指友人所去之地。
1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点出暮春时节,选取了杨花和子规,二者结合便有了伤感的气氛。
B.乙诗首句写杨柳,烘托出送别的气氛,行客已稀,更可见境地的凄清。
C.两诗都善用比喻,甲诗将愁心比作明月,乙诗将相思比作春色,对友人劝勉和宽慰。
D.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7.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B.匹夫不可夺志也非志无以成学
C.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D.意与日去 日中不至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志”和“学”,结合内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静思往事,如在目底。”回首流过的岁月,总有些事,值得品味;总有些人,给于你爱;总有……请以“静思往事,爱在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能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2)思想健康,立意深刻,感情真挚。(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字数不少于600字。(5)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A项中“一霎”的“霎”应读“shà”,“拙拙逼人”应为“咄咄逼人”;B项“分岐”应为“分歧”,“侍弄”的“侍”读“shì”;D项“不缀”应为“不辍”,“鸦雀无声”的“雀”读“què”。C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
  2.答案:D
  简析:“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融会贯通”侧重于知识的融合理解,第一空形容技术掌握程度,“炉火纯青”更合适;“内涵”指内在涵养或概念的本质属性总和,比“内容”更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第二空选“内涵”;“出类拔萃”强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侧重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展现本领,第三空形容卓越,“出类拔萃”恰当;“境界”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境况”指处境状况,第四空形容匠人思想觉悟,“境界”正确。所以选D。
  3.答案:B
  简析:A项是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省略号;D项“核心素养下的群文阅读”是活动主题,应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B项标点使用正确。
  4.答案:C
  简析:A项“通过”和“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讲述”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故事”;D项“亲身”和“实际”语义重复,可删去“亲身”。C项没有语病。
  5.答案:B
  简析:A项描写的是每棵树木的特点,与“辽阔、深邃汪洋似的的林海”整体意境不符;C项列举不同树木,未突出“林海”的辽阔深邃;D项分别写林墙、林窟、林干,话题与“林海”不一致。B项“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既写出了林海的辽阔,又体现出深邃的感觉,与前文衔接紧密,所以选B。
  6.答案:B
  简析:“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属于敬辞,不是谦称,B表述错误。A、C、D表述均正确。
  7.答案:峨眉山月半轮秋;回乐烽前沙似雪;山岛竦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简析:默写时要注意“峨眉”“烽”“竦峙”“择”等字词的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8.答案:示例一:我觉得长妈妈对鲁迅影响最深。长妈妈照顾幼年鲁迅的生活,教给他基本的做人道理;为鲁迅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使他获得人生中最心爱的宝书,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示例二:我觉得寿镜吾对鲁迅影响最深。寿镜吾先生知识渊博,表面严厉实则和蔼,他的关爱使少年鲁迅产生了学习兴趣,且对鲁迅日后的读书、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从《朝花夕拾》中选择人物,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其对鲁迅的影响。如长妈妈照顾鲁迅生活、买《山海经》;寿镜吾先生教学对鲁迅学习兴趣和日后发展的影响等。
  9.答案:A
  简析:材料一中提到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并非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斗中只有117位战士牺牲,A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C、D选项与材料相符。
  10.答案:示例一:绝大部分人认为仍应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大部分人认为抗美援朝赋予我们心怀祖国、坚持正义、顽强乐观的精神财富。示例二:极少部分人认为不应继承与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少部分人认为抗美援朝赋予我们立场坚定的精神财富。
  简析: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知,96.2%的人认为应继承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极少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在精神财富方面,大部分人认可心怀祖国、坚持正义、顽强乐观等,少部分人认为是立场坚定。可从这两个角度概括结论。
  11.答案:既指父亲挖藕时开着的矿灯发出的光;又指父亲在人生的困境中坚韧顽强的精神给我们以鼓舞,为我们指引方向;表达对困境中坚韧顽强的父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简析:从表层看,“父亲的光”指矿灯的光;从深层讲,父亲在家庭困难时的坚持和努力,像光一样给家人希望和方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
  12.答案:父亲得到湖泥很深、相对贫瘠的地方挖到一米多深才能挖到藕;父亲得将冰块儿敲碎、弄干湖里的水,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才能挖到藕;父亲挖了几天藕就腰疼难忍,靠膏药和止痛药维持着;父亲得冒着严寒、顶着凛冽的寒风从早到晚在外面挖藕。
  简析:根据④-⑦段内容,从挖藕地点、挖掘过程、身体状况、工作环境等方面概括父亲挖藕的艰辛,如挖藕地点条件差、挖掘过程艰难、身体受伤仍坚持、在严寒中劳作等。
  13.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仔细认真清点并记下藕的数量的动作,表现出父亲对家庭高度的责任感与爱。
  简析:“凑”“看”“写”等动词,是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对挖藕成果的重视,反映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
  14.答案:写出天阴风寒、坑洼密布、黑泥弥漫的情况;写出父亲挖藕环境恶劣,表现出父亲挖藕的艰辛不易;渲染出紧张、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我”找不到父亲而哭泣做铺垫。
  简析:景物描写从环境特点、对人物的衬托、氛围营造和情节推动等方面分析作用。如恶劣的环境衬托父亲挖藕的艰辛,渲染紧张悲凉气氛,为“我”找父亲的情节做铺垫。
  15.答案:第⑦段中“我”流泪是一个孩子找不到父亲,怕父亲出事时恐慌、焦急、无助的泪;第⑨段中“我”流泪是看见父亲时激动、欣喜的泪,看到父亲从泥坑里钻出来时心疼的泪。
  简析:结合两段内容,第⑦段“我”找不到父亲,内心是恐慌焦急的;第⑨段看到父亲从泥坑出来,既有找到父亲的激动欣喜,又有对父亲的心疼。
  16.答案:C
  简析: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是将明月拟人化,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不是将愁心比作明月,C选项理解错误。A、B、D选项分析正确。
  17.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在对友人劝勉和宽慰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简析:此句把明月当作人,赋予它寄愁心的动作,是拟人手法;借明月寄情,既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又有对友人的劝勉和宽慰。
  18.答案:B
  简析:A项中“夫君子之行”的“行”是行为、品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行”是同行;C项“静以修身”的“以”表目的,“可以为师矣”的“以”是凭借;D项“意与日去”的“日”指时间,“日中不至”的“日”指太阳。B项两个“志”都是“志向”的意思,所以选B。
  19.答案:(1)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2)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简析:(1)句中“博学”是广泛学习,“笃志”是坚定志向,“切问”是恳切发问,“近思”是思考当前之事;(2)句中“淡泊”是不追求名利,“明志”是明确志向,“宁静”是平和安静,“致远”是实现远大目标。翻译时注意字词准确。
  20.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简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静”和“俭”是两种不同的修养方式,分别引出“修身”和“养德”的目的,所以在“静”和“俭”后断开。
  21.答案:可以围绕两方面来谈:首先要明确志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都说明人学有所成一定要先有“志”。其次是潜心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要专一,不要轻言放弃。也可以围绕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成学,“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实现“志”的途径来谈。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意近即可)
  简析:结合甲乙两文,从志向是学习的前提,学习是实现志向的途径,二者相互促进等方面阐述,可引用文中语句,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理解。
  22.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记叙文为主,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时围绕“静思往事”展开回忆,选取体现“爱”的典型事例,如亲情、友情等,注重细节描写,表达出真挚情感,注意字数和书写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