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差别抓特点,巧描绘塑人物—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特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析差别抓特点,巧描绘塑人物—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特点》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2:0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析差别抓特点,巧描绘塑人物—《写出人物特点》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七下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出人物特点”,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人,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教材要求除了运用外貌、言行、心理等方法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外,还要抓住细节描写并借助一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因为此次作文训练是由原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和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整合而来,根据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基础,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能区分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抓住人物的特点,并学会在描写中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观察比较,区分共性个性,抓住人物特点。
思维发展:课内寻法,阅读经典语段,学习方法技巧。
创意表达:写作实践,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1.观察比较,区分共性个性,抓住人物特点。
2.课内寻法,阅读经典语段,学习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写作实践,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猜他是谁?
Ta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个子不高不矮,头发不长不短,脸不圆不方,皮肤不白不黑,眼睛不大不小。Ta有时间很安静,有时候却很活泼,上课的时候,Ta有时候会举手,有时候很沉默。Ta是我最好的朋友。
追问:为什么猜不出来?
预设——
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没有写出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
二、自主写作
从班上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同学,用100字左右给他“画像”。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看看他们能否猜出你写的是谁。如果被很多同学猜中了,那就说明你写得很棒!限时五分钟完成。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写作状态,记录学生遇到的问题,但不回答。待学生写作完成后,收集2-3本作文作为后续讲解样本。)
三、合作交流
1.学生写作完成后,先小组内读给大家听,看看大家能否猜出写的是谁?如猜不出来,讨论为何猜不出来?
2.教师展示此前收集的习作样本,指名朗读后,先集体猜一猜写的是谁?如能猜出来,就让写作对象当模特,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还有哪些特点没有写出来;如果猜不出来,就让作者说说写的是谁,讨论该如何写出该同学的特点?
3.出示教材P22鲁迅和爱因斯坦的漫画,请学生辨认人物后出示出示与漫画对应的人物照片,说说漫画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预设——
鲁迅:浓发、浓眉、浓须(“一”字须),神情严肃,让人联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
爱因斯坦:爆炸时的乱发,白发,白须,大鼻子,布满皱纹的消瘦的脸,凝望的眼神,都用凌乱的线条描绘。
(指出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特征既可。)
四、课内寻法
1.出示课文中的写人片段。请学生分别谈谈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4)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5)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者可以对相关语句进行修改,引导学生体会其不同。如可将第(2)句改成“母亲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2.讨论:我们怎么做才能写出人物特点?
预设——
绘其外貌,抓其特征;细化动作,延其过程;运用语言,表现个性;描写神态,画其神韵;刻画心理,揭示性格。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相机组织学生分析同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独有特征。)
五、修改展示
1.学生按照此前学到的方法,在原有片段上进行修改,将其扩充至200字左右,充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删除表现非个性特征的语句。
(教师相机巡视指导,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抓住写作对象的独有特征展开写作。)
2.展示优秀作品,集体评议。
六、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捕捉美好,乐于记录,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只要勤练不辍,写至佳境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意趣横生。同时,要真正写出人物特征,仅靠这些描写远远不够,还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事件中,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特征。
七、布置作业
在课堂片段写作的基础上,以“我的同学”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
1.可以抓住写作对象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等,既绘其外貌,又显示精神。
2.要将写作对象放在特定的事件中来写,可以选择一个事例突出表现其某个特点,也可以使用多个事例表现其不同方面的特点。
3.可以抓住一些精彩的细节,细致表现写作对象的独特之处。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延续性,本次作业设计对教材上“写作实践二”的写作任务进行了调整,执教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另,本次作业将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素材,要求学生学生必须按时完成,教者也需要尽快进行简单的挑选,选出最适合当作教学的素材的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探讨交流,理解人物精神内涵,认识写出人物精神的重要性。
思维发展:课内学法,学习表现精神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精神。
创意表达:对照量表,开展作文自评互评,了解写人记事作文评价标准。
教学重点
1.探讨交流,理解人物精神内涵,认识写出人物精神的重要性。
2.课内学法,学习表现精神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对照量表,开展作文自评互评,了解写人记事作文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相处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开放性问题,如果学生说出外在特征,可引导学生明白人物最重要的是内在品质和精神;如学生说出精神品质,就追问他是从哪件事看出来的。)
出示陈玉蜀名言:“外貌的美是短暂的,表面的;精神的美才是内在的、永恒的。”
二、素材准备
1.写一个片段,记录老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100字左右,限时五分钟。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写作状态,记录学生遇到的问题,但不回答。待学生写作完成后,收集2-3本作文作为后续讲解样本。)
2.汇报交流。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集体评议。说说能从中看出老师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不能看出性格特征,可追问原因,引导学生明白,写人的时候要选用典型事例,也就是个体示例。
三、素材升格
1.聚焦细节表现精神
(1)课内寻法。仔细阅读下列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精神的?
①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②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③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
预设——
①运用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
②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③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寿镜吾先生专注沉醉,方正博学。
④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严监生的吝啬小气。
(2)在刚才所写的片段中,添加一两个最能表现老师性格的细节。写好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对比烘托凸显精神
(1)课内寻法。仔细阅读下列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精神的?
①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杨振宁《邓稼先》
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③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罗贯中《三国演义》
预设——
①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纯朴低调。
②通过鲁肃惊学的侧面描写,表现了吕蒙学习变化之大,进一步衬托出吕蒙学习的勤勉刻苦。
③侧面描写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善战。
(2)修改刚才的片段,或通过对比、或侧面烘托、或添加环境渲染,进一步表现老师的性格品质。写好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出采用对比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既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对比。)
3.议论抒情赞美精神
(1)课内寻法。品读下面的句子,找出相同点
①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杨振宁《邓稼先》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③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预设——
都是抒情议论句子。都是对人物精神的概括。
(2)修改刚才的片段,在结尾处添加一句议论或抒情句来赞美人物精神。写好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出议论的时候采用长句,这样更能表现深度;抒情的时候采用断句,让感情更有力度。)
4.背景设定铺垫精神
(1)讨论:《邓稼先》中,在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之前,作者为何要介绍近代中国一百年来的屈辱历史?
预设——
通过历史背景的对比,邓稼先的形象更加高大和立体。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民族英雄,是中国人民从屈辱走向自强的代表人物。通过这样的背景铺垫,可以使人物精神更突出。
(2)如果要给你刚才写老师的片段,加一个背景,你会添加怎样的背景,使老师的精神更鲜明?
(开放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并非宏大的事件才是背景,细小的环境烘托等,也是重要的背景,在写人作文中。要恰到好处地使用。)
四、回顾内化(如教学时间不足,本环节可放在第三课时完成,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回顾之后,即可布置作业。)
1.本单元各篇课文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回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梳理各篇在写法上的特点,揣摩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
预设:
《邓稼先》:采用独特的视角,把邓稼先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运用了对比手法;夹叙夹议;选用富有深情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同时为文章句式灵活多样;精选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善用引用和烘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②选材精当,以少胜多;叙议结合,画龙点睛;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列夫·托尔斯泰》:欲扬先抑,突出形象;巧用修辞,生动刻画;侧面烘托,深化主题。
《孙权劝学》:以对话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侧面烘托,突出变化;详略得当,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富有深意。
2.你认为怎样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开放性问题)
3.出示《写人记事作文评价量表》,指导学生先自评上次的作文《我的同学》,然后组织同桌互评,择优展示。
五、小结
“美貌只能迷住人的眼睛,美德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亚历山大·蒲柏这句话强调了美德(精神品质)对人心灵的深远影响,远超过外貌的吸引力。在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更要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细心掌握,在今后的作文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布置作业
请将刚才写老师的片段,以“这样的老师让我 ”为题,扩充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延续性,本次作业设计对教材上“写作实践三”的写作任务进行了调整,执教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板书设计
外在特点
内在精神
写出人物特点 内外并举
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