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知识网络建构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大洲和大洋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 ”。
(2)海陆分布特点
①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大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块。
②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于西半球。
③任意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其海洋面积一定 陆地面积。
2.七大洲
(1)七大洲按面积的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大洲轮廓图:
(2)大洲特征
亚洲是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大洲; 被称为“热带大陆”“高原大陆”,是黑种人分布最多的大洲;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3)大洲分界线
3.四大洋
(1)世界上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 面积最大,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单位:万千米2)
(2)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海洋为人类提供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等。如天然气、潮汐能、鱼虾等。
②为人类生存提供新的开拓空间。
③利用海洋运输可沟通全球,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且许多海峡是国际交往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④海上多发风暴潮、台风、海啸等,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世界重要的海峡、运河
①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②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波斯湾沿岸石油出口的要道,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③苏伊士运河:亚、非两洲分界线,沟通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红海),是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国际贸易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
④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国际贸易货运量仅次于苏伊士运河。
⑤京杭运河:沟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历史上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现在江浙境内仍然通航,如今亦作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道。
知识点2 世界的地形【2024教材新增内容】
1.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2.在世界地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1.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主要分为 、 、 、 、 。全球范围内,世界地形分布中,山地多以条带状分布,且沿一定的方向延伸,称为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高原分布面积较广,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多数是河流冲积而成,如亚马孙平原等。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较大。
世界陆地地形之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2.海底地形
知识点3 海陆的变迁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海陆变迁
自然原因:地壳变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平面升降——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荷兰围海造陆,日本、中国澳门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轮廓线大致吻合,南美洲和非洲的 、 等十分相似。
3.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③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板块的运动形式
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相向运动,常常发生碰撞挤压;板块相背运动,常常发生张裂拉伸,并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板块运动 形成地貌 举例
张裂拉伸?←|→? 裂谷、海洋 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碰撞挤压 ←|→??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亚欧大陆东部海沟、岛弧,美洲西部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3)世界火山、地震带
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如 、 。
环太平洋地带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日本、智利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多地震;马来群岛多火山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位于 板块和 板块及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我国西南及青藏地区、尼泊尔等国家多地震;地中海沿岸国家多火山
地震灾害的防御
在地震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果在室内,应躲至坚固的墙角,有机会逃出室外时,要选择走安全通道,不能坐电梯;如果地震发生时是在室外,应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高大建筑物。在地震结束后应尽快离开危险区域,避免停留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2)地中海“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3)红海扩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4)日本多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或者位于环太平洋地带。
重难点突破
重难突破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张裂(生长边界)、碰撞(消亡边界)。下图为六大板块及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板块的交界处,若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 )
A. 山脉或海洋 B. 裂谷或岛弧 C. 山脉或裂谷 D. 裂谷或海洋
2.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至今它还在不断升高,其原因是( )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
B.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C.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
D.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思路点拨】
1.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在板块的交界处,若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山脉和岛弧是板块挤压形成的。
2.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至今它还在不断升高,其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喜马拉雅山脉并不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总结归纳】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生长边界),有的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地壳比较活跃。在陆地上,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山地,张裂拉伸常形成裂谷,裂谷被海水灌入常形成海洋。在海底,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岸山脉或海沟(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相互作用形成),张裂拉伸常形成海岭。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世界海陆分布
[2024新疆]天宫空间站是我国自主研发距地400千米~500千米绕地飞行的空间站系统。读天宫空间站某时刻运行位置和轨迹图,完成1~2题。
1.对①②③④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亚洲,②是欧洲 B. 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
C. ②④大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 ①③大洲分界线是马六甲海峡
2.天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飞过的大洋甲是( )
A. 印度洋 B. 太平洋 C. 北冰洋 D. 大西洋
命题点2 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污染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迄今已收集超过1万吨海洋废弃物,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项目,2023年10月30日,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情况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 )
A. 生活污水排放 B. 油轮泄漏
C. 海水晒盐 D. 垃圾填海
4.关于“蓝色循环”模式项目,说法错误的是( )
A. 循环使用废弃塑料 B. 严禁生产一切塑料产品
C. 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 D. 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
命题点3 板块运动
[2023河北石家庄]2022年,全球共有74座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也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等。图1为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图2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图1
图2
5.我国所处的火山地震带是( )
A. 环非洲火山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C. 环印度洋火山地震带
D.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火山主要分布在( )
A. 大洲的内部 B. 板块交界地带
C. 板块的内部 D. 所有大洋边界
7.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
A. 有害无利 B. 有利无害 C. 有害有利 D. 没有影响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知识网络建构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大洲和大洋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陆分布特点
①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大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块。
②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于西半球。
③任意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其海洋面积一定大于陆地面积。
2.七大洲
(1)七大洲按面积的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大洲轮廓图:
(2)大洲特征
亚洲是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大洲;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高原大陆”,是黑种人分布最多的大洲;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3)大洲分界线
3.四大洋
(1)世界上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单位:万千米2)
(2)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海洋为人类提供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等。如天然气、潮汐能、鱼虾等。
②为人类生存提供新的开拓空间。
③利用海洋运输可沟通全球,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且许多海峡是国际交往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④海上多发风暴潮、台风、海啸等,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世界重要的海峡、运河
①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②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波斯湾沿岸石油出口的要道,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③苏伊士运河:亚、非两洲分界线,沟通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红海),是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国际贸易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
④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国际贸易货运量仅次于苏伊士运河。
⑤京杭运河:沟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历史上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现在江浙境内仍然通航,如今亦作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道。
知识点2 世界的地形【2024教材新增内容】
1.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2.在世界地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1.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主要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全球范围内,世界地形分布中,山地多以条带状分布,且沿一定的方向延伸,称为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高原分布面积较广,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多数是河流冲积而成,如亚马孙平原等。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较大。
世界陆地地形之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2.海底地形
知识点3 海陆的变迁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海陆变迁
自然原因:地壳变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平面升降——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荷兰围海造陆,日本、中国澳门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轮廓线大致吻合,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古生物化石等十分相似。
3.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③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板块的运动形式
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相向运动,常常发生碰撞挤压;板块相背运动,常常发生张裂拉伸,并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板块运动 形成地貌 举例
张裂拉伸?←|→? 裂谷、海洋 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碰撞挤压 ←|→??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亚欧大陆东部海沟、岛弧,美洲西部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3)世界火山、地震带
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日本、智利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多地震;马来群岛多火山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及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我国西南及青藏地区、尼泊尔等国家多地震;地中海沿岸国家多火山
地震灾害的防御
在地震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果在室内,应躲至坚固的墙角,有机会逃出室外时,要选择走安全通道,不能坐电梯;如果地震发生时是在室外,应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高大建筑物。在地震结束后应尽快离开危险区域,避免停留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2)地中海“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3)红海扩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4)日本多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或者位于环太平洋地带。
重难点突破
重难突破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张裂(生长边界)、碰撞(消亡边界)。下图为六大板块及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板块的交界处,若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 )
A. 山脉或海洋 B. 裂谷或岛弧 C. 山脉或裂谷 D. 裂谷或海洋
2.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至今它还在不断升高,其原因是( )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
B.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C.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
D.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答案】1.D
2.B
【思路点拨】
1.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在板块的交界处,若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山脉和岛弧是板块挤压形成的。
2.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至今它还在不断升高,其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喜马拉雅山脉并不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总结归纳】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生长边界),有的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地壳比较活跃。在陆地上,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山地,张裂拉伸常形成裂谷,裂谷被海水灌入常形成海洋。在海底,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岸山脉或海沟(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相互作用形成),张裂拉伸常形成海岭。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世界海陆分布
[2024新疆]天宫空间站是我国自主研发距地400千米~500千米绕地飞行的空间站系统。读天宫空间站某时刻运行位置和轨迹图,完成1~2题。
1.对①②③④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亚洲,②是欧洲 B. 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
C. ②④大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D. ①③大洲分界线是马六甲海峡
2.天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飞过的大洋甲是( )
A. 印度洋 B. 太平洋 C. 北冰洋 D. 大西洋
【答案】1.C
2.D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①是亚洲,②是北美洲,③是非洲,④是南美洲;②(北美洲)和④(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①(亚洲)和③(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命题点2 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污染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迄今已收集超过1万吨海洋废弃物,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项目,2023年10月30日,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情况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 )
A. 生活污水排放 B. 油轮泄漏
C. 海水晒盐 D. 垃圾填海
4.关于“蓝色循环”模式项目,说法错误的是( )
A. 循环使用废弃塑料 B. 严禁生产一切塑料产品
C. 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 D. 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
【答案】3.C
4.B
【解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活污水排放、油轮泄漏、 垃圾填海都会造成海洋污染,ABD不符合题意。海水晒盐不会造成海洋污染,C符合题意。故选C。
4.根据材料“‘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污染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可知,循环使用废弃塑料、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和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都符合“蓝色循环”模式项目,严禁生产一切塑料产品的做法过于绝对,排除ACD。故选B。
命题点3 板块运动
[2023河北石家庄]2022年,全球共有74座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也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等。图1为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图2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图1
图2
5.我国所处的火山地震带是( )
A. 环非洲火山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C. 环印度洋火山地震带
D.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火山主要分布在( )
A. 大洲的内部 B. 板块交界地带
C. 板块的内部 D. 所有大洋边界
7.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
A. 有害无利 B. 有利无害 C. 有害有利 D. 没有影响
【答案】5.D
6.B
7.C
【解析】
5.我国东部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西南部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内部较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分布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C正确,排除ABD。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