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极地地区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简图 北极地区简图
1.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四周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范围 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以陆地为主 以海洋为主
地形特征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征 酷寒 、干燥、烈风 (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风库”) 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那么酷寒,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居民 无常住居民 因纽特人
2.两极地区气候的异同点及原因
相同点 酷寒、干燥
原因 年平均降水量少
不同点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力更大
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升温和降温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 ②地势高低不同。南极地区地势高,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地区地势低。 ③覆冰情况不同。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而北极地区覆冰较少,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
3.科学考察的宝地
(1)科考条件及项目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地区 我国的科考站
北极地区 黄河站: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地区 ①长城站: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无极昼极夜现象。 ②中山站: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③昆仑站: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④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站。 ⑤秦岭站: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
(2)科学考察的时间
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极昼现象出现,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 北极地区科考最佳时间为每年6月到8日,当地暖季,有极昼现象。
4.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杀极地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导致极地地区环境破坏;矿物质燃料的使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地地区冰川融化、臭氧层空洞;等。
(2)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环境;在进行极地科考、旅游等活动时,将垃圾带回处理;从自身做起,通过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方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
重难点突破
重难突破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科学考察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下图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秦岭站,大致朝向__(东/西)的航线距离较短。
(2)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____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__________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3)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关系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④__。
【答案】(1) 黄河站;昆仑站;西
(2) 矿产;固体淡水
(3) 南极圈(66.5°S纬线);寒冷(冷);少;大
【思路点拨】
(1)读图可知,目前,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中,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是中国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位置最北;南极昆仑站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纬度最高的科考站,位置最南;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秦岭站,大致朝西方向的航线距离较短,朝东方向的航线距离较长。
(2)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3)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指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世界风库”,也是世界上降水最少、风速最大的地区。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总结归纳】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且原始,酷寒、多大风、降水少,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人们不断对极地地区进行探索和考察,我国在两极地区共建立了6个科学考察站,进行科学考察。
极地环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极地科考和其他活动时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对于因全球环境变化造成的两极地区的环境破坏,应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全球保护意识。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 极地科考及环境保护
[2024陕西]我国南极科考已进入“航空时代”。科学家可利用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对南极部分地区冰下山脉、湖泊以及深部峡谷进行深入探索。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南极科考进入“航空时代”,得益于我国( )
A. 距离南极大陆较近 B.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C. 探索南极愿望迫切 D.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2.相较于地面科考,南极地区航空科考的优势不包括( )
A. 减少地面考察对南极生态的影响
B. 不受南极酷寒、烈风等环境影响
C. 可以深入探索地面考察受限区域
D. 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航空科考数据
【答案】1.D
2.B
【解析】
1.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属于高新技术产品,该产品的使用得益于我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D正确;与我国和南极大陆的距离、地域是否辽阔、探索南极愿望关系不大,ABC错误。
2.由“科学家可利用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对南极部分地区冰下山脉、湖泊以及深部峡谷进行深入探索”可知,相较于地面科考,南极地区航空科考可减少地面考察对南极生态的影响、可以深入探索地面考察受限区域、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航空科考数据,ACD不符合题意;南极地区航空科考依然会受南极酷寒、烈风等环境影响,B符合题意。
[2024甘肃兰州]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长城站与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的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超过60%。读我国在南极考察站分布图,完成3~4题。
3.秦岭站选择在2月份开站的主要原因是( )
A. 处于暖季,便于科考 B. 黑夜较长,利于观测星空
C. 降水稀少,便于外出 D. 风和日丽,景色宜人
4.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能、太阳能使用方便 B. 常规能源非常短缺
C.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D. 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
【答案】3.A
4.D第三节 极地地区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简图 北极地区简图
1.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四周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范围 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以陆地为主 以海洋为主
地形特征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征 、干燥、烈风 (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风库”) 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那么酷寒,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代表动物
居民 无常住居民 因纽特人
2.两极地区气候的异同点及原因
相同点
原因 年平均降水量少
不同点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力更大
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升温和降温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 ②地势高低不同。南极地区地势高,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地区地势低。 ③覆冰情况不同。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而北极地区覆冰较少,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
3.科学考察的宝地
(1)科考条件及项目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地区 我国的科考站
北极地区 :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地区 ①长城站: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无极昼极夜现象。 ②中山站: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③昆仑站: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④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站。 ⑤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
(2)科学考察的时间
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极昼现象出现,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 北极地区科考最佳时间为每年6月到8日,当地暖季,有极昼现象。
4.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杀极地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导致极地地区环境破坏; 的使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地地区冰川融化、臭氧层空洞;等。
(2)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环境;在进行极地科考、旅游等活动时,将垃圾带回处理;从自身做起,通过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方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
重难点突破
重难突破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科学考察
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下图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秦岭站,大致朝向__(东/西)的航线距离较短。
(2)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____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__________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3)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关系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④__。
【思路点拨】
(1)读图可知,目前,我国已建立的6个极地科考站中,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是中国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位置最北;南极昆仑站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纬度最高的科考站,位置最南;我国科考船从长城站前往秦岭站,大致朝西方向的航线距离较短,朝东方向的航线距离较长。
(2)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3)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指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世界风库”,也是世界上降水最少、风速最大的地区。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总结归纳】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且原始,酷寒、多大风、降水少,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人们不断对极地地区进行探索和考察,我国在两极地区共建立了6个科学考察站,进行科学考察。
极地环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极地科考和其他活动时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对于因全球环境变化造成的两极地区的环境破坏,应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全球保护意识。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 极地科考及环境保护
[2024陕西]我国南极科考已进入“航空时代”。科学家可利用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对南极部分地区冰下山脉、湖泊以及深部峡谷进行深入探索。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南极科考进入“航空时代”,得益于我国( )
A. 距离南极大陆较近 B.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C. 探索南极愿望迫切 D.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2.相较于地面科考,南极地区航空科考的优势不包括( )
A. 减少地面考察对南极生态的影响
B. 不受南极酷寒、烈风等环境影响
C. 可以深入探索地面考察受限区域
D. 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航空科考数据
[2024甘肃兰州]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长城站与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的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超过60%。读我国在南极考察站分布图,完成3~4题。
3.秦岭站选择在2月份开站的主要原因是( )
A. 处于暖季,便于科考 B. 黑夜较长,利于观测星空
C. 降水稀少,便于外出 D. 风和日丽,景色宜人
4.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能、太阳能使用方便 B. 常规能源非常短缺
C.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D. 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