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06 13:21:33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网络建构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如 、 、水和森林等。
(2)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自然资源称为非可再生资源。如 等。
2.自然资源的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
4.保障我国自然资源的对策
(1) :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2) :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知识点2 土地资源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土地利用类型
(1)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
(2)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3)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荒漠戈壁。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
(1)总量丰富, 。
(2)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且后备耕地不足。
(3)地区分布不均
地区 土地资源质量区域差异 自然原因
东部季风区 北方地区 土地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 以旱地为主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平原广阔,耕地多,但气温略低,降水偏少
南方地区 以水田为主 多丘陵、山地,气候湿热多雨
非季风区 西北地区 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青藏地区 土地生产力较低 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3.土地利用现状及解决措施
(1)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 。
(2)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土地类型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耕地 利用不合理导致耕地资源质量下降、乱占耕地导致耕地总量减少、土地污染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治土壤污染
林地 营林、造林、护林,采育结合;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
草地 、毁草开荒、草场退化 建设人工草场;合理载畜;划区轮牧
知识点3 水资源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水资源: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东多西少 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南方地区降水多,北方地区降水少;除自然原因以外,北方地区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更加剧了缺水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时间分配不均 受季风影响: 河流丰水期,水资源丰富;河流枯水期,水资源相对不足
年际变化大 降水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大
3.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南水北调
路线 解决的问题 总结
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缓解 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
中线工程 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天津
西线方案 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 补充 地区的水资源
4.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我国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
②水资源 。
③水污染也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
(2)解决措施
①农业: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②工业: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③生活: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知识点4 矿产资源【2024教材新增内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总体特征: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具有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采,同时不同地区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2.分布特点:煤、铁、石油北方多,南方少;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3.开发利用状况: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困难。
4.解决措施:研究、利用新材料;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知识点5 海洋资源【2024教材新增内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生物及渔业资源丰富(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滨海砂矿);化学资源丰富(如盐、钾、溴等)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海洋的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海洋资源的保护: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如海水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生物资源枯竭、海洋灾害频繁等,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治海洋污染,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重难点突破
重难突破1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右图为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地降水少,灌溉农业用水量大
②地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③地降水少,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④地降水季节变化大,生产用水量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目前,解决③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增加人工降雨 B. 修建梯田
C. 大力开采地下水 D. 跨流域调水
【思路点拨】
1.①地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灌溉农业用水量大;②黄土高原和③华北平原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污染、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严重缺水,而不是近海养殖用水量大导致的缺水;④地位于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生产用水量大。
2.人工降雨只能短暂性的为华北地区缓解缺水问题,不是长期有效的措施;修建梯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情况;大力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且可供开采的地下水有限,不能长期解决缺水情况 ;为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我国斥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
【归纳总结】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重难突破2 南水北调
3.历经十余年建设,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于2023年7月16日成功实现先期通水,正式向西安通水。“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小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将汉江水引入渭河流域。读“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以及西安、汉中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引汉济渭”引水工程的实施,可缓解区域水资源____(填“时间”或“空间”)分布不均。说明与汉江流域相比,渭河流量较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98.3千米,综合施工难度举世罕见,“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
(2) 指出“引汉济渭”工程采用秦岭隧道输水方式的好处。
(3) 请归纳“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渭河流域的有利影响。
【思路点拨】
(1)“引汉济渭”工程可以调节汉江和渭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从图中看出:汉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渭河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所以渭河流域与汉江流域相比,渭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少,支流少,所以渭河水系的水量更小。
(2)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98.3千米,距离近;输水隧洞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消耗;可以减少污染源,提高输水质量;输水隧洞工程量较小,对秦岭地区自然环境影响小;输水隧洞线路起伏较小,减少抽水需要的能耗,降低成本。
(3)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渭河流域的益处是: 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会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缓解了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归纳总结】南水北调的意义分析
南水北调是我国实施的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的重大工程,工程共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应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024新疆]下表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完成1~2题。
类别 耕地面积 水资源 森林面积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4位 第6位 第6位
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67位 第88位 第121位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A. 总量和人均量都丰富 B. 总量和人均量都不足
C.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 总量不足,人均量多
2.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做到( )
①保护耕地,节约粮食 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③大规模开采森林资源 ④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命题点2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2023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所在村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该村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据此读图完成3~5题。
3.目前,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
4.从1980年到2022年,该村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 )
A. 大量林地成为建设用地 B. 大量耕地成为建设用地
C. 大量草地成为建设用地 D. 大量建设用地成为林地
5.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村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全部开发成为耕地 B. 加大力度退林还耕
C. 扩草地达半数以上 D. 适当控制建设用地
命题点3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2024江苏苏州]自2014年12月27日至今,“南水”进京已近十年。北京推出阶梯水价,即居民用水价格=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按年度用水量计算,划分为三档,水价分档递增。下图为南水北调部分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南水北调工程反映了我国水资源( )
A. 东多西少 B. 季节变化大 C. 南丰北缺 D. 年际变化大
7.南水北调工程( )
A. 中线途经半干旱地区 B. 东线由丹江口水库引水
C. 缓解东北地区的春旱 D. 东线利用京杭运河调水
8.北京市实施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家庭用水成本 B. 减少水污染
C.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D. 增加水资源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网络建构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如土地、阳光、水和森林等。
(2)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自然资源称为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铁矿等。
2.自然资源的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保障我国自然资源的对策
(1)开源: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2)节流: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知识点2 土地资源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土地利用类型
(1)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
(2)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3)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荒漠戈壁。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2)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且后备耕地不足。
(3)地区分布不均
地区 土地资源质量区域差异 自然原因
东部季风区 北方地区 土地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 以旱地为主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平原广阔,耕地多,但气温略低,降水偏少
南方地区 以水田为主 多丘陵、山地,气候湿热多雨
非季风区 西北地区 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青藏地区 土地生产力较低 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3.土地利用现状及解决措施
(1)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土地类型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耕地 利用不合理导致耕地资源质量下降、乱占耕地导致耕地总量减少、土地污染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治土壤污染
林地 乱砍滥伐 营林、造林、护林,采育结合;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
草地 超载放牧 、毁草开荒、草场退化 建设人工草场;合理载畜;划区轮牧
知识点3 水资源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水资源: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南丰北缺 (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东多西少 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南方地区降水多,北方地区降水少;除自然原因以外,北方地区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更加剧了缺水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时间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受季风影响: 河流丰水期,水资源丰富;河流枯水期,水资源相对不足
年际变化大 降水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大
3.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南水北调
路线 解决的问题 总结
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
中线工程 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天津
西线方案 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 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4.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我国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
②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③水污染也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
(2)解决措施
①农业: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②工业: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③生活: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知识点4 矿产资源【2024教材新增内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总体特征: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具有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采,同时不同地区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2.分布特点:煤、铁、石油北方多,南方少;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3.开发利用状况: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困难。
4.解决措施:研究、利用新材料;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知识点5 海洋资源【2024教材新增内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1.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生物及渔业资源丰富(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滨海砂矿);化学资源丰富(如盐、钾、溴等)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海洋的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海洋资源的保护: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如海水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生物资源枯竭、海洋灾害频繁等,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治海洋污染,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重难点突破
重难突破1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右图为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地降水少,灌溉农业用水量大
②地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③地降水少,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④地降水季节变化大,生产用水量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目前,解决③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增加人工降雨 B. 修建梯田
C. 大力开采地下水 D. 跨流域调水
【答案】1.D
2.D
【思路点拨】
1.①地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灌溉农业用水量大;②黄土高原和③华北平原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污染、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严重缺水,而不是近海养殖用水量大导致的缺水;④地位于长江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生产用水量大。
2.人工降雨只能短暂性的为华北地区缓解缺水问题,不是长期有效的措施;修建梯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情况;大力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且可供开采的地下水有限,不能长期解决缺水情况 ;为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我国斥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
【归纳总结】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重难突破2 南水北调
3.历经十余年建设,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于2023年7月16日成功实现先期通水,正式向西安通水。“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小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将汉江水引入渭河流域。读“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以及西安、汉中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引汉济渭”引水工程的实施,可缓解区域水资源____(填“时间”或“空间”)分布不均。说明与汉江流域相比,渭河流量较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98.3千米,综合施工难度举世罕见,“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
(2) 指出“引汉济渭”工程采用秦岭隧道输水方式的好处。
(3) 请归纳“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渭河流域的有利影响。
【答案】(1) 空间;汉江流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渭河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渭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少,支流少
(2) 减少水量蒸发;保障供水水质;对秦岭地区自然环境影响小;距离近,线路起伏较小,减少抽水需要的能耗。
(3) 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会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缓解了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思路点拨】
(1)“引汉济渭”工程可以调节汉江和渭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从图中看出:汉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渭河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所以渭河流域与汉江流域相比,渭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少,支流少,所以渭河水系的水量更小。
(2)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98.3千米,距离近;输水隧洞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消耗;可以减少污染源,提高输水质量;输水隧洞工程量较小,对秦岭地区自然环境影响小;输水隧洞线路起伏较小,减少抽水需要的能耗,降低成本。
(3) “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渭河流域的益处是: 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会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缓解了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归纳总结】南水北调的意义分析
南水北调是我国实施的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的重大工程,工程共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应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024新疆]下表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完成1~2题。
类别 耕地面积 水资源 森林面积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4位 第6位 第6位
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第67位 第88位 第121位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A. 总量和人均量都丰富 B. 总量和人均量都不足
C.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D. 总量不足,人均量多
2.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我们应该做到( )
①保护耕地,节约粮食 ②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③大规模开采森林资源 ④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
1.由表格数据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耕地面积、水资源及森林面积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耕地面积、水资源及森林面积人均都靠后),故选C。
2.由上题可知,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应该采取保护耕地、节约粮食;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措施,①②④正确。大规模开采森林资源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③错误。故选A。
命题点2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2023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所在村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该村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据此读图完成3~5题。
3.目前,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 耕地 B. 林地 C. 草地 D. 建设用地
4.从1980年到2022年,该村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 )
A. 大量林地成为建设用地 B. 大量耕地成为建设用地
C. 大量草地成为建设用地 D. 大量建设用地成为林地
5.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村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全部开发成为耕地 B. 加大力度退林还耕
C. 扩草地达半数以上 D. 适当控制建设用地
【答案】3.D
4.B
5.D
【解析】
4.从1980年到2022年,林地由3%变为6%,所以林地面积在扩大,A错误。耕地由原来的75%变为2%,大量耕地变为建设用地,B正确。图中未显示草地所占比例,无法说明大量草地变成建设用地,C错误。建设用地面积在变大,所以不存在大量建设用地变成林地,D错误。故选B。
5.大量耕地被占用成为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应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故选D。
命题点3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2024江苏苏州]自2014年12月27日至今,“南水”进京已近十年。北京推出阶梯水价,即居民用水价格=水费+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按年度用水量计算,划分为三档,水价分档递增。下图为南水北调部分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南水北调工程反映了我国水资源( )
A. 东多西少 B. 季节变化大 C. 南丰北缺 D. 年际变化大
7.南水北调工程( )
A. 中线途经半干旱地区 B. 东线由丹江口水库引水
C. 缓解东北地区的春旱 D. 东线利用京杭运河调水
8.北京市实施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家庭用水成本 B. 减少水污染
C.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D. 增加水资源
【答案】6.C
7.D
8.C
【解析】
6.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这说明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具有南丰北缺的特点。不能反映东多西少、季节变化大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没有经过半干旱地区,A错误;中线由丹江口水库引水,B错误;南水北调可缓解华北地区的春旱,C错误;东线利用京杭运河调水,D正确。故选D。
8.“阶梯水价”是对自来水实行分类计算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的俗称,北京市推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家庭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C正确。不是为了减少水污染及增加水资源,BD错误;增加了家庭用水成本,A错误。故选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