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06 15:51:27

文档简介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知识网络建构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 中国的地理差异
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1.地理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由已学知识可知我国自然环境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 状分布,逐级下降。在人类活动方面,农业具有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 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于800 mm多于400 mm 高于800 mm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 气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冬季结冰期(气温) 有 无
河流流量 (降水) 流量小 流量大
耕地(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甜菜(东北地区) 甘蔗
油料作物 大豆(东北平原)、花生(华北平原) 油菜(长江中下游平原)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平原) 一年两熟至三熟
交通运输 陆运 水运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1)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导因素
区域界线 主导因素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北段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 大致和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 地形地势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气温、降水(或气候)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023陕西]五一假期,小丽一家从陕南出发,自驾去革命圣地延安旅游,途中游览了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小丽在登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诗中描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在假期结束返回途中,他们遇到了高速公路受山体滑坡影响而临时关闭。据此完成1~2题。
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 B. 纬度位置 C. 人类活动 D. 地形地势
2.小丽在终南山景区内看到一则标语“人杰地灵名胜迹,和合南北贯东西”,联想到地理课堂上学习的“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 )
A. 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B. 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2023湖南怀化]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统计表,完成第3题。
耕地 水资源
北方地区 62% 17%
秦岭—淮河
南方地区 38% 83%
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关于其地理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B. 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C. 1月份0 等温线
D.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命题点2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023青海]每年5月21日前后为我国小满节气。南方地区民谚“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含义是“雨水开始增多,江河水位上涨”。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发生在图中的( )
A. 甲地区 B. 乙地区 C. 丙地区 D. 丁地区
5.“雨水开始增多”,形成“雨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的( )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6.下列诗词中描述乙地区的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D. 雪线连天际,牛马漫逡巡
[2024甘肃兰州]我国南、北方地区人们饮食习惯不同。读图,完成7~8题。
7.区域划分上,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
A. 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 黑河—腾冲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秦岭—淮河线
8.造成我国“南米北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的差异 B. 气候的差异 C. 口味的差异 D. 地形的差异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知识网络建构
教材知识梳理
知识点 中国的地理差异
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1.地理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由已学知识可知我国自然环境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在人类活动方面,农业具有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于800 mm多于400 mm 高于800 mm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主要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冬季结冰期(气温) 有 无
河流流量 (降水) 流量小 流量大
耕地(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糖料作物 甜菜(东北地区) 甘蔗
油料作物 大豆(东北平原)、花生(华北平原) 油菜(长江中下游平原)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平原) 一年两熟至三熟
交通运输 陆运 水运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1)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导因素
区域界线 主导因素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北段 降水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 大致和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 地形地势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 气温、降水(或气候)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023陕西]五一假期,小丽一家从陕南出发,自驾去革命圣地延安旅游,途中游览了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小丽在登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诗中描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在假期结束返回途中,他们遇到了高速公路受山体滑坡影响而临时关闭。据此完成1~2题。
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 B. 纬度位置 C. 人类活动 D. 地形地势
2.小丽在终南山景区内看到一则标语“人杰地灵名胜迹,和合南北贯东西”,联想到地理课堂上学习的“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 )
A. 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B. 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答案】1.D
2.D
【解析】
1.同一地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山顶被积雪覆盖,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故选D。
2.秦岭—淮河一线主要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1月份0 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D正确。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200 mm年等降水量线,A错误;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是400 mm年等降水量线,B错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C错误。故选D。
[2023湖南怀化]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统计表,完成第3题。
耕地 水资源
北方地区 62% 17%
秦岭—淮河
南方地区 38% 83%
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关于其地理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B. 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C. 1月份0 等温线
D.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3.C
命题点2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023青海]每年5月21日前后为我国小满节气。南方地区民谚“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含义是“雨水开始增多,江河水位上涨”。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发生在图中的( )
A. 甲地区 B. 乙地区 C. 丙地区 D. 丁地区
5.“雨水开始增多”,形成“雨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的( )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6.下列诗词中描述乙地区的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D. 雪线连天际,牛马漫逡巡
【答案】4.D
5.A
6.B
【解析】
4.读图可知,甲是西北地区,乙是北方地区,丙是青藏地区,丁是南方地区。“小满小满,江河渐满”是南方地区的民谚,D正确。故选D。
5.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形成“雨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读图可知,乙是北方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西北地区,A错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的是北方地区,B正确;“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描述的是南方地区,C错误;“雪线连天际,牛马漫逡巡”描述的是青藏地区,D错误。故选B。
[2024甘肃兰州]我国南、北方地区人们饮食习惯不同。读图,完成7~8题。
7.区域划分上,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
A. 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 黑河—腾冲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秦岭—淮河线
8.造成我国“南米北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的差异 B. 气候的差异 C. 口味的差异 D. 地形的差异
【答案】7.D
8.B
【解析】
7.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A错误。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B错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400 mm年等降水量线,C错误。秦岭—淮河线是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D正确。故选D。
8.结合所学可知,南方是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北方是温带、半湿润地区,主要种植小麦,气候原因引起“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B正确。气温、口味、地形的差异不是造成我国“南米北面”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