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8《池子与河流》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池子与河流》是一篇略读课文,属于寓言诗体裁。它以池子和河流的对话为主体,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二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池子贪图安逸,满足于现状;河流则遵循自然规律,永不停歇地奔腾,为人们带来利益。通过这一简单却富有深意的故事,学生能直观理解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体会到只有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生命才更有价值。教材将其编排为略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类文本充满兴趣,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寓言,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但对于文本中蕴含的较为抽象的哲理,他们仍需在教师引导下深入探究。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在自主运用方法理解文本、分析角色和感悟寓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文化自信:通过感受寓言诗中传达的对生活和价值的思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语言运用:认识“滔、涯”等字,自主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积累“无忧无虑”“忙忙碌碌”等词语
3. 思维能力:分析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和行为,培养比较、归纳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与价值实现的关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韵律美,感受对比手法塑造的鲜明形象,培养审美感知和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
5.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勤奋努力、积极奉献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内容,把握它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寓言诗的寓意,懂得人要积极进取的道理。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教法、学法
1. 教法:问题引导、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法
2. 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1.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展示池塘和河流的图片)同学们,瞧!屏幕上一边是平静的池塘,一边是奔腾的河流。假如它们会聊天,你们觉得它们会聊些什么呢?(请2 - 3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就走进《池子与河流》这首寓言诗,去听听它们的对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明确目标,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默读课文,想想池子与河流之间发生了什么,它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池子与河流语言和生活状态的句子,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分享,理解内容
提问:池子与河流之间发生了什么?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
池子的观点:“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
河流的观点:“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
分角色朗读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体会它们的语气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从它们的对话中,你觉得池子和河流分别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池子懒惰、贪图安逸;河流勤劳、积极进取 )
4. 深入探究,领悟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池子与河流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局?(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池子干涸;河流长流不断 )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寓意,教师引导总结:因为池子贪图安逸,不发挥自身作用,最终干涸;河流遵循自然规律,勤奋努力,为人们做贡献,所以长流不断。这告诉我们,人要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贪图安逸会一事无成。
5.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像池子或河流这样的人吗?(请2 - 3位同学举例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鼓励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了池子与河流的故事,明白了积极进取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像河流一样,勤奋努力,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7.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仿照《池子与河流》,写一首简短的寓言诗,表达一个道理。
8.板书设计
池子与河流
池子:安逸 清闲 干涸
河流:奔腾 贡献 长流不断
寓意:积极进取 勤奋努力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解寓意环节,学生能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融入了思政教育。
2. 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未能及时关注到;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时,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的想法未能充分表达。后续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全体学生,合理把控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