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下1.3 《8加几、7加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一下1.3 《8加几、7加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2-05 10:18: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8加几、7加几》教学设计
课题 8加几、7加几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8、7加几”是在前面“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计算进位加法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凸显的是“凑十法”,不再出示接着数和实物操作的方法。重点在于让学生利用直观学具小方块探索“凑十”的过程。教学中,要迁移“9加几”的探究经验,类推完成“8+5”的学习。这种编排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发展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理解8加几、7加几的凑十方法;理解和掌握8、7加几的凑十法口算过程,形成多样化的算法。2.学习内容分析:“8加几、7加几”是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10 以内加法和 9 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加法运算的进一步拓展,更是后续学习 20 以内退位减法以及 100 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石,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加减法运算体系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8、7加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8、7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9加几》,大家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算出得数吗?师:哪首儿歌能帮我们快速地“凑十”呢?反馈: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是一家,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1)新龟兔赛跑。 (2)圈一圈,算一算。 2.导入新课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师: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金黄葫芦树上挂,雀斑布满小脸颊。香甜可口治咳嗽,黑豆肚子里安家。(打一种水果)师:听说大象伯伯种的梨丰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学生:“凑十”法。学生拍手背儿歌。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喜欢。 学生独自猜一猜:是梨。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通过猜谜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为引入新课做好了准备。
讲授新课 任务一:探究8加7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师:仔细观察上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梨”,应该怎么列式?师:我们已经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那么我们可以用“凑十法”计算“8+7”吗?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小方块来摆一摆,也可以圈一圈、画一画等。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8+7的?师:用数的办法很好,那如果加的数多了不方便数了怎么办呢?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师: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怎样计算8加7?师:为什么要从右边拿2个放在左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谁能看着上面的图片,告诉大家把7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过程在算式中是这样表示的。课件出示:师:计算8+7,见8想2,先算8+2=10,再算10+5=15,这是用凑十法计算8+7=15。观察所摆的小方块,想想还可以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计算8+7,见7想3,先算3+7=10,再算5+10=15。真棒,你太厉害了,会迁移学习,灵活地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是凑十法,一个是把8凑成10,分7;一个是把7凑成10,分8。你能再说一个用8+7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黄色的梨有8个,绿色的梨有7个。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共有多少个梨?学生:算式是8+7。学生尝试计算。学生1:一个一个的数,1,2,3,…,一共有15个梨。学生2:看大数,接着数。从8后面接着数7个数,9,10,11,12,13,14,15,一共有15个梨。学生:我摆小方块,左边摆8个,右边摆7个。学生:从右边拿2个放在左边。学生:因为8还缺2就是10,先把8和2凑成10。学生:把7分成2和5,先算8+2=10,再算10+5=15。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还可以把7凑成10,7凑十需要3,把8分成3和5,先算3+7=10,再算5+10=15。学生自由说说。 借助教材创设具体的情境,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意识。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迁移学习8加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享交流,不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还体验到数学还可以用于生活的实际问题。
任务二:试一试师:根据9加几的学习经验,我们学会了8加几,你们能计算7加9吗?想想怎样算?课件出示:7+9=□反馈:方法一:把7分成6和1,先算1+9=10,再算6+10=16。方法二:把9分成3和6,先算7+3=10,再算10+6=16。师: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师:根据已经学会的算式推算出新算式的得数,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真厉害!计算8、7加几需要记住。课件出示:8、7加几的儿歌8、7加几,不用怕;拆小数,借个2;凑成十,加余数;计算起来对又快。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学生:我们已经学会了9+7=16,所以7+9=16。学生齐读。 通过试一试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经历了计算7加几的计算过程,还体验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课堂练习 基础题:1.先圈一圈,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先接着画一画,再写出和。 3. 4.5.6.先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板书 8、7加几8+7=15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算一算,连一连。2.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选做题:1.跷跷板。2.一共有多少只羊?
【综合实践类作业】找找生活中可以用8、7加几解决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数与运算板块的重要内容。通常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等基础之后引入。教材循序渐进,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交叉呈现,在进位加法中,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分别教学9 加几,8、7 加几,6、5、4、3、2 加几;同时,在退位减法中,教材也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分别教学十几减9,十几减8、7,十几减6、5、4、3、2,同时结合计算穿插安排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入学前,大多在生活中有过简单数数、比较多少等非正式数学经验,但对于系统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运算知识近乎空白。部分学生可能在幼儿园或家庭启蒙中接触过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多是基于直观数数得出结果,尚未形成抽象的运算思维。在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初期,学生课堂上注意力易被直观教具吸引,如教师展示用学具演示时,学生眼睛紧盯着操作过程,表现出浓厚兴趣。但轮到自己动手,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反映出动手实践能力的个体差异。当教师引导学生脱离实物,尝试直接口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不少学生出现停顿、犹豫,甚至出错,且错误增多。
二、单元目标拟定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能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会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
2.学会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掌握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平十法”等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2.根据数学信息,能提出合适的问题,并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教材对一年级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编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呈现螺旋上升的结构。先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入手,像9 加几,8、7 加几等,让学生初步接触凑十法,感知进位的概念。当学生熟悉基本算理后,再引入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逐步加大难度,使知识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稳步构建知识体系。
2.教材内容紧扣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小动物卖(或买)水果作为场景,将抽象运算具象化,让他们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3.配备丰富多样的学具操作图示与建议,把抽象的数字运算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学具操作,降低学习难度,助力学生理解算理。
4.教材鼓励学生探索多种算法,不局限于单一方法。
5.课后练习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设计分层多元。既有基础巩固的口算练习,强化计算技能;又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练习,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还有拓展思维的趣味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9加几 1
十几减9 1
8加几、7加几 1
十几减8、7 1
6、5、4、3、2加几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9加几》 目标: 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初步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任务一:获取数学信息 → 任务二:探究9加4的计算方法 → 1.能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4,并说一个用9+4解答的实际问题。
1.2《十几减9》 目标: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任务一:获取数学信息→ 任务二:探究13减9的计算方法 → 1.能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2.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3减9,并说一个用13-9解答的实际问题。
1.3《8加几、7加几》 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理解8加几、7加几的凑十方法;理解和掌握8、7加几的凑十法口算过程,形成多样化的算法。 任务一:探究8加7的计算方法 → 任务二:试一试 → 1.能用“凑十法”的方法计算8+7。 2.能借助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计算7+9。
1.4《十几减8、7》 目标: 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任务一:探究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 任务二:试一试 → 1.能用“平十法”、“破十法”和“相加算减”的方法计算15-8。 2.能用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减7。
1.5《6、5、4、3、2加几》 目标: 认识并理解6、5、4、3、2加几的算式和口算方法。能灵活应用合理的方法正确口算6、5、4、3、2加几的得数。 任务一:探究6、5加几的计算方法 → 任务二:探究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 1.能用“凑十法”计算6+5。 2.能利用“平十法”、“破十法”和“相加算减”的方法计算相关的减法,完成“试一试”的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