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教学设计和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教学设计和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2:32:16

文档简介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首叙事诗,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全诗通过烧炭--卖炭一-抢炭的完整情节,塑造出一个勤劳、艰苦却不幸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批判。《卖炭翁》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白居易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不仅有杜甫似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以诗讽谕,劝谕君主,看似本分,但实际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引导学生理解他的精神,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能初步品味古诗中的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品味细节描写、感悟深层意蕴上尚有不足。学生虽然掌握了朗诵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但容易流于字音正确,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思意蕴,教学中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多种诵读方法,逐渐使学生掌握以读促品、以品促读的读诗方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2.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学习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熟读全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小学时还学过他的《忆江南》,那些轻浅悠闲、文词优美的诗作可不是白居易唯一的模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一样的白居易。(板书课题及作者:《卖炭翁》白居易。大屏幕同步显示课题)
二、读诗明韵
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下面一些字的读音:
鬓 裳 辗 辙 骑 将 系
2.这首诗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应该以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教师请4名同学分段把全诗读两遍)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音,听节奏,听语气。
4.疏通文意
苦宫市也。”宫市,指唐(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的辛劳。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11)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i):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沼书。
把:拿。称:说。救(chi):皇帝的命令或
(14)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得,能够。惜,舍。
(16)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17)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红绡:一作“红纱”值”,指价格。
(18)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三、知人明事
1.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一位卖炭翁的遭遇。诗人在诗下小序中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那么,你能从第一段中读出卖炭翁的苦处吗
预设:(1)艰辛:伐薪烧炭南山中;晓驾炭车;牛困人饥;泥中歇。
(2)年老:两鬓苍苍十指黑。
(3)穷困: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确:卖炭翁是诗人笔下的一位年老体弱,却因为生活穷苦,不得不艰难辛苦,烧炭谋生的劳动人民形象。
2.除了以上三个特点,他接下来的遭遇就更是雪上加霜。自读第二段,看看诗人刻画了卖炭翁的哪些特点
预设:(1)不幸。
(2)无奈,卑微:惜不得。
3.文中两次写到卖炭老人的心理:心炭贱时即使身着单衣也情愿天再冷一些,苦数天期望衣食可安的炭被宫使拿走却得反抗。请大家想象,没有了炭,缺衣少食的老人再回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预设:(1)卖炭翁冻死、饿死、病死。
(2)卖炭翁及家人都死了,
明确:宫市的掠夺对于在安史之乱之后本就生活困苦的普通劳动人民而言可能是家人,至少也是一个人的灭顶之灾。
4.请设想你是老人,从他的角度读读整首诗。
点拨:前一段虽然贫苦却仍然抱有希望,后一段则全然痛苦绝望。
5.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对卖炭翁这样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可怜”),请把自己当作站在卖炭翁面前的白居易,读出对老人的同情。小组互相练读、评读。
(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6.老人会面临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们都想到了,宫使却毫不关心,可能有习以为常,还可能有毫不在意。你看出来对宫市之中施暴者的谴责了吗
预设:(1)翩翩:轻快的样子,横行无忌,张牙舞爪。
(2)黄衣使者白衫儿:宦官和爪牙。白衫儿是市井泼皮,人称“白望”。
(3)手把文书口称敕:抢夺行为有正式的公文,寄生于皇权。
(4)半匹红纱一丈绫;
(PPT补充资料)
1.韩愈说,红纱往往用宫中废弃的“败缯”染成,于百姓无用,于御寒果腹更无用。
2.“布帛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即为-匹)”--《旧唐书》
明确: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全国默认、公开合法的抢劫!所以卖炭翁的悲剧在于制度的不合理。
(请大家自行编排动作,读出宫使的仗势欺人、横行霸道)
四、解诗有法
1.前一段是遭遇可怜的卖炭老人,后一段就写横行霸道的宫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突出两种人物的鲜明特点也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特点。
2.小组讨论,诗中还有哪些对比之处 用意何在
预设:(1)身上衣正单与心愿天寒
(2)泥中歇与翩翩两骑。
(3)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明确:对比的运用,不仅使原诗中的描写更具表现力,而且也暗示了中唐的阶级矛盾。
五、知人论世
1.卖炭翁这样的惨事在当时是偶然吗
(PPT 出示)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弁希宦者意,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明确:宫市不废,那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卖炭翁”。
2.小组讨论:结合诗歌与下面的资料,说一说,这是 的白居易。
(PPT出示)
①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③古有采诗之官(乐府),王者所以观风俗,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④……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总序》)
⑤“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
明确: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同情劳动人民,批判宫市,爱憎分明。其实早在进入仕途之初,任周至县尉时,就在《观刈麦》中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的不劳而获感到了深深的羞愧。之后数十年宦海沉浮,他都没有泯灭这份知识分子的良知,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在他眼中,是通过汉乐府的讽谕传统,帮助统治者补察时政。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出像《卖炭翁》这样把矛头指向统治阶层的讽谕诗,是需要胆气需要社会责任感的。
3.匹夫之责
三千年前我们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子,后来有即使“穷”也要兼济天下的杜甫,如今我们又认识了一个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白居易。你还知道哪些心怀万民的历史人物呢
预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除了诗人呢 近现代呢 )
鲁迅、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
六、小结
从古至今,真正看到人间疾苦,勇担国家重任的人代代相传。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些大人物,他们当中还有普通人,他们的名字早就湮灭于历史之中。但是他们为民生疾苦奔走辛劳、殚精竭虑的身影,始终被我们铭记、疫情面前,无数的“大白”们挺身而出,重庆山火,一群越野摩托的男子汉奋勇争先…今后我们会用什么样的行动书写我们的精神历史呢
(全班起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再读全诗)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选择恰当的语调、情感,并设计动作,表演给你的家长看,修改调整后将最满意的表演录成视频发送到班级朗读群,全班最好的五个表演将在课前展播。
2.白居易曾在周至县做过县尉,周至乐天公园就有一块本文的石碑。应周至宣传部的要求,请大家选择最打动你的四句诗,根据内容像文中一样配图,将作品寄给周至宣传部作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共24张PPT)
卖炭翁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 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 得罪权贵 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 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 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 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 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820)初年 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 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 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 “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 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 宦官专权 横行无忌 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 以低价强购货物 甚至不给分文 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 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预习检测,标注红色字体的读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两鬓苍苍 辗冰辙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回车叱牛 宫使驱将
系向牛头
chì
bìn

chì

niǎn
jiāng
理解全文
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理解全文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理解全文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红绡:一作“红纱”。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理解全文
全篇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知人明事
1.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一位卖炭翁的遭遇。诗人在诗下小序中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那么,你能从第一段中读出卖炭翁的苦处吗
(1)艰辛:伐薪烧炭南山中;晓驾炭车;牛困人饥;泥中歇。
(2)年老:两鬓苍苍十指黑。
(3)穷困: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确:卖炭翁是诗人笔下的一位年老体弱,却因为生活穷苦,不得不艰难辛苦,烧炭谋生的劳动人民形象。
2.除了以上三个特点,他接下来的遭遇就更是雪上加霜。自读第二段,看看诗人刻画了卖炭翁的哪些特点
(1)不幸。
(2)无奈,卑微:惜不得。
3.文中两次写到卖炭老人的心理:心炭贱时即使身着单衣也情愿天再冷一些,苦数天期望衣食可安的炭被宫使拿走却得反抗。请大家想象,没有了炭,缺衣少食的老人再回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1)卖炭翁冻死、饿死、病死。
(2)卖炭翁及家人都死了,
明确:宫市的掠夺对于在安史之乱之后本就生活困苦的普通劳动人民而言可能是家人,至少也是一个人的灭顶之灾。
4.请设想你是老人,从他的角度读读整首诗。
前一段虽然贫苦却仍然抱有希望,后一段则全然痛苦绝望。
5.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对卖炭翁这样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可怜”),请把自己当作站在卖炭翁面前的白居易,读出对老人的同情。
小组互相练读、评读。
6.老人会面临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们都想到了,宫使却毫不关心,可能有习以为常,还可能有毫不在意。你看出来对宫市之中施暴者的谴责了吗
(1)翩翩:轻快的样子,横行无忌,张牙舞爪。
(2)黄衣使者白衫儿:宦官和爪牙。白衫儿是市井泼皮,人称“白望”。
(3)手把文书口称敕:抢夺行为有正式的公文,寄生于皇权。
(4)半匹红纱一丈绫;
链接材料:1.韩愈说,红纱往往用宫中废弃的“败缯”染成,于百姓无用,于御寒果腹更无用。
2.“布帛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即为-匹)”--《旧唐书》
明确: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全国默认、公开合法的抢劫!所以卖炭翁的悲剧在于制度的不合理。
解诗有法
1.前一段是遭遇可怜的卖炭老人,后一段就写横行霸道的宫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突出两种人物的鲜明特点也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特点。
2.小组讨论,诗中还有哪些对比之处 用意何在
(1)身上衣正单与心愿天寒
(2)泥中歇与翩翩两骑。
(3)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明确:对比的运用,不仅使原诗中的描写更具表现力,而且也暗示了中唐的阶级矛盾。
知人论世
1.卖炭翁这样的惨事在当时是偶然吗
链接材料: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弁希宦者意,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明确:宫市不废,那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卖炭翁”。
2.小组讨论:结合诗歌与下面的资料,说一说,这是 的白居易。
链接材料:①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③古有采诗之官(乐府),王者所以观风俗,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④……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总序》)
⑤“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
明确: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同情劳动人民,批判宫市,爱憎分明。其实早在进入仕途之初,任周至县尉时,就在《观刈麦》中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的不劳而获感到了深深的羞愧。之后数十年宦海沉浮,他都没有泯灭这份知识分子的良知,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在他眼中,是通过汉乐府的讽谕传统,帮助统治者补察时政。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出像《卖炭翁》这样把矛头指向统治阶层的讽谕诗,是需要胆气需要社会责任感的。
3.匹夫之责
三千年前我们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子,后来有即使“穷”也要兼济天下的杜甫,如今我们又认识了一个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白居易。你还知道哪些心怀万民的历史人物呢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除了诗人呢 近现代呢 )
鲁迅、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
小结
从古至今,真正看到人间疾苦,勇担国家重任的人代代相传。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些大人物,他们当中还有普通人,他们的名字早就湮灭于历史之中。但是他们为民生疾苦奔走辛劳、殚精竭虑的身影,始终被我们铭记、疫情面前,无数的“大白”们挺身而出,重庆山火,一群越野摩托的男子汉奋勇争先…今后我们会用什么样的行动书写我们的精神历史呢
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选择恰当的语调、情感,并设计动作,表演给你的家长看,修改调整后将最满意的表演录成视频发送到班级朗读群,全班最好的五个表演将在课前展播。
2.白居易曾在周至县做过县尉,周至乐天公园就有一块本文的石碑。应周至宣传部的要求,请大家选择最打动你的四句诗,根据内容像文中一样配图,将作品寄给周至宣传部作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
1.下列对《卖炭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通过卖炭翁被剥削、压迫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
C.诗歌第二节中连用“手把”“囗称”“回”“叱”“牵”一连串动词,将“宫使”仗势欺人、凶残霸道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D.诗人在结尾没有直接议论抒情,而是将其蕴含在对情节的叙述中,因此更深沉含蓄,令人深思、回味。
B
2.下列对《卖炭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运用肖像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老翁的悲惨境遇。
C.“惜不得”三字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奈、悲愤和绝望。
D.作者对统治者的控诉,对劳动者的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中。
B
3.下列对《卖炭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5.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1)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